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田发展思路畅想

(2023-06-15 18:51:40)
分类: 杂谈随感

                     和田发展思路探讨
  ——以文化和旅游为契机,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笔者早年曾在和田地区从事文化工作,对和田情况比较熟悉,后调乌鲁木齐从事科研工作,不久前,与和田朋友交流思想有所感,出于对和田发展的关心,不揣冒昧,提出以下思路,仅供探讨和参考。

    
    1,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没有文化和旅游,就没有经济的跨越

    当今世界,任何产业都要以文化做支撑,否则是没有后劲的。
    旅游业尤其要依靠文化来支撑。不要以为文化只是唱唱跳跳,尽玩虚的。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王洛宾的歌世界流传,东南亚一带的华人是通过王洛宾的歌来了解西部,了解新疆的。达板城和吐鲁番争相打王洛宾的旗号,其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带动经济。

 

和田发展思路探讨
达板城不过是个极不起眼儿的小镇,一曲“达板城的姑娘”就闻名世界
 

    和田的特点也与以上地方相似,对外人来说,充满了神秘、未知、古老、原始、奥秘。我们知道,文艺界包括文学、美术、摄影、音乐、影视,都非常向往我们新疆奇特的大漠风情,尤其对南疆的原生态文化更是情有独锺。在这方面,喀什已经占了先机,成了维吾尔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旅游业中流传着所谓“没到过喀什就等于没到过新疆”的说法。
    而和田则可以突出自己与喀什不相同的特色,与喀什相比,和田保留了更多更完整的原生态文化。如果说喀什突出的是帕米尔文化,而和田则可以突出昆仑文化,和田有举世闻名的和田玉,而和田的蚕桑文化、丝绸文化和地毯文化比喀什更集中、更原始、更地道。和田将来能不能创造出“没到过和田,就等于没到过真正的新疆,或没到过西域,或没到过古丝绸之路”这样的口号?
    不必怕人家说我们“原始”,也不要总想用现代的东西取代原始古老的东西,从旅游的角度看“原始”也许反倒更有魅力。我们千万不要重复口里人拆古镇盖洋楼毁灭文化的傻事,著名的“凤凰古城”“周庄水乡”“平遥古城”多半是因为穷,动作比别人慢了点,没来得及拆除,这才留下了硕果仅存的文化遗产,现在反倒成了宝贵的旅游资源。
    总之,现在全国各省各市全在搜索本地文化旅游资源,千方百计宣传自己。
    河南淅州有个香岩寺,历史上唐宣宗曾因宫廷斗争而落难在此隐居多年,后来登上帝位,这就有了文化旅游的素材。该地区从外地请了一位老家在此地的文化人,将这段素材演译成包含武侠在内的历史文化小说,先出版宣传,然后再根据小说发展成电视连续剧。巧的是,这位文化人不是别人,恰恰是原来在和田地区工作过的文化人。既然和田的文化人能为自己的老家做文化宣传,我们能不能也找文化人做策划宣传呢?

 

    2,要拓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把文化揉合到经济中。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国内已经喊了多年,大都是搞个什么“风筝节”“梅花节”之类,演点文艺节目就算完事,其实多半是政府让企业掏钱,请名人演唱,为政府增加点政绩和风光,最后并没有真正落实到“经济唱戏”上。
    和田也搞了“玉石节”,情况也都差不多,效果并不明显。所以不能只在老套子中打转转,不能总是文化和经济两张皮。要拓宽思路,在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千方百计发掘文化因素,把文化真正揉合到经济的内涵中,才能提升其档次。

    比如和田著名的玫瑰香葡萄酒,原料没的说,质量也不错,在经营宣传包装上也有点自知之明,知道仅依靠和田自己的力量,档次是上不去的,和田找了自治区单位帮助策划、包装、宣传、营销,也算有一点小的跨越,但文化档次还是不够高。为什么不跨越得更大一些,去找更远,更高,文化更发达,经营意识更强的东部沿海地区帮和田策划?为什么想不到在酒的策划中加入文化因素?

