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夏冠洲长篇小说《岑参》(下)

(2023-09-11 18:22:46)
分类: 舞文弄墨
            读夏冠洲长篇小说《岑参》(下)

    以上是我俩之间的一些对话,说得比较简略,下面再展开谈一点体会。
    岑参的悲剧主要源于怀才不遇。其实按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足以名留青史,为什么还喋喋不休地说什么“生平未得意,览镜心自惜。”“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
    原来古代这些诗人的理想并不在文学创作上,而是要出将入相,建立不世之功业。正如李白所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实际上岑参在很多方面与李白都很相象。
    虽然岑参也曾两次出任西域,在军中服务了好几年,但仍然觉得未尽其才,慨叹:“边城寂无事,抚剑空徘徊。”“早知安边计,未尽平生怀。”
    小说开始便由岑参的哥哥岑况开导岑参,教训他功名心太重,早晚要吃亏,岑参自己也知道,但仍禁不住想要去西域施展一番才华。从此埋下了岑参悲剧的种子。
    其实这正是夏先生自己一生的写照,夏本人对功名就比较看重,他自己一生所受挫折也多与此有关。
    小说中岑参此次去西域,是因得到主官封长清的赏识,封长清是一位名将。岑参本以为跟着封大人,可以在西域大有一番作为。但我估计在封长清看来,岑参不过是一介书生,最大的作用只是利用他的诗名为自己的文治武功吹一吹,做做宣传。实际上岑参在这方面做得也不错,的确创作出不少名诗,包括《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令封大人声名远播。
    但他自己觉得那不过是雕虫小技,他的理想是“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如果能像儒将周瑜那样,“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才算达成人生的最高目标。而这也正是他的痛苦所在。
    比如李白,“自言管葛竟谁许”,以为自己有管仲、诸葛亮之才,玄宗召他进宫,他以为终于可以有机会了,“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谁知玄宗不过视他为文学弄臣,令他大大失望。
    后来永王奉旨讨逆,请隐居庐山的李白出山,其实不过借他的名望,为永王当个“宣传部长”,吹吹牛而已,而李白却以为这一下能让他指挥千军万马了。放言:“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李白、岑参的悲剧都出于此。但如果这部小说按这个思路来写,不过是个狂想症患者而已,岑参的形象就很难立得起来。
    岑参一生仕途坎坷,原因很复杂。以榜眼高名仅授九品小官,且久未升迁。也许他性格比较耿直,天真,理想化,或书呆子气,不会“来事儿”,影响了仕进。
    再者运气也实在差了一些,第一次跟随高仙芝出西域,与高关系比较僵,再加上高仙芝兵败安西,岑参也就跟着倒霉。第二次跟随封常清再出西域,虽受封常清赏识,但一年后封被调潼关,与安史叛军交战失败,被玄宗诛杀,沦为罪臣,岑参再一次失去了升迁机会。
    但如果按照以上分析来创作岑参,也许接近现存资料,但仍然比较乏味平淡,人物苍白,岑参的高大形象仍然树立不起来。
    与岑参同为边塞诗旗手并称“高岑”的高适,论功名还不如岑参,但官运却好得多。我想一是因为高适少时曾在丐帮混成帮主,为人练达,有政治家素养。再者高适的运气似乎也好得多,真正参加过几次战役指挥,且颇有胜绩,故官运亨通。《旧唐书·高适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高)适而已。”
    高适能成功,照理岑参也应该能成功。岑参一出西域时与主官不和。而二出西域则不同,既受封常清赏识,岑参又立功心切,且封常清此次在西域也屡有胜绩,按理天时地利人和皆备,应该是岑参一生中最有利的建功时机。但历史之吊诡恰恰在于此次岑参并未如愿立功升迁。
    究竟为什么?因岑参生平资料缺失,不知封常清与岑参之间发生了什么,所以这一反常遂成历史之谜。
    夏先生则独辟蹊径,抓住这一历史空白,整部小说只以这次出塞为主,根据岑参的诗歌加以合理想象,成功地解开了历史之迷,创作出更富矛盾冲突,更精彩,更令我们同情的悲剧。
    首先夏先生以岑参“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等诗句为依据,塑造出一位文武全才,精于骑射,爱好少林拳武当剑,而且构思出岑参获赠名剑,与关老将军论剑,院中舞剑的细节。尤其红山射雕一节很精彩,在与武人们比箭时,不忍射杀飞鸟,转而射中山顶鹰嘴石,既显示了岑参箭法之精妙,又透出文人内心的“妇人之仁”,这也是他不易建功的心理因素之一。
    这些细节其实也源自生活,夏先生年轻时就爱好太极拳,文弱中有武勇。而性格中也有软弱善良的成份。
    正因为岑参天性好武,所以曾向封常清提出随军出征参战的请求,而封常清以爱护文人为由,未允。使岑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梦想落空。
    夏先生笔下的岑参不仅有勇,而且有谋。在封常清准备讨伐盘据昆仑山北麓的吐番势力之前,岑参根据自己对南疆道路的调查信息,私下向封常清献上一计,以偏师南下横穿大沙漠,直插今天的民丰,从西面侧击驻守且末的吐番军,与主力军团形成两面夹击的合围之势。封常清采纳了岑参之计,果然大获全胜。
    也就是说,岑参在小说中不是像李白那样只会放大言的书生,也不仅仅是精于骑射的匹夫之勇,而是真有“文韬武略”,在战役中建立了实际的功绩。本该论功行赏,不料封常清出自人性缺陷,在封赏时把岑参的这一功绩给抹煞了,据为己有,既未向众人透露,也未向皇家汇报,最终岑参竟寸功未得,而且还有苦说不出。正如岑参自己所言:虽“早知安边计”,却“未尽平生怀”。
    封常清这一举动也合乎情理,他自己没什么功名,只是一名起自行伍靠战功累升的武官,与岑参这位“榜眼”没法比。不免自惭形秽。而且自己又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在最关键的决策中竟不如一个白面书生,岂不颜面尽失?
    封常清在小说中基本还算正面形象,但任何人也都不免有一些人之常情的小算计,这样的文学形象就更真实,更自然,更丰满,更令人信服。
    而下面一帮小人,平时就嫉妒岑参,发现封常清对岑参的态度有变,纷纷进谗言,在岑参诗中寻章摘句,断章取义,诬陷岑参。至使封常清对岑参失去信任。
    不过封常清究竟对岑参还算赏识,又令岑参管理钱粮(最近在新疆出土文物中发现了岑参曾经签字管理过的帐目,可证其真),没有功劳起码也有苦劳。不料岑参因清廉讲原则,得罪了贪脏枉法的赵将军,为日后悲剧又埋下伏笔。
    封常清离开西域时,恰恰将权力交给那位不通文墨,性情残暴的赵将军,使岑参彻底落入被报复受迫害的悲惨境地,欲归中原而不得,最后连那位混血美妾也随同岑参唯一传宗接代的血脉一并香消玉殒。以至于岑参发出“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的悲鸣,彻底完成了这个大悲剧。
    夏先生这样构思,使岑参的悲剧不光是个人性格使然,而是更具现实性和社会性,更悲情,是为大手笔。
    尤其封常清这个形象丰满起来了,有变化,有起伏,从开始的赏识岑参,到轻轻敲打,再到小小嫉妒,又到听信谗言而不信任,最终任由岑参遭到迫害。整个发展变化,脉络清晰,浑然天成,又符合人情世故。
    正因为封常清的变化,再加周围小人撺掇,和岑参自己的性格弱点,导致了岑参在最有利的这次人生拼搏中一败涂地。可以说夏先生成功了再现了这段历史空白,解开了岑参为什么难逃“李广难封”的命运。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也设计得非常妙,在“轮台阅军”一节,岑参献诗《走马川行》,最后一句原诗是“车师西门伫献捷”,夏先生让岑参一开始写成“庭州西门伫献捷”,这样就给封常清留了可以下嘴的地方。
    没有功名但酷爱学习的封常清在这位“榜眼”下属面前不能示弱,要显示自己对撰文赋诗也不是外行,要占据一点儿心理上的优势,先夸赞“七步成诗,今日乃见”,然后指出略有美中不足,全诗其它地方都借用古称“匈奴”“汉家”托古言事,唯独最后这个词“庭州”用的是唐朝当代的称呼,所以应该也改用古称。
    这一批评非常内行,使岑参心悦诚服,将“庭州”改为古称“车师”。
    这一节中封常清的心理活动写得极微妙,含蓄内敛,锋芒稍露,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而岑参的心理也描写得很到位,得到夸奖时也曾暗自得意,但被批评时心服口服,坦然谦虚,是一位真正的诚实君子。
    这两个主人公的性格在这一节中得到了充分展示,都不是圣人,但都是好人。
    当然,在真实的历史中,以岑参之才,也许并未出现这样的疏漏。但七步成诗,章草急就,虽名家也有可能“智者千虑,或有一失”,还是符合生活的。

