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只考作文?

(2021-10-16 11:52:43)
分类: 杂谈随感
                 高考只考作文

高考只考作文?

    现在出现一种极其惊悚的论调,说将来的高考只考语文,连数学和外语都不考了,而且语文只考作文。我想那一定是疯子,都什么年代了?又回到古代考进士?但后来惊讶地发现,疯子的论调有可能是真的,据说连教育高官都这样说,而且好像上海这样最崇洋媚外的大都市正在探讨取消高考中的外语,理由是“外语无用”。
    据说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学生减负,为多生孩子扫平障碍。我不由疑惑,难道只考一门真能减负吗?没有负作用吗?我们先看看以往的高考。

    一、无论考几门都减不了负
    我上学的时候高考理工科考六门:语外政数理化,一样重要,满分全是一百。后来到我儿女时,就开始强调语外数的重要性,满分一百五,再往后为了减负,成了3+X:语外数+X,文科X为史地,理科X为理化。总趋势是门数越来越少。
    表面一看,从六门减成了三四门,门数少了一半,负担好像也应该少一半。但负担只是简单的加减法吗?否?我们看实践就知道,负担不但没减轻,反而越来越重。以前背着六小袋重物,现在换成三大袋,袋数少了,重量却大大增加。
    为什么?竞争更激烈了,大家都要竞争名牌大学。为了拉开分差,出题老师不得不加大难度,加大题量,多开知识点。只有少数学霸才能考上高分。如果不增加难度,学霸学渣全考满分,录取谁不录取谁?
    想让孩子考成什么样,分差拉得多大,其实全在出题老师手中捏着,这个我有亲身体会。那年我代高三物理,期末考试前,班主任说,你让他们绝大多数都及格吧!好,我题出得容易些,题量少些,果然全部及格,除了两个作弊的。高考复习时,学霸们说,老师你出点难题,我们好知道自己究竟水平如何。好吧,我找了大量难题,一下就烤焦了,整整考四个小时,没有满分,全班只一人及格,其它全是三四十分,一二十分,零蛋。
    所以,负担重不重,跟几门课没关系,只跟出题的难度、题量有关。现在的三门课,远比过去的六门课负担重。

    二、只考作文,有害无益
    只考作文,学生的负担就减轻了吗?否。因为竞争激烈,还得拉开分差。古人考秀才,考进士,实际上就是只考一门作文,仍然需要十年寒窗,萤囊映雪,头悬梁,锥刺骨,负担轻了吗?一点儿都不轻。而且作文全凭阅卷老师主观打分,没有客观标准,学生更摸不着头脑了。君不见网上经常出现一些高考作文,写得非常好,就是因为说了两句上面不喜欢的话,竟判为零分。如此一来,岂不是更加鼓励学生揣摸上面意思说谎话吗?
    再说学理工的,难道也只看作文写得好不好?连一元一次方程都不会解,连牛顿三定律都不知所云,只会写作文,这样的孩子能学懂高等数学吗?能搞科研,能给下一代教数理化吗?
    而且作文好不好有天生因素,你看大作家们很多都不是大学生,或不是文学系毕业。比如莫YAN连小学都没毕业,但作文天生就好,得诺奖。你让他去学理工,搞科研,能行吗?我们辅导孩子太清楚了,数理化外一辅导就上去了,而作文几乎无法辅导,天生的。写作没有一定之规,不管看多少课外名篇,背多少名句,学多少写作秘芨,不会写作文的还是不会写。
    倡导只考作文的那位牛皮客说,只要作文好,就说明这孩子聪明,无论学什么都能学得好。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人脑左右两半球分管艺术与科学,每个人都不相同,偏向艺术半球的人,科学半球就一定也发达吗?
    不知有多少著名诗人、画家、作家都说过这样的话,中学数学是他们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文史大家钱锺书,高考数学才15分。朱自清数学零分,罗家伦数学零分,吴晗数学零分,他们难道不聪明吗?为什么数学学不好?
    著名画家陈丹青说:“我不知道自己懂不懂矿工或农民,但我一定弄不懂当官的、谈生意的、玩儿金融的,还有毫无表情的科学家,不,一点都不懂。”你让陈丹青去学理工,搞科研,他肯定玩完。
    还有,只考作文?还是现代社会吗?还是在向现代化迈进吗?当然,我们看看这几年的大趋势就能看出,很多事都向着远离现代,恢复传统,闭关SUO国的目标前进,比如恢复学习二十四孝、三字经、弟子规,反对过洋节,抵ZHI洋车,抵ZHI外国企业,一律赶出中国,等等等等。所以现在出现这种奇谈怪论的牛皮客也不奇怪。
    中国近百年来为什么打不过西方?不光是没有坚船利炮,而是我们整个的文化体系,那一套子曰诗云,无法与西方现代文化相抗衡。中国为什么当年要废科举,兴新学,办洋务?不就是老一套不管用吗?我们现在重新拾起老一套,难道就管用吗?