 

和田发展思路探讨
和田著名的玫瑰香葡萄酒
 

    酒这种商品,不光是味道、营养,更多喝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氛围,即所谓“酒文化”,现在全国各种名酒都在打文化这张牌,原有的老牌名酒文化含量本身就很高,比如山西可以利用杜牧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意境,创造出“杏花村汾酒”“杏花村竹叶青”,新创的名酒也纷纷打文化牌,比如什么太白酒、孔府家酒、黄鹤楼酒、曹雪芹家酒等等。
    我们仅以“文君酒”为例,汉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源远流长,“文君当垆,相如沽酒”的传说哙炙人口。四川以此为契机开发了文君酒,而且搞出所谓“文君井”,据说文君井位于邛崃市内里仁街,相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设“临邛酒肆”时的遗物。谁都知道这不过是一个谑头,但文化品位一下就提了上去,跻身于中国名酒之列。成都沙雕节也把文君酒做为指定的十大历史文化名酒之一。不仅如此,文君酒厂现正在组织拍摄电视剧《凤求凰》,以司马相如向卓文君弹奏的这首求爱名曲为题,为文君酒进一步增加文化宣传力度。

    我们新疆名酒中,口里人大概只听说过伊力特,但它靠的只是品质,最多加一个生造的西部牛仔形象,同样缺乏文化内涵,因为伊犁一带的确也找不出来全国熟知的与酒有关的文化因素。
    而和田却天然具备古老的中华酒文化,遗憾的是没人去开发。大家都知道周穆王西游昆仑,与西王母相会的故事,李商隐曾赋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传说西王母就住在昆仑之北的玉山,很明显昆仑之北只有和田产玉,在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就生活在和田的昆仑山中。穆王这位“酒天子”曾在“瑶池”畅饮西王母的酒,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好的酒文化素材我们能不能利用?比如,我们能不能搞出“西王母玫瑰香”?“穆天子玫瑰香”?“昆仑瑶池玫瑰香”?当然,不一定是玫瑰香,其它酒也可以加入文化因素。

 

和田发展思路探讨
 
    另外,不是光换一个名子就算有了文化,我们必须在原料、配方、酿造工艺上有新的突破,提高科技含量。完全可以从口里名酒故乡请高人帮我们指点、策划、技术指导,使我们的文化酒真正达到名酒档次。而更重要的则要在文化宣传上下大功夫。
    口里人喝口里名酒,喝来喝去已经相互都喝熟了,如果突然出来一种来自遥远的昆仑山的古老美酒,而且传说是穆天子从西王母那里带来的酒,对口里人是不是会有一种新鲜感,神秘感?异域感?如果向怀念中华传统文化的东南亚华人圈推广,其陶醉是可以想见的。
    其实谁都清楚,西王母不过是神话,但酒这种东西必须要有文化氛围衬托才会产生联想,提高档次。文君井谁都知道是假造的,但人们同样乐此不疲。除了文化氛围之外,这里面有关传统配方,传统水质的宣传也都是关键。我们和田酒同样有传统原料,传统水质,同样可以挖掘出传统配方。
    要注意的是,文化因素一定要面向有文化酵母的市场,和田酒除了在新疆这个小市场推销外,主要目标方向首先应该瞄准口里,中原大地不但市场广阔,更重要的是,中原比新疆具有更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穆天子和西王母的传说之类昆仑文化恰恰适合于这样的市场。如果我们向中原推广,却搞一个谁都听不懂的维语名词,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当然,如果某种原料已经有了名气,比如获得国际注册的“皮牙曼石榴”,也不妨就此做文章。

    除了周穆王与西王母的故事之外,和田玉这种最著名的玉文化能不能用在酒文化中?比如“瑶池”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北疆的天池,一是在昆仑山中,比如周穆王与西王母相会就在“昆仑瑶池”。我们知道“瑶”就是美玉,北疆并不产美玉,只产在和田,所以“昆仑瑶池”这种说法似乎更顺理成章,可以说今天它就是能够滋养出美玉的玉龙喀什河水。我们用这样的水酿出酒来,完全可以借用李贺的名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包装成“昆山玉酒”,或“瑶池玉酒”,或“玉龙喀什酒”等等,不也是一种借玉名扬酒名的创意吗?

