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义相对论与时空弯曲
(本文曾请教我的物理学长艾忍先生给予指点,文中引用了先生的观点和文字,在此一并致谢!)
我在博文“其实相对论一点就透”中科普了一点狭义相对论,当时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速不变”这个奇怪的现象,构想出一套匪夷所思的解释方法,即在高速运动的飞船中,时钟会变慢。尽管这个说法很古怪,但能自圆其说,逻辑自恰,很好地解释了“光速不变”。而且按照这一套说法推出的猜测也得到了实验验证。
他这个想法最初产生于16岁的中学时代,到26岁他当专利局审查员时完成论文并发表。在这之后,又不满足了,觉得这套理论还不够十全十美。于是继续研究,发展成为广义相对论。
我发现要想弄懂广义相对论比弄懂狭义相对论更难,更抽象,尤其所谓“时空弯曲”简直无法想象,爱因斯坦的脑子真是太怪异了,我们常人跟都跟不上。
一、狭义相对论能推广吗?
他这套理论是在“惯性系”的假设中推出的,能不能推广到“非惯性系”中呢?如果能,那才能叫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物理学家都爱追求这个境界。甚至连社会历史宗教的思想家也都是这样,总想把自己那套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推广到全世界。
首先,什么叫惯性系?就是没有加速度的系统。比如我们安静地坐在家里,或者坐在匀速前进的火车和轮船上,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就没有加速度,没觉得受到什么外力。就像牛顿老人家说的:如果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就会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这就是物体的惯性,这个状态就叫做“惯性状态”,这样的系统就是“惯性系统”。
为什么我们说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都是同样的惯性状态呢?它俩一个静一个动,能一样吗?只要做一个小实验就知道了。
如果我们坐在非常平稳的轮船和火车里,关上窗户,看不到外面。我们就无法知道现在是走着还是停着,无论你在船舱中做任何力学实验,走和停都是一样的,我们无法分辨。我们往船头方向扔球,跟往船尾方向扔球,都一样远。并不因顺着船行方向而扔得更远。杯中的水面也跟停船静止时一样是平的,而不是斜的。
两个状态如果用任何方法都无法区别,那它们在本质上就是一码事,或者叫做“等效的”。这个“等效”概念很重要,后面还要不断用到。
如果不匀速,有加速度,我们立刻就能感觉到。比如火车在起动时,我们就能感到椅背在推着我们前进,杯中的水面就是斜的。如果不是直线运动,我们也能感觉得到,比如火车拐弯时,就能感觉到我们被向外甩。这种环境系统就叫做“非惯性系”。
我们作物理实验,或者进行物理思考,一般先要排除各种复杂因素,构建一个尽可能简单的理想环境。比如惯性系就比非惯性系简单,没有加速度,合外力为零,就可以免得加速度在里面捣乱,使思考和计算变得太复杂。
当年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时,就构想了这样一种简单的环境——以匀速直线运动方式高速飞驰的宇宙飞船,这就是个惯性系,一束光从船顶照向船底。因为飞船里没有加速度,这样就好计算。只需要画个三角形,两个直角边分别是飞船的位移和光线的飞行,而斜边就是飞船外的观察者所看到的光子飞行轨迹,只要用勾股定理就能算出结果。
为什么当年爱因斯坦还是个中学生就能算出来,因为这个环境很简单,只须中学数学就够了。
但在这个惯性系中推出的狭义相对论能推广到非惯性系吗?环境一但有了加速度,上面那个结论还能成立吗?这是个非常头疼的问题。
二、其实惯性系与非惯性系也无法区分,也是等效的
爱因斯坦设想了一个十分常见的非惯性系,那就是电梯。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当电梯要上升时,它要向上加速,我们会感到身体往下沉,这时电梯就是个非惯性系,因为它有个向上的加速度。
同样,它开始下降时,有个向下的加速度,我们会感到失重,好像心要悬起来似的。
如果我们处在一个完全没有引力的宇宙空间中,飘来荡去,全身失重。这时可以看成是个惯性系,因为人在这里没有受到力,也没有加速度。
