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为什么不如英美发达强盛?

分类: 杂谈随感 |
在中国人看来,欧美发达国家全一码事,一样的文化,一样的制度。其实稍一细究就会发现区别很大。
当年大清国遇列强必败,只遇法国打了一次胜仗,在越南冯子材和黑旗军狠揍了法国鬼子,扬我国威。可知法军比不上英军。
即使在欧洲近代史中,法国也不行,除了拿破仑那一回赶上天时地利人和之外,可以说屡战屡败。为什么呢?英法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英国是自由主义发源地,从十三世纪大宪章运动开始,自由主义就占了上风,而法国在十八世纪大革命前还是专制社会。
其次,正因为文化和历史的不同,虽然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但英国只是和平的大宪章运动,和十七世纪不流血的光荣革命,法国却是腥风血雨,千百万人头落地,三番帝国,五回共和国,来回折腾。
或者这样说,英国那个在中国人看来只能叫做改革,和风细雨,点点滴滴,小修小补,随漏随补,始终在碎步前进中,直到今天连一部成文法都没有,全靠一个个案例撑着;而法国则是大彻大悟,大破大立,要闹就来个干脆彻底,旧制度统统打到,一言不合统统砍头。弄得闹过了头,再全部翻过来,统统复辟,把革命党全部杀光。几个回合反复折腾,直到国家大伤元气,再也补不回来。
雅各宾派杀人如麻
当年我们学习中学历史法国大革命时,对罗伯斯皮尔的雅各宾派推崇备至,老师说雅各宾派代表当时最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他们的革命精神最彻底,而我们恨不得干脆无产阶级直接上台,推翻雅各宾派,把革命进行到底。然而历史却是代表温和派资产者的热月党推翻了雅各宾派。
直到今天我们才知道,这伙号称最革命的雅各宾派真是无恶不作,丧尽天良,最后众叛亲离。其实就相当于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或者文革中的红卫兵。
那么,为什么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那么温和,那么不彻底,而法国却截然相反?原因就在于文化和历史的不同。
英国是欧洲第一个革命(或叫做改革)的国家,前面没有成功先例。那时实在太早了,还没有产生启蒙思想,更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一切都在黑暗中摸索行进。觉得哪儿不合适就改哪儿。真正叫做“摸着石头过河”,真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就这样摸索了几百年,才出来一个资本主义的英国。
而法国就不一样了,经过英国几百年的实践摸索,在法国经过理论总结,形成了一大堆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比如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等。有理论,有纲领,法国的上上下下,包括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第二等级的贵族,第一等级的僧侣,甚至连国王都启蒙了个遍,人人都在期待着变革,连国王都支撑革命。
而在此之前,又在新大陆产生了一个非常合乎启蒙理想的民主国家样板——美国。而且这个国家正是在法国人的帮助下才独立的。
这一下法国人坐不住了,按照法国人蓝图打造的样板已经放在眼前了,而产生思想家的故乡却还在专制统治下,法国人的脸都没地儿搁。所以,一旦遇上三级会议这个机会,法国大革命就迫不及待地发生了。而且一爆发就按照启蒙纲领一个劲儿的往前推,一轮比一轮彻底激进。
这就有点儿像我们当年按苏联那一套公有制搞的时候,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一步紧逼一步地消灭小生产,连最后一点儿自留地、自留鸡也给没收了,最终闹成了穷光蛋。
为什么同是民主国家,美国一搞就成功,到了法国人手里却折腾多少次还是不如英美搞的好?原因就在底子不同。美国实际上是英国人的底子,他们的那一整套经济文化和制度都是从英国移来的,是自由主义的基础。而法国一直是专制国家,没有自由主义的底子。
再说法国人搞的太急迫太决绝了,容不得慢慢打磨,恨不能一天就建成理想社会。
人不是上帝,凡是按照美好理想设计的种种制度,绝不可能尽善尽美。一到实践中,往往适得其反,美好理想变成惨绝人寰的悲剧,理想越高远,跌得越重。
与其搞什么完美的顶层设计,还不如按照英国人的办法,老老实实地“摸着石头过河”,小修小补,反倒不会捅大篓子。
不过这里还得替法国人说句公道话,虽然法国在经济上、产业上不如英美,但在文化上,艺术上还是领先于欧洲各国的,这恐怕要归功于法国贵族阶层的发达,封建专制领主们在精神享受方面,比起英美的商人要更讲究,更高雅。
不光西方历史是这样,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按照理想搞顶层设计失败的例子。那就是所谓“王莽改制”。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理想社会就是所谓“三代”,即夏商周三代,唐尧虞舜,那就是大同世界了。
具体有文字记载的就是西周初年的“文武之治”,为什么孔子死乞白赖非要克己复礼恢复周礼不可?就因为那是理想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好得不得了。
王莽是公认的大学者,道德完人,典型的圣人君子,等大家都推举他当了皇帝之后,就开始按照西周样板操作了。
王莽是个书呆子,不顾时代变迁,要求一板一眼的恢复周礼,一丝都不能走样,连各种名称都必须完全复古。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不停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
也许王莽本意是要造福苍生,没想到给老百姓和社会各阶层都带来了极大的苦难,民不聊生,大家纷纷起而造反。
王莽有强大的道德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他觉得我自己为这件事情已经做了那么大的牺牲,我这么勤恳,而且我遵循的就是儒家最正确的那种制度设计的路径,你们凭什么还这样啊,我既然连儿子都舍得,儿子犯法不符合礼秩,我都能杀了他,你们这些人作乱,那接着杀呗。所以王莽的后期真的就变成了暴政。
最终引起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王莽的“新朝”。
何止是王莽。在人类历史上,不管是哪个地域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会有一种思想传统,就是迷恋制度设计。
红色高棉不就是这样吗?他们自信自己所坚持的这一套制度一定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人民暂时吃点苦是为了永久的幸福。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总之,我们从历史中得到两点体会:
一、按照某一套理想社会的蓝图进行顶层设计,往往不如没蓝图只有个大概方向的好,摸着石头过河往往更易成功。
二、激烈而彻底的革命往往不如和缓的,碎步前进日积月累的,渐进式改革更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