 

和田发展思路探讨
周穆王与西王母

 

    说到“昆仑瑶池”,并非只是笔者的创意或虚言,事实上已经存在于和田了。这就是和田人都知道的乌鲁瓦提水库。因笔者曾参与制作乌鲁瓦提工程宣传用光盘的项目,在其中担任策划和主笔,所以对该工程的宣传理念比较了解。按正常观念,水库的功能不过是蓄水,防洪,灌溉,发电,但自治区的水利工程队伍在为和田修水库时却巧妙地加入了文化因素。他们利用水库开发了绿化景观,在策划景观之前,他们就已经有了要把这一景观与昆仑文化挂上钩的想法,这一点就比和田本地人要高明,我们守着昆仑山却根本想不到水库与什么昆仑文化能挂得上,这就是环境闭塞造成的观念落后。所谓跨越式发展首先就要开阔眼界,引进先进理念,然后才能谈得上引进先进项目,先进技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治区水利队伍并没有自己去策划这一理念,而是把它委托给了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江苏园林队伍,而且这支成熟的专业队伍并不急于做规划,设计图纸,而是首先从文化入手,先请文化人编出一本所谓“昆仑文化”的小册子,除了上面所说周穆王、西王母的故事之外,还包括黄帝轩辕氏、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昆仑山)、和氏壁、后羿射日等等。有了这本小册子做为文化基础,然后才开始做园林规划。总的目的是要把乌鲁瓦提建成中国当之无愧的昆仑文化园,把水库建成西王母的瑶池,从而把全国乃至世界的昆仑文化旅游都吸引到和田来。其实昆仑山很长,从喀什绵延到青海,但只有和田出美玉,这就是它的文化价值所在。谁先下手,名份就是谁的。
    现在这一景观已开始在和田旅游中发挥作用,只要来了上级领导和外地客人,和田人无一例外地都要把他们请到水库上欣赏昆仑文化游。
    这些理念为什么和田人想不到?而自治区水利工程部门想到了,而他们又为什么自己不策划,却要请东部人来策划?文化这东西往往越是外部人才越有新鲜感,才越能感受得到。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我们一定要打破“文化不过是个虚幌子,经济才是实打实”的陈旧观念,现在昆仑文化园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和田了,和田人已经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文化产业的成果,所以一定要认识到,文化与经济是不可割裂开的,文化也是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产生真实效益的产业,没有文化的经济永远是低档次,永远没有出路。

 

    3,和田是文化资源的富矿

    大家都清楚,和田有着悠久丰厚的文化资源,但究竟有哪些,如何加以利用,我们往往对自己的家底心中无数。而管理层往往急功近利,眼睛只盯在GDP上,只盯在现有几种产业上,认为文化资源远水解不了近渴,不能立刻变出现钱来,甚至认为文化是虚无漂渺,不着边际的闲篇儿。
    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点,鱼线放得长一点,才能钓到大鱼。

    说到和田文化资源,当首推玉石、丝绸、地毯。我们就以丝绸为例。
    唐僧在《大唐西域记》记下了这样一则故事:于阗王曾娶东国(一本作中国)公主为王后,暗中要求对方将蚕种带来。新娘下嫁时,偷偷把桑蚕种子藏在帽絮中,骗过了关防,把养蚕制丝的方法传到了于阗。从此以后,于阗“桑树连荫”,可以自制丝绸了。
    十九世纪著名的文物大盗斯坦因在和阗附近的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发现了一块“传丝公主”画版。在这块画版上有一位头戴王冠的公主,旁边有一侍女手指公主的帽子,似乎在暗示帽中藏着蚕种的秘密。由于这位中国公主对当地人民有功,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她画在了木版上作永久纪念。这一考古发现佐证了《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

 