如果在此处放一个电梯,我们站进去,电梯开始上升,而且始终保持一个跟重力加速度同样大小的上升加速度,那么这个电梯此时就应该是一个非惯性系。此时我们的失重感觉立刻会消失,感到脚踏实地了,就跟地面上静止时的感觉完全一样。我们不会觉得有个上升加速度,而是觉得有个来自地面的“重力”,就跟站在地球上一样。
或者可以这样说,我们站在宇宙空间里的有上升加速度(跟重力加速度一样大)的电梯中,跟我们静止站在地面上,完全是一样的,我们无法分辨。所以这两种状态是等效的。
但我们知道,静止地站在地球上是处在惯性系中,而站在那个电梯里是处在非惯性系中,结果这两种系统完全一样,完全等效,我们分别不出来。那么惯性系其实本质上也就跟非惯性系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惯性系中所有的物理定律,都可以推广到非惯性系中。狭义相对论当然也可以推广。
因为站在加速度的电梯中与站在地面上只受到重力是一样的,分不清,所以也可以说,加速度和重力其实是一码事。在没有重力的环境中,只用加速度就可以制造出重力来。
其实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是可以做到的,就叫做“人造重力”。比如我们造一座巨大的环形太空基地,像个救生圈似的。所有设备人员都在这个救生圈里,当基地在远离地球的宇宙空间中飞行时,人就处在失重的飘浮状态。
如果我们让环形飞船绕圆心转起来,就像呼拉圈那样转。这样,所有的人都会感觉到被往外推,也就是感觉到好像有个力把人往救生圈的外侧方向推。如果人的脚踩在圈的外侧面的里面,头朝向圆心,只要圈的转速合适,人就会感到跟站在地球上一样。把人往圈外拉的这个力就充当了重力,这就是“人造重力”。
这个力跟转速的大小有关,转得越快力越大。我们可以得到大于地球重力的“超重力”,也可以小于地球重力,就好像在月球上似的。
你看,在这个环境中,飞船实际上并没有给人加什么力,这是一种假想力,也叫科里奥利力。只不过我们让飞船产生了向心加速度,结果就能制造出重力效果。所以力与加速度其实是等效的。
我们站在地球上时只有重力的所谓“惯性系”,跟我们在太空的电梯中得到加速度时的所谓“非惯性系”,本质上就是一码事。既然是一码事,那么在惯性系中得到的定律也就能推广到非惯性系中。
三、牛顿的水桶
其实牛顿当年也为此困惑过,有没有一个办法,能彻底区分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他想出一个绝招儿:
一桶水被绳子吊起来,如果不转,水面就是平的。如果水桶转起来,水面就会被桶壁带动着也转起来,形成一个凹面,这时的桶就是一个非惯性系,因为它有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用这个办法就能分清一个系统是惯性系还是非惯性系。水面是平的就惯性系,凹面就非惯性系。
这样,牛顿认为他虽然还找不出绝对静止空间,至少找出了绝对无加速度空间。
几乎与牛顿同时代的科学家马赫提出质疑,他指出空间离不开物质,牛顿找出的只是相对于周边星体的无加速度空间。倘若能够将周边天体绕悬绳旋转,即便桶与水体静止,水面也会呈凹面。
当然,这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假想,但起码说明了一个概念,任何运动,加速和不加速的,都只是相对而言,宇宙中不存在绝对的无加速空间。
既然加速不加速无法区分,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也无法区分,没有什么绝对的惯性系,任何惯性系都能看做非惯性系,所以狭义相对论完全可以推广到非惯性系,所以它是普遍适用的。这样爱因斯坦最初的问题“狭义相对论能推广吗?”就算解决了,但同时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
四、万有引力是不是可以用不着了?
通过上面几节,我们知道,所谓重力是可以用加速度来制造的,或者说,万有引力其实跟加速度是一码事,既然如此,如果我们不用万有引力这个概念行不行呢?
为什么爱因斯坦这么不待见万有引力呢?因为万有引力这东西本身有三个致命的缺陷。
第一,万有引力缺乏传导媒介。如果一个力没有传导媒介,就成了超距作用。就像我隔空推了一把,并没碰到你,你却倒下了。让人无法接受。
比如爆炸形成的冲击波,就需要空气作为媒介;电磁力(包括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但它也同样有媒介,那就是电磁波,或者说是光子。但万有引力却找不到相应的“引力子”。
第二,瞬间传导。因为没有媒介的过渡,所以传导是不需要时间的一种瞬间传导,或者说,万有引力定律要求引力的传导速度是无限大的,这同样让人无法接受。
电磁波也是有速度的,在真空中为光速。如果引力传播不需要速度,很难理解,如果有速度,应该是谁的速度呢?
