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密为什么攻亏一篑?

(2023-07-19 11:20:24)
分类: 文史钩沉
             李密为什么攻亏一篑?

李密为什么攻亏一篑?


    在隋末大乱中,瓦岗军寨主李密绝对是天下一流英才,极有希望一统江山,建立王朝,可惜阴差阳错,功亏一篑。观李密史,不禁奇怪,几乎百战百胜的李密怎么最终失败了呢?
    有个成语“牛角挂书”就与李密有关。相传李密因出身高贵,少年时曾在皇宫中任卫兵,隋炀帝发现这孩子目光炯炯,异于常人,不放心,赶出宫去。
    李密只好在家放牛,一日隋重臣杨素发现放牛娃李密的牛角上挂着《汉书》,正骑在牛背上读《项羽传》,忍不住赞叹。与李密交谈,发现谈吐不凡。回家后告诉自己的儿子们说,李密的见识远在你们之上。

李密为什么攻亏一篑?


    杨素去世后,他的儿子杨玄感起兵造反,便以李密为军师。当时隋炀帝正在征高丽。李密向他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攻占蓟州,直接去辽东截杀隋炀帝,中策是向西直取首都长安,下策是就近攻取洛阳。杨玄感却只取了下策,去进攻洛阳,结果攻不下来,最终兵败被杀。由此可知李密的见识果然高明。但后来李密自己处在同样的局势下却同样取了下策,令人困惑。
    李密因造反而被捕,逃脱后亡命天涯。后投瓦岗军寨主翟让,不久便与其部下王伯当成莫逆之交。翟让发现李密出身高贵,非久居人下者,且为朝廷追捕重犯,与众将商议,企图除掉李密,经王伯当劝说作罢。李密虽活得一命,但从此埋下了日后的嫌隙。
    李密在瓦岗军中大显身手,说服周围大批义军来投,能力明显高于小吏出身的翟让。
    此时隋朝名将张须陀来进攻瓦岗,张部下有著名的秦琼、罗士信,瓦岗军曾屡屡败于张须陀,翟让打算逃避,独李密劝阻,请翟让与张须陀正面交战,他自己率一千兵马从侧后截杀,想不到竟将百战百胜的张须陀一战击败并斩杀,秦琼、罗士信只好转投裴仁基。从此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威望大大超过翟让。
    然后李密带领瓦岗军破洛阳附近的兴洛仓,击败洛阳派来的隋军刘长恭,声威所至,隋将裴仁基率秦琼、罗士信向李密投诚,然后李密又进攻洛阳,击败隋将段达,将洛阳团团围住。

李密为什么攻亏一篑?
瓦岗军开兴洛仓放粮

    取得一连串胜利后,李密声望达到顶点,翟让主动把寨主让给李密,李密封翟让为司徒。
    李密向全国传檄,声讨隋炀帝,连李渊都遥尊李密为兄。此时部下柴孝和向李密建议:“应立刻向西攻取首都长安,则天下可定,否则被别人抢了先,悔之晚矣!”
    这正是当年李密向杨玄感建议的三策中的中策,李密这时却犹豫了。一是洛阳就在眼前,如果不先拿下,怕天下看不起他,二因部下多为山东豪杰,可能不愿意随他西去长安,三怕他去了长安之后,翟让不一定能控制得住大本营,各部绿林会星散流失。
    而最关键的还在于洛阳附近的粮仓多被李密控制,有粮才有天下,他一离开,这些粮食就不一定属于他了。
    结果李密取了当年的下策,仍一力攻打洛阳。柴看得很准,不久长安即被李渊夺得。
    此时隋炀帝向洛阳派了一位李密的克星——王世充,王的江淮兵战斗力很强,初战李密便败下阵来。接着李密与王世充对峙,大小六十余战,互有胜负,再加上洛阳城池坚固,始终打不下来。
    此时李密又干了一件蠢事。翟让的哥哥和旧部亲信经常劝翟让,应该把主位夺回来自己做,翟让虽未应允,但消息传至李密耳中,部下劝他,翟让万一向你动手,猝不及防,不如你先动手。于是李密设酒宴将翟让及其哥哥和亲信诛杀,但对翟让旧部单雄信、徐世绩仍信任如初,继续领兵,对王伯当自然更不必说。

李密为什么攻亏一篑?