和田发展思路探讨
传丝公主”画版
 

    一直到现在,和田地区种桑养蚕业织丝业仍然非常兴旺,和田的蚕丝产量占全疆80%以上。这段故事可以说是丝绸之路上最富传奇的美丽传说,也是中原与西域友好交往的最好佐证。这样好的文化素材,我们能不能利用?能不能请人先将这段传说演译成西部传奇影视作品,广为流传炒作,待家喻户晓之后,我们再将这些文化元素加入到丝绸产品中。或者也可以在旅游上搞出点景观,比如“传丝公主”雕像,或“传丝公主”画版复制,增加文化吸引力。
    这位中国公主的故事实际上与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故事非常相象,她们都是中原向少数民族地区输入先进文化的代表,我们能不能把她炒作成“和田版的文成公主”?这里面可以施展的余地非常大,有待我们全方位开发。

    和田地区的考古成果在全国也颇有影响,比如尼雅古城、喀拉墩佛殿遗址、喀孜纳克佛寺遗址、墨玉库木拉巴特佛寺遗址等等。这对开展旅游都极具价值。
    再举一个鼠壤坟的例子,唐僧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于阗国在某次抵抗匈奴入侵的战斗中,传说大战之前,出现大批“神鼠”,一夜之间将匈奴的弓弦、盔甲和马具的系带全部咬断,致使第二天匈奴遭到残败。于是于阗国王为神鼠建立了祠堂,供奉为“神鼠”。
    鼠壤坟究竟在哪里?现在考古界一直争论不休,大体有皮山县的鸽子麻扎,墨玉的“库马提”等三、四种说法。已经争论了几十年。
    我们能不能在这里做做文章?像“寻找香格里拉”那样来个“寻找鼠壤坟”?请考古专家学者出面,在媒体上掀起一些波浪,争论越厉害,时间越长,对我们越有利。
    我们也可以请科学家搞些探索,鼠类发狂乱咬,是不是有什么生物学上的原因?
    我们还可以请文化界,影视界,在这方面搞出点小说、电视剧之类。事实上有关鼠壤坟的科幻小说已经发表过,而且在网络上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这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
    笔者还听说北京影视圈中已经有人盯上了鼠壤坟,我们能不能顺水推舟呢?
    既然和田在世人中的魅力是“神秘”“古老”,那我们就抓住“神秘”,抓住自然之谜做文章,越是神秘,解不开的谜越多,和田就越有魅力。
   
    大家都知道和田是三股势力活动的重灾区,但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的于阗古国曾经是西域诸国中与中原最为友好的地区。据唐僧《大唐西域记》记载,汉唐以来,于阗国一直由尉迟氏世代相传,传到李圣天,自称大唐宗属。与中原王朝交往非常密切,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李圣天头戴冕旒,身着龙袍,足登高头履,腰振长剑,是典型的汉式打扮。正如史册所记载:“圣天衣冠如中国,其殿皆东向,曰金册殿,有楼曰七凤楼。”

 

和田发展思路探讨
李圣天供养像
 

    另据史书记载:李氏王朝“以蒲桃为酒,又有紫酒、青酒,不知其所酿,而味尤美。”这进一步印证了和田地区古代就有葡萄美酒,其中所谓“紫酒、青酒”,所用原料与玫瑰香之类是否有历史渊源呢?这些资源都可以加以利用。

    在古代维吾尔民族中也有著名的文化人,比如尉迟父子画家就是一例。尉迟跋质那,西域于阗(今新疆和田)人,早年在隋朝作官,以善画而闻名。其子尉迟乙僧亦是著名画家,称世“大小尉”。尉迟乙僧具有很高的绘画水平。他到长安后,初为宿卫,后封郡公。由于在绘画与促进民族团结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受到唐王朝的重视。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复制出他们的作品?提升我们的旅游文化含量。如果用和田丝绸或和田地毯进行复制也许更有特色。

    济南搞了个泉城广场,把山东的文化名人,比如老子、孔子、孟子、孙子,晏子、曾子,还有吴起、诸葛亮、杜甫、王羲之、李清照、蒲松龄等等,都做成雕像放在里面;又比如天水也搞了个文化名人纪念馆,其中有我们熟知的飞将军李广、三国时的姜维等等,甚至包括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的伏羲氏,把天水搞成所谓“伏羲故里”,一下就提升了该地区的文化价值。
    和田能不能也搞出这样的文化名人雕像馆?比如唐僧、李圣天、尉迟乙僧、东晋法显和尚、元代的马可·波罗、现代考古学家黄文弼等等,甚至也可以包括西王母等传说人物。

