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百年来为什么打不过西方?不光是没有坚船利炮,而是我们整个的文化体系,那一套子曰诗云,无法与西方现代文化相抗衡。中国为什么当年要废科举,兴新学,办洋务?不就是老一套不管用吗?我们现在重新拾起老一套,难道就管用吗?
三、外数理化决不能不考
当然,即使只考作文,我想今后学校里外语和数理化的课程大概还是有的,但只要高考不考,这些课程就等于应付差事,混日子,跟没学一样,高考指挥棒的威力大家都很清楚。
回忆一下,从大清废科举,兴学校之后,外语数学包括自然科学都是要学要考的,民国不用说,鲁迅当时学的“格致”就相当于现在的物理加化学。即使到了五十年代那样的闭关锁国,仍然要学外语,只不过从英语变成了俄语。
那时不光对数学,整个数理化全都非常重视,当时有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就是说,从清末到五十年代,全国人民都很清楚,我们中华大帝国在近代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一定要向先进国家学习,一定要引进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使我们富强起来,这已成为举国共识。
即使到了文革“停课闹革命”年代,老人家还说“理工科大学还是要办的。”意思很清楚,文科学不学倒不是最要紧,他也说过,好多大作家都没上过什么文学系,但理工科那一定是要学的,还从没见过一个没专业学过自然科学的“民科”成为科学家。
从我们那时数理化全考,到后来的“3+X”,理科只考数学,理化的份量已经降低,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已经造成影响。如果今后连数学都不考,科技攻坚还靠谁去搞?
我们学了外语,的确在许多行业用不上,但如果高考中取消外语,中小学生谁还愿意花时间去学?那些用得上外语的行业人才又从哪儿来?如果照这个逻辑,作文也不必考了,毕业后真正从事写作的有多少人,除了文秘和作家之外,多数行业也用不上。
我们的目光不能如此短浅,外语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多会一门外语就多一个窗口。美国人,英国人比起我们更用不着学外语,因为现在世界上最通行的就是英语,科技资料绝大多数都用英语发表。但他们的学生也要学外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都行,中文也行,外语不及格,别的功课再好也上不了高校。民族间不交流肯定封闭落后。
如果我们不学外语,只懂汉语,那就没有对比思维。现代化知识整个是建立在西方知识体系上的,这些知识不光是一些具体内容,其思维方式也是西化的,跟西方的语言文字有极大关系。比如我们学方程,里面的未知数、已知数,以及实数、函数、指数、对数等等全是符号化的,符号化思维就是典型的现代化思维。又比如物理化学中的所有公式,也都是符号化的,没有这样简明的公式,只用汉语来描述,我们根本无法学会现代科学知识。
我们中学所学的那些数理化,说实话多数行业也用不上。我本人是搞科研的,但数学一般也就用到初中就够了,理化更是基本没用过。即使我快退休时搞了个价格预测的数学模型,也只用到计算数学的一点点。
但我们不能太过实用主义,数理化的应用并非仅仅在具体内容上,而且对我们整个人脑逻辑思维的深度训练,如果不学数理化,那这个人基本上没有逻辑,就跟古人一样,完全看不懂任何现代化的知识,跟他讲什么都听不懂。现代经济、现代管理、现代军事,每一步都离不开逻辑思维。
四、现在应该怎么办?
我的看法,也许过于偏颇,我认为仍应该恢复民国到五十年代与世界接轨的做法,凡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科目一律要考。上面已经分析了,考八门和考一门,负担其实一样重。无非多考几门,每门都别那么难,量别那么大就是了。
再说,学生的爱好偏向各不相同,多考几门,起码多一份机会,东方不亮西方亮,作文不行,数理化行,也能上大学。
还有,我们希望现代的学生接受通才教育,无论哪方面知识都学一些,将来才有更多的机会。到了大学,多搞些选修课,理工科学生也可以去听听唐诗宋词的讲座,文科学生也可以去听听宇宙星空量子力学相对论的讲座,懂英语的学生,也可以再学第二外语。你看民国时代成长的那些大科学家,哪个不是吟诗作赋,文采斐然?只有通才才能成为大家。
这样出来的学生,机会更多,这个工作干不成,可以干那个,随时可以跳槽,改变人生。不断接受各种不同的成人教育,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生活得更好。
如果我们的大学生都是腐儒酸秀才,个个只精于吟诗作赋,对ABC、声光电化基本不通,在现代化社会还有什么活路?还怎么与世界交流?
总之,只考作文是死路一条,只会走向复古,封闭,落伍,最终被世界抛弃。
2021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