    这样李密就取得了瓦岗军的绝对领导权。继续攻打洛阳,打得王世充一败再败,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各地义军纷纷归附李密,窦建德、徐圆朗等也遥尊李密为反隋盟主,大家纷纷劝李密立即称帝,但李密说:“洛阳没有平定之前,不能谈这件事。” 
    此时又发生一件大事,李密又遇到一位新克星。身居扬州的隋炀帝的部下军兵多为陕西籍,因思乡心切,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由大臣宇文化及率领着向陕西进发,途经河南,与李密、王世充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李密与王世充暂时罢兵,集中主力与宇文化及决战。宇文部为隋炀帝亲兵,战斗力极强。经过惨烈激战,宇文部虽被击败,但瓦岗军也遭到重创,元气大伤,连李密本人都受了箭伤。
    在李密与宇文两虎相争之时,在一旁观虎斗的王世充养足了精力,并且在洛阳城内排除了异己,独揽洛阳大权。这时两军终于开始了最后的决战。
    此时的李密骄傲自满,不再体恤将士,府库中没有什么积蓄,甚至打了胜仗李密都不把战利品分给将士们,使得瓦岗军将领离心离德。贾闰甫、徐世勣等人数度相劝,遭到李密的疏远;李密反而对贪财的邴元真言听计从。
    裴仁基建议李密偷袭东都,但李密不听。王世充强渡洛河,双方大战于邙山脚下,史称邙山决战。