    总之,和田的文化资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大力宣传,就能提高和田的文化知名度,对旅游,对经济发展的效益将是长远的。

 

    4,发展和田地区的品牌产业一定要有文化意识

    和田的老三宝玉石、丝绸、地毯都包含极高的文化价值,以往也曾做过有益的文化挖掘,比如地毯,和田曾为人民大会堂制作了世界最大地毯,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和田都赠送了地毯,还曾给陈毅元帅赠送过围棋地毯,玉石棋子,这一切都为宣传和田三宝起到了作用。
    但笔者认为挖掘的深度广度仍然不够,比如对和田地毯中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我们能否组织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和田出土的地毯残片中的图案,织法与今天如出一辙,其历史渊源非常值得探讨。图案研究虽然看起来只是学术研究,艺术研究,民俗研究,但通过媒体一宣传,带来的就是商业广告效应。
    又比如对和田丝绸,有这样一项文化素材可供参考,在和田的尼雅遗址考古发掘中,在一座汉晋时期的墓葬中清理出土了一件带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的锦织物,这项考古发现震惊世界,前不久上演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也利用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一素材。这个成果一方面佐证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域,另一方面,这件丝锦织物是古丝绸之路及和田丝绸文化的历史见证。我们能不能利用和田仅存的手工丝绸技术,复原这件美丽的织锦,开发成为和田特有的丝绸文化旅游纪念品?既是历史文物的再现,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同时又宣传了和田丝绸工艺的神奇,而且它还象征了五星红旗飘扬东方,新中国日益强盛的吉祥含意。

    和田玉可以说是和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典型,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所谓玉有五德,为宝石之首,玉文化已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在历代的礼仪、殉葬、祭祀、装饰等所用的上品主要为和田玉。可以说,和田是中国玉文化的故乡和中心,甚至在国际玉石文化中也有和田玉的重要地位。
    但我们只搞了一个玉石节,只是浅层次,季节性,功利性的活动。是否可以从从更深更广的角度进行全方位发掘?比如,我们能不能通过某种文化投资途径,建立一个能体现全国中心地位的玉文化博物馆?把中华玉文化的历史、哲学、美学、工艺等全面展示出来,包括自古以来历代出土及馆藏的和田玉器做一系统介绍,比如著名的金缕玉衣、故宫中的全国最大的大禹治水图等。同时建立相应的玉文化网站,就像敦煌学研究那样。最终达到这样的目的,要想系统了解中国玉文化的精邃和全部内容,只有到和田来。
    在玉文化中心的背景下,再逐步建成全国玉石交易总中心也就顺理成章了。如果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像这样的舞台是持久的,有内涵有深度的,能给经济以持续深远的支持。

    沿着玉文化博览的思路,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开发昆仑文化博览(昆仑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内容极为丰富)、地毯文化博览、古丝绸之路文化博览,等等。当然,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但我们应树立长期的奋斗目标。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吐鲁番学习,吐鲁番以葡萄文化和火焰山为中心,不仅有葡萄节,还有葡萄长廊、坎尔井博物馆、古生物和考古博物馆,及各类传统手工工艺博览,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文化深厚的旅游资源展示。

    那么被称为和田新三宝的“大芸、维吾尔药、阿胶”中有没有文化因素?我们该如何挖掘?
    就拿阿胶来说,大家都知道东阿阿胶,但很少听说和田阿胶。其实和田阿胶正是东阿集团在帮我们开发。但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否则品牌很难树立起来。
    大家都知道国内有一位著名画家黄胄,以画新疆风情和新疆毛驴著称,享誉海外,曾因画“百驴图”赠给“三家村”作者邓拓,在WG中被称为“驴贩子”。

 

