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画油画人像心得
近日,应老友之约,为南开大学绘制一批“西南联大的南开人”油画像,有一些新体会,尤其发现了一项很有用的新技巧,值得聊聊。
这些老先生都是当年西南联大的校长、教授。众所周知,西南联大是抗战期间,由平津南迁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院校联合组成,校址主要在昆明。西南联大是我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现代许多大科学家,大学者,多出自这所学校。
老朽从小就擅长画人像,青壮年时代从事画家职业,画了无数写生和创作。这次以将近八旬之老迈,又绘制一批油画人像,想来应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但这次与以往又有不同。
以往大多是实地写生,真人坐在面前,有无限丰富的细节和色彩,画起来不难。即使有时候按照片画,也是彩色大照片,所有细节色彩无不毕现,也不难。
而这次画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物。能找到的多是民国黑白老照片,尺幅太小,太模糊,层次太少,有些简直就是黑白两色,亮部一片白,暗部一片黑,有如木刻,有些照片还有残损或变形。要根据这些质量很差的照片画出油画,脸部放大上百倍。其难度可想而知。
当然,也可以这样处理:铺一个很浅的土灰色当底,权当老相纸,完全按原照片,用单色画出一种怀旧的版画风格,也非常艺术,而且要容易得多。
但家属们或者组织者希望能画成有血有肉的活人模样,就跟大师们仍然活着坐在那里似的,这就需要大量的创作。
首先太模糊,那些看不到的细部就得完全靠想象来填充,比如照片上的眼睛不过是个模糊的黑窟隆,而我就得画出眼框、眼皮、眼球之间的结构及各种阴影、反光,高光,等于创作,这要靠平时的积累和经验。
层次太少,只黑白两种,就需要靠经验凭空想象出许多层次,要根据骨骼肌肉的分布,在亮面中想象出哪里是最亮的高光,哪里次亮,哪里不太亮,哪里是明暗分界,在暗面中要划分出哪里更暗,哪里是反光。
没有色彩,脸部就按照平时画人像惯常的肤色来画,分出骨骼和肌肉不同的肉色,画出发际、眉毛不同的青绿色,分出受光面的暖调子和背光的冷调子。而衣服则完全靠想象,按照民国时代的学者们常穿的长衫、马褂、西装、领带,分别设计出不同的服色。而民国时代的军装,不同时代,不同级别颜色都不同,不能想象,需要查资料。就连领章也需要查资料,以免闹出穿越笑话。
最困难的是一定要非常像本人,那些老先生的后人现在多半还在,要获得他们的认可不容易。
按照我平时画人像的体会,已经画到非常像了,其它人也都说像,但给家属后人们一看,仍然觉得似乎不大像,因为他们对老先生最熟悉。这时就要讲到我最近玩的一项新技巧了。
我们过去按着照片画油画人像,是真照片,可以拿着照片,退远一些,能看到油画的全貌,跟照片对比。但现在照片在电脑中,如果退远,电脑中的照片变得很小,比油画小得多,不好对比。
有一天我把正在修改的肖像拍了一张,在电脑中与原照片并列在一起,一样大。忽然发现两者太不像了,有许多明显的不同。不是这儿大了一点,就是那儿小了一点。不是这儿深了一点,就是那儿浅了一点,对比得清清楚楚。一一修改,改过之后,立刻就像多了。
这道理跟分辨双胞胎有点像,如果一对同卵双胞胎隔着老远,一在床头,一在桌边,也许我们总也分不清谁是谁。如果让他俩并排坐在一起,那就等于玩“找不同”游戏,可明察秋毫,一眼就能看出他俩的许多细微区别。
不过,因为要不断修改,画面不断变化,每改一点都在电脑中做成“二我图”,有点麻烦,这时我举着手机,里面的画面与电脑中的照片远远并在一起,当差不多大小时,同样能比较出许多不同,修改。如果不放心,再拍照,再对比,又能找出些微不同,再修改。随拍随改,最终可以使两者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别。这时再拿给别人看,即使是他亲儿子,也完全同意,一点毛病没有。
这实际上就等于把油画压缩了,拉远了,所以细节全被忽略,只剩下最概括的大关系。就跟我们平时画油画,要不断走远观察一个道理。尤其跟原形一样大,这样最便于比较。
总之,就是压缩,变小,变得跟原照片一样大,并列在一起,再小的毛病也能轻易发现。
以前没手机,就没这个办法。现在用手机拍照,很简单,很轻松,随时都能做到,现在我有了自信,只要想画得像,就一定能分毫不差。
至于说要求连神韵都像,其实只要全部画到位,在形上,明暗上,细节上,全部都像,神韵自然就出来了。
2021年8月2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