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玩玩“手埙”

(2023-07-21 10:21:10)
分类: 谈琴论画

                     玩玩“手埙”

 

玩玩“手埙”

玩玩“手埙”

    你知不知道“埙”(音薰)?古人用陶土做的一种乐器,像个蛋壳,有几个眼儿,用嘴能吹响,呜呜的,手指按不同的眼儿,就能吹出高低不同的音,吹出曲儿来。

    有一个成语,叫做“埙篪(音迟)相和”,比喻兄弟和睦。《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意思是哥哥吹埙,弟弟吹篪,相互合奏。“篪”是一种笛子。看起来埙很适合于与笛子合奏,都是吹出来的气流声音,属于同质音型。
    我小时候玩过一种游戏,当时不知道叫什么,后来才知道它竟然跟这种古老的“埙”有关系。
    一开始是吹口哨,小男孩一般都爱玩,有各种不同玩法,只把嘴嘬起来就能吹,而且能吹出歌来。也有同学把两手的两根或四根手指含在嘴里,压在舌上,能吹出极响的声音,但似乎吹不了歌,只用于提醒别人注意,或者在游乐场合用来制造“闹场”气氛。

 玩玩“手埙”

玩玩“手埙”

    不管哪种玩法,在我们的意识里都属于小流氓行为,口哨似乎专门用来挑逗女孩。新疆方言专家赵国柱的段子《青年人要走正路子》里有这样的描述:

    一个是个二杆子,
    一个是个二流子,
    ……………………
    看见过来个丫头子,
    嗖嗖地打哨子(吹口哨),
    撵到前头叠叶子(调情),
    跟到后头拉辫子。
    ……………………

     虽说我一向以“好学生”自诩,但年少无知,禁不住也要学点“流氓行径”,吹吹口哨。当然,并非用来向“丫头子”调情,那时年纪尚幼,尚处在严守男女之大妨的阶段。主要觉得会吹口哨,就等于多了一件随身便携的乐器,随时能吹自己喜欢的歌儿,技多不压身嘛。虽然如此,仍然总觉得是件丢人的事儿,在人面前不敢吹,否则就会有同学讽刺说:“风吹夜壶响”,只能趁没人时满足一下音乐爱好。

    等升入大学后,在系里组织的迎接新生晚会上,师生为我们表演各种节目,独唱,小合唱,器乐演奏,等等。一位瘦削的年轻老师也上台表演节目,只见他双手插在裤兜里,一扭一扭地扭上台来,先就觉得不对头,一幅上海小流氓的作派。然后自报节目:“口哨表演”。我大吃一惊:果然是位流氓!这种下作的“风吹夜壶声”怎么敢登大雅之堂呢?
    这家伙嘬着嘴,呜呜地吹着外国洋曲,这就更不像话了,居然敢向我们青年学子灌输西方黄毒。尤其教物理的老师玩这个更让人不可理解。幸亏以后并未碰到他给我们讲课。

 

玩玩“手埙”

    当然,不得不承认,他的口哨技术比我还是强得多,确实有点专业水平,吹得婉转悠扬,还带点儿颤音、滑音、倚音之类装饰效果。如果是一只硬梆梆的“夜壶”,无论灌进去多么曲里拐弯的风,绝对发不出来这种音响效果。
    吹完之后,手仍然插在裤兜,而且下台时还“优雅”地转了两个圈子,典型十里洋场的“才子+洋奴”。
    我班同学们大为惊异,我记得巴同学甚至忍不住笑出来,讥笑那位老师边转圈边下台的造型:“他……他这是什么意思?”我也会心一笑。
    近年网络发达,我们见识大增,才知道口哨表演居然也算一门“器乐艺术”,虽然这个“器”只长在嘴里,并不需要用材料制作,更不需要花钱去买。尤其在国外,经常有大型音乐会,动不动上来一位所谓“口哨表演艺术家”,西装领带,仪表堂堂,下面一大堆提琴、管乐,煞有介事地为其伴奏,而且我电脑里存了多首口哨音频,比如《孤独的牧羊人》《喀秋莎》《叶塞尼亚》等等,真的非常好听。
    上面是说吹口哨的故事,下面得说说“手埙”了。我在学校学吹口哨的岁月中,见到一同学的新潮玩法,把两手握成一个空腔,只在两个姆指关节处露出一小缝,嘴对在小缝上吹,就能吹出声音来,呜呜的,挺好玩。

 

玩玩“手埙”


    人总是见先进就想学,我也开始日夜苦练。这方法很难,一开始根本吹不出声,不管哪儿只要有一点儿走风露气,就哑巴了,即使出点声,也是沙哑的嘶鸣,好像吼坏了嗓子的公鸡。必须双手要使很大劲,把空腔捂得严丝合缝才行。
    经数月,终于练成了,也是呜呜的,有点儿中低音管乐的音质,不像一般口哨声那样过于尖利刺耳。如果手型合拢得好,那声音还很圆润,很空灵,有空谷传响的效果。当然,说得不好听一点儿,也就更像“风吹夜壶”了,而且那形状也更像夜壶。
    后来我忽然发现,如果捂在外面的那只手抬起来一点儿,不但不会走风露气变哑,而且还能发出更高一点儿的音,手抬得越高,音程也就更高。这个发现使我极为兴奋,这么说,利用这一手法,能做成一只真正的乐器!