和田发展思路探讨
 
    我们能不能把黄胄的“驴文化”与和田阿胶联系起来呢?借黄胄的名气把我们的阿胶推向国内外。
    这也是一种“文化搭台”的形式,究竟如何操作,笔者认为不要采用当地政府包办的方式,因这里面的文化含量比较高,我们自己的眼界不够,最好聘请人文荟萃地区的“文化策划高人”,请商业发达地区的“商业策划高人”来操办。
    做为探讨,笔者在这里也随心所欲提出一点创意,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把黄胄的“驴文化”与和田的地毯文化、丝绸文化联系起来?能不能生产一些印有黄胄名画的小地毯,丝巾,为旅游者开发点带有边疆风情和文化层次的纪念品?

    关于大芸,我们也完全可以搜索出文化因素。大芸被称为“生物伟哥”,比“伟哥”的功效强,而且没有副作用。中国和日本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新疆和田地区游牧民族虽然生活在干旱的沙漠边缘,但因长期食用有"沙漠金参"之称的大芸,因此生命力超强,长寿人数高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最新统计显示,和田地区百岁老人多达213人,每十万人中有21.8名百岁老人。有关它的生物功效,我们也可以结合维吾尔医一道进行策划宣传,一举两得。

 

和田发展思路探讨
有"沙漠金参"之称的大芸
 
    另外,大芸是红柳的伴生物,人工种植红柳可以起到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和田地区的环境恶劣人所共知,这样我们又可以从环保的角度加入另一层文化因素。

    有关和田长寿的文化命题,还可以推广用于开发和田杏子和杏干的产业上,据日本科学家研究,和田人长期食用杏和杏干,而这类食品具有防癌抗癌功效,所以成为长寿故乡。这些宣传我们都可以拿来做文章。
    一说到新疆的杏,名气最大的显然是库车杏,而和田杏不为人知。但库车杏再好,只能在味道上做文章,和田杏如果在抗癌长寿上做文章,档次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文化的升值作用。如果我们能借助外部先进的高科技,从和田杏中提取有效成份,加工成为长寿滋补营养品,档次就更能加倍提高。杏在和田是最不起眼,多得泛滥的,土得掉渣的果品,但只要能在文化上,科技上想办法,同样能让“黄土变成金”。

    既然和田长寿现象是个宝,我们就应该下大力气做宣传,比如发动媒体采访百岁老人,组织学生慰问百岁老人,邀请学者专家探讨长寿秘密,组织长寿老人歌舞系列、生活系列、甚至体育游戏系列的节目,创制和田百岁长寿文化的各种专题作品,总之,要在长寿上做足文章,长寿文化的背后就是经济效益。

    其它比如将要失传的“手工桑皮纸”“手工埃提莱斯绸”等等,我们都应大力抢救发掘,为和田的文化资源增加砝码。

 

    5,要做服务型的政府,永远不要包打天下

    在进行跨越式开发中,笔者建议,政府似应注意:
    从计划模式中超脱出来,让市场去运作。要做服务型的政府,不要做经营型政府。我们主要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为市场搞好投资环境和开发环境。
    所谓跨越式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从先进地区直接引进先进理念、先进人才,先进技术,先进项目,由先进的外部力量去具体运作。如果全都由我们自己操办,那就又回到老路上,那就谈不到跨越了。
    我们不要自己陷入到具体项目运作和投资中,否则最后砸了锅,赔都赔不起。
    我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视野闭塞,观念落后。在文化和经营上我们还是小学生,要向“高人”请教。我们应该把文化交给文化人去搞,把经营交给企业家去搞,他们比我们更专业,更内行,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好。
    但是我们自己首先应该在理念上提升自己,要能判断出什么是先进,什么是落后,要能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展。也就是说,要想倡导文化产业,自己先得补充文化。否则,我们即使把文化人,企业家请来了也没用。我们无法判断,无法决策。即使我们想为市场服务,也服务不到点子上。

    以上所谈的意见很不成熟,有些所谓“点子”、“创意”不过是随心所欲,举举例子,不一定适合具体操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广开思路,抛砖引玉,探索一条适合和田发展的新路。

 

2011年7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