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2021-05-08 10:18:28)
分类: 游山玩水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三、伊宁、博乐
    8月2日晨,从巴音布鲁克出发,前往伊宁。很大一段都是沿着巩乃斯河的河谷蜿蜒行进,不由想起杨洪基的《巩乃斯河,我的母亲河》,于是打开手机,播放出雄浑的男中音:
        蜿蜒的巩乃斯河
        从毡房前潺潺流过
        她闪烁着灿烂的阳光
        她带来了明媚的春色
        她倒映着淡淡的炊烟
        她荡漾着牧民的欢乐
        勤劳的各族兄弟
        创造着幸福的生活
        啊!巩乃斯河,我的母亲河
        ………………………………
    去伊宁沿途看到的建筑多为欧式风格,伊宁跟哈尔滨一样,受欧风东渐,从建筑到服饰、音乐等等都有些“崇洋媚外”。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下午抵达伊宁市。十几年前来过伊宁,现已今非昔比,简直就是现代化大都市。如果拍几张照片,说这是北京、上海,也足以鱼目混珠。
    金班长几位兴致很高,邀我同去伊犁河,拍照“捧起一轮江边的红日”,我说我多年前已经捧过了,拍过了,谢谢。昨天前天都没睡好,瞌睡要命,今天得补一觉。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早年间中国两个城市有思大琳大街,东边的长春和西边的伊宁。1996年长春那条街改称人民大街,想想也对,俄人切我们的枫叶,斯氏有大功,外蒙最终是他切出去的,新疆也差点被他切走。
    现在只剩咱新疆这一条仍称思大琳大街,不知是因为新疆人观念落后,还是更加怀旧?
    8月3日再从伊宁驱车前往博乐,途经果子沟和赛里木湖。果子沟已建成高架路,盘旋而上,跨过气势雄伟的斜拉桥,路程缩短大半,不多时便出了果子沟,迎面而来的正是美如蓝宝石的赛里木湖,只是今天阳光的角度不对,湖水不再黑蓝,变幻成了银白色。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下午抵博乐,博乐是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的首府,据说这里的蒙古人也是东归的土尔扈特部。
    这个城市以前没来过,想象中似应偏僻落后,谁知来到一看,发现也跟国内其它城市几乎完全一样,非常现代化,且人少车少,街道极净。同伴开玩笑说:你干脆在这儿买房子吧。
    现在中国的大小城市都是千篇一律的洋气漂亮,分不清哪儿是哪儿。恐怕这要归功于我们的强势政府,和成管们拆房的果决。
    没来过的城市总应该转转,留点印象。我在网上查得市区地图,发现有一片很大的蓝色,叫做开屏湖,问宾馆服务员,说那里有喷泉,入夜时喷涌,漂亮得很,好多老人都去玩。
    打车到开屏湖,一问方知,因缺水,喷泉已关闭多日。既来了只好转一转,拍几张照片。湖面开阔,长满水草,湖边三两情侣,倘佯在城郊的静谧中。
    此时正赶上“老爷儿”要落山,夕阳照在对面的一座橘红色体育馆上,橘红映在蓝色的湖水中,色彩格外鲜明,却又那么和谐,栏杆随弯弯的湖岸而成曲线,绿树被夕阳染成金黄,拍了几张照片,觉得有点儿意思。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四、夏尔希里
    来夏尔希里,一是为了那失而复得的国土,二是为了“中国最后一片净土”。
    8月4日早晨,从博乐出发,一路向北,正前方横亘着一座山脉,这山应该叫阿拉套山,属于天山山脉。
    车到山前必有路,过了一道道岗哨,进入山谷。不久便上了盘山路。我游览过中国许多山区,爬过无数盘山道,正如李琼所唱: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
    但眼前这条山路何止十八弯?拐了十八个弯,以为已经到顶,谁知前面又冒出新的十八弯!再上到顶,又出来十八弯!同伴们笑谈:
    “怕有八十八道弯都不止吧?”
    遗憾的是,我们下车专门拍这蜿蜒曲折,却没能找到一个好位置好光线,远远无法与网上那些奇美惊险的“十八弯”相比。
    山路窄而险,只有单行道,上去便无法回头。一边贴着山,另一边是万丈深渊,不由得心惊胆战。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网上找到的夏尔希里盘山路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终于爬到了山顶,铁门开启,谷口立着一块石碑,刻着曹全碑体隶书“夏尔希里”四个大字,绕过石碑下望,便是一览无余的美妙山景,层层叠叠,推向天地的尽头。
    正如网上所见,果然是蓝天如洗,绿野横斜,其上泼洒着一道又一道的姹紫嫣红,最娇艳的当属玫瑰色,不知那是些什么花儿?红门兰?紫草?……
    夏尔希里蒙语是“黄色的山坡”,此情此景,怎一个“黄”字了得?
    女同胞们已经疯了,钻入烂漫的红花丛中,你俩一群,他仨一伙,扭过来一幅,扭过去一张。我赶紧再抹几笔水彩。寥寥数分钟,不成样子,不过是个到此一游的写生纪念罢了。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路边立着白色的围栏,据说这就是国界,也许是国界两侧的缓冲带,总之,围栏那边不远就是过去的苏联,现今的哈萨克国。当然,也是清代的中国。
    又走了不远,见有三座界碑并在一起,默默宣示着祖国的边界。
    现在站在刚刚拿回来的新领土上,看着围栏那边上百年前的故土,历历在目。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驱车继续下山,穿过林间小道,来到一处敖包下,老陈立在白色的神幡下,不知祈祷着什么。我把照片发给远在北京的儿子。他问:
    “怎么还有插着经幡的玛尼堆?那不是藏传佛教的东西吗?”
    我告诉他,这地方以前归哈萨克国,现在归中国,属于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而这东西就是歌里唱的那个蒙古族的“敖包”,跟西藏的玛尼堆其实一码事。
    小冯看着山下那“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极美,请我拍一张发给她。果然,小冯很有眼力,我用心拍了一张,非常清晰,不是“迷雾的远方”,而是由绿色渐变为青色的远方,小路细得只剩一丝白线,但那蜿蜒曲折的姿态把目光带往不知其所终的天边,给人无限遐想。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我们的车继续走在这条细细的小路上,进入谷口时看铭牌,知道这里已成为林区,但好像树木不多啊。我忽然发现,所有的树全都生长在背阴的山坡上,而阳坡一棵树也没有。可知天山的林木属于喜阴树种。

    车子走进低谷密林中暂歇,女同胞们发现了树上挂着小小的“树莓”,虽然大家岁数都不小了,但女同胞仍像她们的孩童时代那样嘴馋,激动的在枝杈间寻觅,品尝着这几百年无污染的原生态果实。
    她们也给了我几颗,麻木的我扔进嘴里,没尝出什么激动人心的“原生美味”,只一丝淡到难以觉察的草莓味。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不过这里的“原生空气”倒真的非常洁净,透明中弥漫着野草的芳香,大家使劲呼吸着,好像要把肺整个清理一遍似的。我想起来美国好像还有出售“空气罐头”的生意,把“好空气”封在铁罐里,啥时想爽一把就吸一通。天下之大,真是无奇不有。
    我们在景区足足走了五个小时,最终从另一条山路转出,离开了美丽的夏尔希里,回到博乐宾馆。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揭开夏尔希里的面纱(下)

    第二天,8月5日,从博乐回到乌鲁木齐。
 
    此行玩得愉快,住得舒适,吃得可口,拍得痛快,要感谢各位朋友的张罗和操心,也要感谢两位司机师傅的辛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