第三,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水星近地点轨道运动,与实际观测到的数据,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正因为万有引力这东西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麻烦,所以爱因斯坦想到是不是能用加速度来代替它呢?
利用等效原理可以把带引力的非惯性系转化成不含引力的惯性系,凡是有引力的地方我都给它加一个自由降落的参考系将引力消除,然后剩下的事情用狭义相对论处理。利用这样的思想,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把引力也包含到里面去了。
五、从加速度到时空弯曲
上面我们把重力归结为加速度,而通过加速度又可以导出时空弯曲,这又是一个巨大的脑筋急转弯。
这可以通过一个实验来过渡。比如我们站在电梯里,
现在,想象一下,如果你让一束光从电梯外面穿洞水平进入电梯,射到电梯的另一侧上,观察它在另一侧撞击墙壁的位置,会发生什么。这个位置将取决于电梯相对于外部光源的速度和加速度。比如:
1.
如果电梯和光源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或相对加速度,保持相对静止,光束就会出现直线穿过,沿水平方向打在另一侧上。
2.
如果有相对运动(速度)但没有相对加速度,光束仍然会沿直线运动。只在电梯内的人看来,光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比如我们在雨中开车,本来雨丝是垂直下降的,但在车中的人看来雨丝是斜的,就是这个道理。
3.
如果有相对加速度,比如越来越快,我们看到的光束会沿着弯曲的路径运动,曲率的大小由加速度的大小决定。
我去北京科技馆参观,有一座科里奥利力实验室,在一个旋转的小屋中,我们向对面的篮框投篮,总是投不中,眼看着篮球飞行的轨迹变成了弧线。这是因为我们处在有加速度的旋转的小屋中,使我们把本来投出去的直线看成了弧线。就跟加速度电梯中,看起来光线是弧线一个道理。可以说是加速度导致了观察者眼中光线的弯曲。这可以说是一种错觉。
然而在人们以往的经验中,光线只能直线传播,不可能弯曲。上面所说的“错觉”可以说是对光线弯曲的一种解释。即加速度造成弯曲。
但前面已经讲了,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系统,没有什么“实际上”,一切都是相对的。所谓有加速度的非惯性系跟没有加速度的惯性系是一码事,是不可区分的,是等效的。站在加速的电梯里,跟站在地球上是一样的。或者说,我们只要静止地站在地球上,也同样应该能观测到弯曲的光线(后面将会讲到这个实验,还真是这样)。如果这样,用加速度这种“错觉”来解释光线弯曲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加速和不加速一样了。
如果用万有引力来解释这个现象更困难,引力只能吸引有质量的物体使它弯曲,但光子是没有质量的,引力不可能把光线吸引得弯曲起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在太阳巨大的引力作用下,光线被吸引得弯曲了,其实这是一种不大合乎逻辑的解释。
那么用什么说法才能更合理的解释光线的弯曲呢?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用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比如一艘船航行在大洋中,他们自己感觉大海是一张二维的平面,走的是一条直线,但在宇宙飞船中的人看起来,它走的是一条弯曲的轨迹,当然,它是沿着地球的弯曲表面在走。
我们一般都认为,它之所以无法走直线(或者无法从海面上飞起来),是因为有地球重力在束缚着它。但宇航员也可以认为有一个大质量,使整个空间(即海面)弯曲了起来,把这艘船束缚在弯曲的空间中,所以这艘船只能沿着弯曲表面行进。这两种解释都是一样的,等效的。
也就是说,在二维空间看起来是直线的运动,到了三维空间就弯曲了。
