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的所谓“正面人物”
所谓“正面人物”,都是“高大全”形象,令人生厌,一本正经。我本以为这种虚假的“正面人物”全是现代特产,后来才发现其实古已有之。试看四大名著,每部书中都有一位极相似的人物,比如《水浒》中的宋江,《三国》中的刘备,《西游》中的唐僧,《红楼》中的贾政。
这几个人物从我们现在看起来十分可憎,但在创作当时却是当做道德典范来歌颂的,“仁义礼智信”样样满分,忠孝两全,总之人间的优点无一不备。
先拿宋江来说,历史上的宋江本是江洋巨盗,武艺高强,十分凶悍,但到了《水浒》中全变了样。虽然也说是“爱习枪棒”,但实际上“手无缚鸡之力”,一到性命攸关时就拉稀告饶,这实际上是要把宋江写成一个只动口不动手的“仁义君子”,避免露出杀人放火的凶神真相。
但如果一个人都不杀也算不了好汉,没法逼上梁上。只好让他在情急无奈中杀死一个无拳无勇的荡妇阎婆惜,而且逃跑时还让一个老太婆揪住脱不了身,也不知平时练的枪棒都到哪儿去了。为的就是充分表现宋江的仁厚。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简直是个窝囊废,但当时的道德标准大概以“不打架”“不杀生”为君子标准。
宋江被老太婆揪住脱不了身
在我们看来,梁山好汉们大碗吃酒肉,大秤分金银,过得十分快活。怎么也想不通宋江为什么放着这样的好日子不过,偏要违背众弟兄的意愿死乞白赖地去投降朝廷。又不是打不过官兵,干嘛不“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呢?
我们再仔细一推敲就清楚了,这个施耐庵为什么放着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农民起义不写,偏偏要写一个窝囊的宋江呢?原因只有一个,就因为只有宋江是投降招安了的,在作者看来,其它起义都是“造反犯上”,只有宋江算做“忠”,虽然是“曲线救国”。
宋江投降之后帮官家到处征战,死了多少兄弟却并未得着任何好处,最后却被毒死,临死还得把李逵也拉上垫背。在我们看来简直无法理解,但作者正是要宣扬这样一种极端忠于皇帝的典范,就是要宣扬这种受了天大的委屈却丝毫不反抗的榜样。
其它演义小说比如《说岳》《杨家将》,也都是宣扬一种受委屈不要反抗的榜样,岳飞屈死风波亭,杨业屈死李陵碑,都不敢有任何怨言。在封建道德中“忠”是至高无上的。梁山兄弟之间的友谊叫做“义”,宋江对他爹的感情叫做“孝”,但遇到“忠”全都得让位。
皇帝老儿说啥听啥,虽也算“忠”,但还“忠”的不够深,不够狠。必须要受尽皇帝和奸臣的百般折磨、冤枉、迫害,仍然矢志不移,忠心不贰,毫无怨言,这才够得上“忠”的最高标准。
这在一般人看来完全是不可理喻的疯子,但只有这样才够得上“高大全”。在整个《水浒》中,鲁智深、武松、林冲等好汉的所做所为都合乎常理,只有宋江最虚假,完全不像个正常人。这正是因为作者按照自己心中的最高道德标准,把历史上原本凶悍的宋江给改造成了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傻瓜蛋。
再拿刘备来说,历史上的刘备实际是一位枭雄,类似于北洋军阀,否则曹操也不会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了。但经《三国》一描述,完全成了虚伪的谦谦君子。
比如陶谦三次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坚辞不要。
然后刘表临死又一再把荆州让给刘备,刘备表示不忍夺去同宗的地盘,仍然坚辞不要。
我不知道历史上是不是这样,即使刘备真的没拿到徐州和荆州,恐怕也不是因为“仁爱”“厚道”之类的假话,而是当时实际上不具备足以驻守的实力。
最后进了四川,杀刘璋,夺益州,明明是杀了同宗兄弟,夺了人家的地盘,但到了《三国》里,把这一切“罪过”都赖给诸葛亮,变成了诸葛亮一力撺掇,而刘备仍然一再不忍,装模做样,最后还是把刘璋给吞并了。他不是一再不要同宗的地盘吗?这次怎么要了?还是因为已经有了充足的实力。
又比如刘备在荆州遇曹操大败而逃,明明是实力不济,却要给他增添上扶老携幼,带着十几万老百姓一起逃难的情节,以显示刘备的仁爱。表示不是刘备打不过曹操,只是因为太爱民而被拖累得失败。实际历史上那里会有如此傻瓜的军阀?
