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艺术而穷困潦倒的伦勃朗

(2023-09-28 12:30:33)
分类: 谈琴论画

                   为艺术而穷困潦倒的伦勃朗

 

    伦勃朗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为艺术而穷困潦倒的伦勃朗
自画像 


    “伦勃朗的光线”是他最精彩的标志性手法,他的油画用暗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电筒光似的,着重在画的主要部分。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伦勃朗为‘夜光虫’,还有人说他用黑暗绘就光明。
    伦勃朗早年极受画商欢迎,那时照相术尚未发明,大批有钱人争相请伦勃伦为自己画肖像,所以伦勃朗挣得钵满盆满,很快成为艺术家中的富豪。
    有了家当,伦勃朗底气足起来,不再屈从于掏钱定货的东家,要追求真正的艺术了。
    当时的习俗是这样,画家为一伙儿人画集体像,要求就跟后来照相馆全家福那种效果一样,比如德克·雅各布斯的这幅画就是这样。

 

为艺术而穷困潦倒的伦勃朗
 
    有次伦勃朗也为一伙掏钱的东家画集体像,不愿意再画那种俗不可耐的“全家福排排坐”了,他想要画出一个故事,一个主题,得把这伙人画得有主有次,好像正在做什么事,就像许多历史名画那样。
    比如《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是他为一伙医生画的集体像,伦勃朗设计成一次“解剖学课”的聚会。其中杜尔博士讲课,其它人在学习,观摩。我估计杜尔博士可能是这伙人中的权威,所以这样设计情节也是合理的,这伙人也说不出什么来。

 

为艺术而穷困潦倒的伦勃朗
 
    不过我们从这幅画中还是可以看出“全家福”的痕迹,有些人实际上并没有在真的听讲,而是脸向观众,在摆POOS,有点儿虚假。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画过画的人都知道,如果给某人画肖像,一般总是面向观众,一般不会低头或侧脸,甚至背脸过去。伦勃朗在创作时,肯定是先画出每个人的单独肖像,再把他们拼凑在同一幅大画里。所以出现了不和谐。
    如果画家画一幅历史画就不一样,那里面的模特就得完全按照画家设计的主题要求摆姿势,比如低头,背脸,甚至爬下,最后拼凑起来就是一个真正的整体。
    而集体肖像画就不一样,每位东家都交了同样的钱,都要求得到充分的正面表现。所以尽管伦勃朗想创作一幅煞有介事的情景画,但结果还是有点儿不和谐。

    还有一幅油画也是这样,不过我没查出这幅画的题目。

 

为艺术而穷困潦倒的伦勃朗


    伦勃朗后来的集体肖像画越来越追求艺术效果,要人物服从于画的主题。最突出的就是他的名作《夜巡》。

 

为艺术而穷困潦倒的伦勃朗
 

    这幅画是为一伙“民兵”画的,伦勃朗把画设计成班宁.库克上尉和他的民兵队离开军火库去换岗的场景。城门在背景上隐约可见,一切仍处于一片混乱和无序中,右边一个老兵正敲着鼓,左后方一个士兵展开旗帜,有的在相互议论,还有一条狗出现在队伍中。画面正中,一边向前行走一边商谈的库克上尉和中尉构成了画面的中心。

    这幅画的艺术价值确实达到了,很像一幅历史作品,却引起了有些东家们的不满。因为有一些人脸被挡住了,或处在暗影中,模糊不清。他们质问:为什么我们掏了一样多的钱,却看不清我们的脸?于是他们不付款,使伦勃朗的名声受到很大影响。
    从这幅画开始,伦勃朗开始走背字儿,没人来订他的画,他的生活也越来越拮据,最终穷困潦倒,晚景凄凉。

为艺术而穷困潦倒的伦勃朗

晚年自画像
 

    我本来以为欧洲人艺术欣赏水平高,大画家定会受到热捧,没想到也和中国一样,艺术家也得屈从于钱和权,真正追求艺术也行不通。当然,民兵们的要求也是合理的,交了一样的钱看不到清楚的脸,搁谁也不愿意。就连大画家伦勃朗的作品也照样不买帐。

    要想追求真正的艺术,看来起码先得衣食无忧,不靠卖画为生才行。当然,如果卖身投靠权势,为权势们去画什么“主旋律”,也照样不可能画出历史名作。




            ‎2014-‎05-‎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