 

玩玩“手埙”

玩玩“手埙”

玩玩“手埙”

    然后我下工夫苦练抬手的不同高度,可发出1234567不同的音,组合起来就能吹出很动听的歌。而且在吹延音时,只要微微扇动手掌,就能出现小提琴“揉弦”的颤音效果,非常美妙。我当时也在玩小提琴,深知颤音之优雅动听。
    这件乐器可太妙了,只要把两手一握,乐器就在眼前了——当然,吹奏之前应该洗洗手,否则手的汗咸味儿会使乐器有点儿像个“盐罐子”,影响心情。
    比起纯粹用嘴吹口哨,这种玩法起码有一件“乐器”放在眼前,不可能像那位“流氓+才子”的物理教师把手插在裤兜里,总得像吹口琴似的把手捂在嘴前,边吹边扇动着,显得更像在搞“文化事业”,而不大会被误解为向女同学“耍流氓”。
    在大学时代,我的技巧达到高峰。后来毕业分配,从此告别学生时代,分配工作,有了单位,成为一名“国家干部”,真正变成大人了,也懂事了,从此完全放弃“小流氓行为”,手型乐器也就日渐生疏,很难吹出完整曲目了。
    再过七八年,开始改革开放,各种传统文化纷纷恢复。待人到中年,终于知道中国古代有一种乐器,叫做“埙”,我想,这原理跟我当年玩的那件手型乐器,不是很相象吗?都是嘴中的气流通过一个卵圆型的空腔,环绕共鸣,发出“呜呜”的声音,所以声音也很像。
    前两天我又忽然想起这事,是不是全世界只我一个人发明了这种奇怪的手型乐器呢?因为我的“师傅”只会捂严了双手,吹出一个音调来,而我又有发展,让外面的手逐级打开,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能吹出带颤音的歌曲来。我还没发现第二个人也会这种玩法,这是不是我的独家秘笈呢?
    现在有了网络真方便,任何有疑问的事都能在网上得到解决。于是我上网一查,哎呀!原来其它爱好者也拥有这种发明,而且给这个东西起了一个“很文化”的名儿——手埙。

 

玩玩“手埙”

玩玩“手埙”

玩玩“手埙”

玩玩“手埙”


    不但如此,还有种种介绍,详细玩法,手型照片,不但中国人会,外国人也会,有一位外国人的玩法不是两手覆盖,而是十指交叉,形成另外一种更古怪的手型。甚至网上还有一本正经的“手埙教程”,甚至还有一个网吧,就叫做“手埙吧”。
    相对于西洋的铜管乐、木管乐,和中国的竹管乐,“陶埙”就是陶管乐,而“手埙”呢?只好叫做“肉管乐”了。
    甚至还有一位吹手埙的代表人物,叫做洪菠(名子里用“菠菜”的菠,闻所未闻),中国手埙演奏艺术创始人。祖籍贵州省金沙县,暂居北京。擅长吹奏舒缓的乐曲,曲风古朴,音域在2个八度左右,音色类似中音埙。代表曲目有《诺恩吉雅》、《苏武牧羊》、《孟姜女》、《追梦人》、《葬花吟》等。如果我年轻时也有现在这样宽松的环境,说不定也能成为名人。

 

玩玩“手埙”

吹手埙的代表人物洪菠


玩玩“手埙”
手埙和陶埙合作

玩玩“手埙”
手埙和古琴合作


    如果朋友们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搜出吹奏手埙的视频。只是手埙有一点儿美中不足,音量太小,这可以靠电声放大,还有音准比较难把握,这就需要极高的技巧了。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手埙”居然闹出这么大动静,我此前为什么不知道呢?怎么一点儿都没听说呢?现在想想,一是本人孤陋寡闻,学识太浅,二是也许当时在我周围也有几位同样的爱好者,但大家都跟我一样心情,怕被别人视为“小流氓”,骂为“风吹夜壶响”,只好偷着玩,偷着乐。
    现在才终于知道了,其实流氓行径也能发展成事业,只要它有文化内涵就行。
    顺便补充一句,昨天我在露天游泳池中教我八岁小胖孙游泳,没想到他站在水中居然也玩起来口哨,两个手指塞进嘴里,吹不响,又换成一个小指尖塞进去,还是吹不响,怎么都不成。让他单纯用嘴吹,也不响,算了,还是直接教他“手埙”吧,我站在水中,把“手埙”吹得呜呜响,还能扇动手掌发出“揉弦颤音”,他看得眼馋,弄了半天,还是不响,哈哈!想入门?还早着呢!

 

                                   2017年6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