    三、外数理化决不能不考
    当然,即使只考作文,我想今后学校里外语和数理化的课程大概还是有的,但只要高考不考,这些课程就等于应付差事,混日子,跟没学一样,高考指挥棒的威力大家都很清楚。
    回忆一下,从大清废科举,兴学校之后,外语数学包括自然科学都是要学要考的,民国不用说,鲁迅当时学的“格致”就相当于现在的物理加化学。即使到了五十年代那样的闭关锁国,仍然要学外语,只不过从英语变成了俄语。
    那时不光对数学,整个数理化全都非常重视,当时有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就是说,从清末到五十年代,全国人民都很清楚,我们中华大帝国在近代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一定要向先进国家学习,一定要引进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使我们富强起来,这已成为举国共识。
    即使到了文革“停课闹革命”年代,老人家还说“理工科大学还是要办的。”意思很清楚,文科学不学倒不是最要紧,他也说过,好多大作家都没上过什么文学系,但理工科那一定是要学的,还从没见过一个没专业学过自然科学的“民科”成为科学家。
    从我们那时数理化全考,到后来的“3+X”,理科只考数学,理化的份量已经降低,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已经造成影响。如果今后连数学都不考,科技攻坚还靠谁去搞?
    我们学了外语,的确在许多行业用不上,但如果高考中取消外语,中小学生谁还愿意花时间去学?那些用得上外语的行业人才又从哪儿来?如果照这个逻辑,作文也不必考了,毕业后真正从事写作的有多少人,除了文秘和作家之外,多数行业也用不上。
    我们的目光不能如此短浅,外语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多会一门外语就多一个窗口。美国人,英国人比起我们更用不着学外语,因为现在世界上最通行的就是英语,科技资料绝大多数都用英语发表。但他们的学生也要学外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都行,中文也行,外语不及格,别的功课再好也上不了高校。民族间不交流肯定封闭落后。
    如果我们不学外语,只懂汉语,那就没有对比思维。现代化知识整个是建立在西方知识体系上的,这些知识不光是一些具体内容,其思维方式也是西化的,跟西方的语言文字有极大关系。比如我们学方程,里面的未知数、已知数,以及实数、函数、指数、对数等等全是符号化的,符号化思维就是典型的现代化思维。又比如物理化学中的所有公式,也都是符号化的,没有这样简明的公式,只用汉语来描述,我们根本无法学会现代科学知识。
    我们中学所学的那些数理化,说实话多数行业也用不上。我本人是搞科研的,但数学一般也就用到初中就够了,理化更是基本没用过。即使我快退休时搞了个价格预测的数学模型,也只用到计算数学的一点点。
    但我们不能太过实用主义,数理化的应用并非仅仅在具体内容上,而且对我们整个人脑逻辑思维的深度训练,如果不学数理化,那这个人基本上没有逻辑,就跟古人一样,完全看不懂任何现代化的知识,跟他讲什么都听不懂。现代经济、现代管理、现代军事,每一步都离不开逻辑思维。

    四、现在应该怎么办?
    我的看法,也许过于偏颇,我认为仍应该恢复民国到五十年代与世界接轨的做法,凡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科目一律要考。上面已经分析了,考八门和考一门,负担其实一样重。无非多考几门,每门都别那么难,量别那么大就是了。
    再说,学生的爱好偏向各不相同,多考几门,起码多一份机会,东方不亮西方亮,作文不行,数理化行,也能上大学。
    还有,我们希望现代的学生接受通才教育,无论哪方面知识都学一些,将来才有更多的机会。到了大学,多搞些选修课,理工科学生也可以去听听唐诗宋词的讲座,文科学生也可以去听听宇宙星空量子力学相对论的讲座,懂英语的学生,也可以再学第二外语。你看民国时代成长的那些大科学家,哪个不是吟诗作赋,文采斐然?只有通才才能成为大家。
    这样出来的学生,机会更多,这个工作干不成,可以干那个,随时可以跳槽,改变人生。不断接受各种不同的成人教育,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生活得更好。
    如果我们的大学生都是腐儒酸秀才,个个只精于吟诗作赋,对ABC、声光电化基本不通,在现代化社会还有什么活路?还怎么与世界交流?
    总之,只考作文是死路一条,只会走向复古,封闭,落伍,最终被世界抛弃。

                      2021年10月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与恶狗搏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