李密为什么攻亏一篑?
邙山决战

    王世充事先以周公托梦的迷信妖术蛊惑部下,军兵像灌了迷魂汤似的以死相拼,瓦岗军难以抵挡。王又在阵前绑一个酷似李密的人,宣扬李密已被活捉,瓦岗军人人惊惧,军心动摇,瓦岗军终于被王世充所破。瓦岗军的裴仁基、祖君彦、程知节、秦琼、罗士信等悉数王世充所擒,邴元真、单雄信等人久不满李密,相继投降王世充。瓦岗军遭到重创,李密东逃武牢关,王伯当退守河阳。
    李密本打算投奔据守洛仓的徐世绩,有人提醒,当年杀翟让时,徐世绩也被砍伤,能无怨恨?此时我们大势已去,他能否收留我们?会不会把我们绑送王世充?李密只好作罢。
    最终李密无可奈何,只好投了李唐。徐世绩听说后也跟着投唐,并把花名册先送李密,由李密呈送李渊,仍算作李密的功劳。其它几位旧将,如秦琼、罗士信、程咬金等也脱离王世充投唐。
    李密在反隋义军中的地位本来在李渊之上,现在屈居李渊之下。李渊只封他一个闲职。时间一长,李密无法忍受,意欲叛唐,王伯当力阻,但李密去意已决,王伯当只好跟随一同出走。后二人双双被唐军追杀。
    通过李密一生的沉浮,我们得到几个教训:
    一、在群雄逐鹿中,一定要少犯错误。而李密一生犯了好几次大的错误:
    第一次错误,是不该执行连他自己都认为的下策,即攻打洛阳。洛阳城池坚固,易守难攻,他的老主子杨玄感就因为打洛阳久攻不下而失败。到了他自己决策时,仍然犯这个错误。他大概以为他已拿下洛阳附近的两大粮仓。洛阳城中无粮,到了人吃人的地步,他以为指日可下。万没想到一直没能打下来。
    后来就连李世民这样的英主,同样久久打不下洛阳。最终还是因为消灭了王世充的援军窦建德,王世充完全绝望,主动出城投降。可见洛阳多么难打,看来李密对打洛阳的难度估计过低了。
    第二次错误就是杀翟让。当李密得知翟让部下要夺权的议论后,可能想起他初入瓦岗时翟让就曾经打算除掉李密,所以觉得现在危险很大,必须立除翟让。但实际上形势已不同了,当初李密人单势孤,翟让除李密很容易,而现在李密已是寨主,又有防范,翟让为人厚道,心计远远比不上李密,所以翟让不可能也不敢造反。
    翟让既然主动让位给李密,此乃大恩大德,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杀恩主,否则恩将仇报,大失人心。依在下的看法,李密完全可以对翟让公开坦诚说破,让翟让自己处理他那些蛊惑造反的亲信,包括他哥哥。甚至李密可以做出真诚交还大权的姿态,迫使翟让今后心甘情愿追随李密不敢再有异心。
    这样,使全寨上下都能看到是翟让纵容亲信图谋造反在先,先亏了理,在过去这就是死罪,而李密居然不杀翟让,体现出宽仁大度。此时再对翟让做出处理,仍保持副寨主高位不变,但暗地软禁,既收拢了人心,又翦除了危险。
    李密采取简单的宴席中杀人的办法,造成人人自危。后来单雄信叛归王世充,李密败后不敢投徐世绩,都是此次错误的后果,而事实证明,徐世绩心胸大度,不计前嫌,始终忠于李密。如果李密当时能投奔徐世绩,说不定还能东山再起,重建大业。
    与李密、翟让火并可以相比的是李世民与其兄弟二人火并,表面看差不多,但形势不一样。李密是在周围群雄林立的险恶环境下火并,自相残杀,而李世民是在大唐已基本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形势下干的,周围已没有更强的对手。另外,李世民当时与兄弟已成水火之势,不动手就要被兄弟干掉,而李密远没有这样的危局,翟让能力有限,李密完全没有必要干这样的蠢事。
    第三个错误就是与宇文部死拼,虽然惨胜,但元气大伤,造成了与王世充最终决战的失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想办法把宇文这股祸水引向王世充,让他二人死拼。当然,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宇文西进,首先进攻的就是李密的兴洛仓。但如果李密坚守不出,想办法挑动宇文进攻洛阳,还是有可能的。
    第四个错误就是与王世充最后的邙山决战,这一点放在后面专门讲。
    相比李渊,几乎没犯什么致命的错误。而李密处在中原,四周全是强敌,吸引了大部分隋军,使李渊得以轻松取得长安,拣了个大便宜。待中原群雄相互撕杀消耗之后,李渊才出关摘取胜利果实。
    二、看准机会就要毫不犹豫地实施。
    既然李密自己很清楚打洛阳是下策,取长安才是对的,就应该毫不犹豫的执行。至于他举出的种种理由其实都可以不考虑,我们知道李渊的大本营在太原,但他却置大本营于不顾,率领主力渡过黄河去打长安,最终历史证明了是正确的。不能顾东又顾西,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得不到。
    李密之所以坚持打洛阳,是因为低估了打洛阳的难度。其实他也完全可以置瓦岗大本营于不顾,率主力攻取长安。如果怕翟让控制不住大本营,另立山头,完全可以把这个任务交给更有头脑的徐世绩,而将翟让带在身边,便于控制。就算瓦岗丢失也关系不大。
    另外,在李密事业达到顶峰时,诸侯们纷纷劝李密称帝。而李密却没有答应,一定要等拿下洛阳后再称帝。他以为洛阳已是掌中之物,再鼓一鼓气就拿下了。
    众将之所以拥戴他,无一不是指望帝业成功后封侯受赏,如果称帝则众将信心倍增,战力能充分发挥出来。而李密拒绝称帝使一些将领失望,出工不出力。
    其实李密称帝具备有利条件,首先他出身贵族,跟李渊一样。当时流传一句谶语:“桃李子,洪水绕杨山”,到炀帝时,又有一个方士告诉炀帝:“当有李氏应为天子”,当时的人非常相信谶语,李渊和李密都可以利用这句话来称帝。
    而且称帝对王世充集团也是个打击,因王世充手中握有已继位的隋帝,在气势上有优势。李密称帝这个心理优势就没了。
    三、取得了再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轻敌。这主要是指最后的邙山决战。
    李密为什么轻敌?因为他当时有几个优势,第一、以往曾屡败王世充,第二、当时李密有十万大军,而王只有两万,占有绝对优势,而且手下还有以秦琼、罗士信、程咬金为首的八千“内军”,战无不胜,第三,刚刚击败隋帝国战斗力最强的宇文率领的皇帝亲军,自信心爆棚,挟胜利之余威无往而不胜。
    但实际上李密与王世充相比有以下不足:
    第一,与宇文苦战,损失太大,即使“内军”的战斗力也大不如前,未经休整,接着再战,肯定吃不消。而且李密军中因内斗相残暗藏隐患,也不可不察。
    第二,王世充虽然只有两万残兵败将,但身陷绝境,所谓困兽犹斗,往往能发挥出不可思议的惊人战斗力,千万不可轻视。裴仁基力劝李密以守为主,不可贸然进攻,是有道理的。
    第三,王世充是奇才,总能想出一些鬼点子,比如用周公托梦吓唬士兵,而江淮兵又特别信迷信,这样就能以死相拼,势不可挡。再加上用假李密被缚欺骗瓦岗军,同样起到很大作用。而李密是贵族文人,很难料到王世充有这样的怪招。
    第四,李密在初入瓦岗时小心谨慎,常常妙计迭出,以弱示敌,以伏兵取胜。然而到了事业顶峰后,便失去了冷静,自信心太过,再不以弱示敌,以巧取胜,而是正面硬打硬拼,只凭实力取胜。就像换了个人似的。
    第五,李密初入瓦岗时礼贤下士,见识过人,赢得部众拥戴。到了后期则失去耐心,听不进意见,刚愎自用,而且对部众也不再大加赏赐,所以失去人心。
    王世充则不同,虽是小人,翻脸不认人,但极其务实,只要用得着人,便不吝赏赐,收买军心。所以士兵愿意为其卖命。
    总之,李密雄才大略,大隋的江山主要是靠李密的瓦岗军推翻的,功劳非常大。但可惜仍不够稹密,虽取得无数胜利,但最终一战失败,前面的胜利全都一笔勾消了。

李密为什么攻亏一篑?


    拿破仑曾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而李密几乎没留下任何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