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言:“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真是一语中的。大家都知道“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俗语,可见连一般读者都能看出来刘备的虚伪。
刘备以善哭显示仁爱
作者写《三国》的目的是要极力把刘备树立成一个“高大全”的正面形象,并不想把刘备写成个伪君子。但《三国》是七分历史真实,三分虚构。所以一方面不能太违背历史,另一方面又要拔高刘备,这就不能不产生矛盾,历史上的刘备是个军阀,自然少不了阴谋诡计、巧取豪夺,这些史实不能不写,但又要替刘备掩饰,把他伪装成忠厚长者,只好编造瞎话,涂脂抹粉,瞎话编不圆,就露出虚伪了。
所以,刘备可以说是《三国》中写得最糟糕最虚假的人物。
至于唐僧就更不用说了。历史上的唐僧并没带什么本领高强的徒弟,单人独行去印度取经,可见其坚韧不拔,以及英勇无畏的性格和超群的能力。但到了《西游》中完全成了个没用的废物。既不能辨别妖魔,更谈不上与其打斗,而且是凡胎肉体,空中水中都去不了,除了会念紧箍咒整治忠心耿耿的孙悟空之外,狗屁能耐都没有。
唐僧专会整治忠心的孙悟空
小时候我常想,这几个本领高强的徒弟何必费这么大劲保着这么个废物去西天呢?干脆把唐僧扔一边,自己腾云驾雾去西天取经,该多么省力省时。
唐僧和宋江又有点不同,宋江是被奸臣整治而毫无怨言,而唐僧却是不分忠奸专整治好人,等于《水浒》中那个昏庸的皇帝。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我想正是为了极力夸张唐僧的所谓“善良”“菩萨心肠”。如果只是对好人善良而对坏人斗争,那不过是正常的善良,还嫌不够劲,必须要“善良”到忠奸不分,妖魔稍一欺骗就相信,得谁爱谁,甚至不惜整治爱徒,一定要夸张到过分,夸张到叫人难以理解才能达到作者心目中“善良”的最高标准。
结果把唐僧写成了不知好歹的糊涂蛋,甚至已经明知是要吃掉自己的妖怪之后还充满同情,使这个人物变得非常虚假。这种所谓“善良”不但一点不可爱,反而令人讨厌。
大家都觉得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最可爱,而当了唐僧徒弟之后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同样是出于作者的道德观。在作者看来,只要反抗玉帝(皇帝)就是错,不管你有多么充足的理由。后来孙悟空“改邪归正”,但同时也就变得虚假,明明受了唐僧的怨屈,却仍然忠心耿耿,毫无怨言,俨然又一个宋江、岳飞、杨业。
这实际上就是要教育读者,甭管皇帝(或玉帝、师父、上级、爹娘等等)多么昏庸、多么无能,多么错误,甚至多么狠毒,你都不能反抗,都得顺从、理解、执行。千万不要学大闹天宫的孙悟空。
总之,这些作者全都是一个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心目中的正面人物写成一个道德典范,而且一定要夸张到极致,夸张到常人难以理解,难以忍受的程度。结果成了一团凭空生造出来的概念堆积,这正是这些人物虚假的根源。
其结果却适得其反,他想要树立的模范反而不真实,不可爱,极其苍白。而其它人物倒是有血有肉,诩诩如生,比如《水浒》中的鲁智深,《三国》中的曹操,《西游》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期)、猪八戒等。
只有《红楼》中的贾政与上面这几位“正面人物”不同,这个人表面看起来也和那几位有点像,不苟言笑,一派正经,满口仁义道德,没一点男盗女娼。但这个人物并不虚假,是当时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有血有肉的人物。
贾政对子女要求过于严苛,比如贾宝玉在大观园中对对联明明对得不错,但他总是喝道:“不好不好”“更是胡说”,最多也是笑道:“岂有此理”。宝玉稍有越规,他便亲自操大竹板痛打。这种望子成龙心切,操之过急的家长不但当时,就是现在不也大有人在吗?
贾政亲操大板毒打宝玉
贾政严令宝玉只能读四书五经,不许看《西厢记》《牡丹亭》等“淫书”,这和现在许多头脑僵化的家长只许孩子读“正面”的报纸社论,不许接触现代意识作品,不是也很相象吗?
贾政一心培养宝玉考科举,走仕途,这和不少家长逼着孩子高考,一心要培养孩子钻营当官,同样很相象。
总之,贾政这人物十分可憎,但也同样真实。这是因为这个人物并非作者心中要树立的“正面人物”“道德典范”。从他的名子“贾政”即可看出,显然是讽刺这老东西是“假正经”。
曹雪芹与面前那几位作者完全不同,那几位诚心诚意信奉程朱理学,满脑子“三纲五常”。而曹雪芹则已经有了初步的MZ意识,对这套迂腐东西打心底里痛恨,所以他决不需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树立这样一个虚假的“高大全”典型。相反,他正是要把现实生活中的这类人物做为讽刺对象。所以他没有必要给这类人贴上许多道德标签,只需要把他们的真情实态照原样搬上去就足够了。
我们说在四大名著中只有《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最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真实,真实就是艺术的生命。
古代以程朱理学为道德典范,三纲五常,天地君亲,正人君子,非礼勿视,自然会出现刘备那类的怪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