    这部小说的高潮是岑参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那首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创作过程。

读夏冠洲长篇小说《岑参》(下)

读夏冠洲长篇小说《岑参》(下)

    这首诗的创作过程在历史上并没留下记载。但我们大家都熟知王勃《滕王阁记》的创作过程,非常精彩。夏先生所展示的创作过程与此相像,也许得到启迪。
    他先用登城楼,摆酒宴,送老友,恰逢八月飞雪做铺垫,然后引出岑参的诗句。每一联吟出后,好友高声赞扬,小人暗中贬损,各个不同。但岑诗句句扣题,因景生情,妙语连珠,情深意远,连小人们也被征服了,言语不得。充分显示了名诗的文学感染力。
    夏先生自己说,这正是这部小说最初写短篇时的构思,整个长篇小说都是从这一情节为原点展开的。

    书中那位“关老将军”塑造得也很成功。夏先生只根据岑诗中“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一联文字,虚构出一位活生生的老将军。有关羽之遗风,又兼李广之命蹇,与岑参可以说猩猩相惜,同病相怜。是除武判官之外,全书中最同情岑参的一位武人。一开篇引子首先出现的就是这位关西老将,即将辞别西域的岑参把爱妾的遗体和心爱的宝剑都托付与他,从而引出全篇。书中关老将军多次与封常清理论,为岑参辩白,但最终无果而终。

    总之,这部小说的确是夏先生的力作,浸润着他的半生心血,把岑参这个人物写活了,很值得读者把玩欣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