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另外还有一维是时间,这些就组成了四维时空。举个例子,比如一只蚊子在空中飞,我们要确定它的位置,起码要用XYZ三个坐标,即三个维度。而且它还在运动,所以必须再加上时间维,才能完全描述清楚。比如几点几分几秒,蚊子处在(X,Y,Z)的某个坐标上。这就是所谓“四维时空”。
那么在三维空间看起来直线运动的光线,到了四维时空中就可以弯曲。换句话说,是因为大质量的存在,造成了四维时空的弯曲,从而迫使光线也跟着弯曲了。
所以,用时空弯曲完全可以代替万有引力,代替加速度,去解释光线弯曲,解释一切力学现象。
如果弯曲得太厉害,以至于光掉进去都出不来了就是黑洞,这边弯曲的恰好跟另一个弯曲的亲嘴对上了就是虫洞。
六、海市蜃楼与光线弯曲
光线弯曲听起来神秘莫测,高大上不得了,其实众所周知的自然现象海市蜃楼就是光线弯曲造成的。在炎热的沙漠中,地表被太阳烤得灼热,接近地表的空气也被地表烤热,按照热胀冷缩,空气越热,密度就越小。上下层空气的密度就会不均匀,上密下疏,形成密度渐变的梯度场。
密度不同,当光线穿过空气时就会发生折射,就好比光线从空气穿入玻璃时,和穿出玻璃再入空气时,都会发生折射,光线的方向就会发生改变。因为冷热空气的密度是渐变的,所以光线方向的改变也成了渐变,形成弧线,这就是光线弯曲。
本来处在远方地面上的楼阁发出的光线,经过弯曲传导到了观察者眼中,变了个方向,观察者就会觉得楼阁在天上,好像天上仙宫似的。这就是海市蜃楼的由来。
简单一句话,空气的不均匀渐变密度场导致了光线的弯曲。同理,时空因大质量的存在,也会变得不均匀,导致光线弯曲。我们就把这叫做“时空弯曲”。
七、怎样定义直线?
既然讲到时空弯曲,就得先搞清楚什么是直线,所谓平直空间(或时空)建立在直线概念上。对中学生而言似乎直线不言而喻。在数学中定义或想象一条直线很容易,但在物理中在实践中必须要有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能定义或描述。
在较短范围内可用直尺比较,在较长距离内可用观察仪,观察仪其实是利用光线校准直线。因此我们其实是以光线来定义直线。即使直尺的所谓“直”也是木匠用眼睛来瞄,本质上还是用光线来校准尺子直不直。
如果直不直只能以光线为标准,说光线弯曲还有意义吗?等于说“直线的标准”是弯的,这不是矛盾吗?怎么解开这个矛盾呢?
我们在几何学中把最短连线定义为直线,而在物理中,工程中就叫做测地线,也就是说,光只能走测地线。
从洛杉矶到上海你总不能穿隧道过去,最短连线应是过这两点大圆(一般只有一个,除非直径两端)之短弧段。这样看在弯曲时空内测地线就是直线。你只有在更高维空间中才能感知低維空间的弯曲。这就跟上面阿西莫夫所举的那个例子一样,低维中的“直”在高维看起来是“弯”的,这样就能解释上面的那个矛盾。因为直和弯不在同一个维度中,所以不会发生矛盾。
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跟短命的生物无法讨论朝夕变化,春秋更替,因为它们没见过,跟我们不处在同一个时间跨度中。庄子又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因为井蛙与海龟不处在同一个空间跨度中。跟只会在二维平面上爬行的虫子无法讲清楚大地的弯曲,它无法想象直线爬出去,最终会回到原地,因为不处在同一个空间维度中。
在欧几里得空间(牛顿空间)里的惯性定律说不受力(或合力为零)物体沿直线匀速运动,又称惯性运动。广义相对论引入的弯曲时空里,不再需要力,物体都沿测地线作匀速运动。不过弯曲时空里测地线在更高维度看来多是曲线,再由于时间进程可能逐点不同,在弯曲时空中看的匀速运动,在更高维看不匀速。
八、从公式导出时空弯曲
爱因斯坦根据上述思想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
这个方程左边表示的是时空弯曲的情况,右边表达物质及其运动。
用一句比较诗意优雅的话来说就是:物质告诉时空怎么弯曲,时空告诉物质怎么运动。
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会引起时空弯曲,然后物体在这个弯曲的时空里继续做他们的“惯性运动”。
比如我们在牛顿时代,认为太阳靠引力吸引地球,让地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而到了爱因斯坦时代,我们不用万有引力,而用时空弯曲概念。也就是说,太阳依靠自己巨大的质量,把周围的时空压弯曲了,地球就会依照惯性自动滚过来,滑过来。
时空弯曲只是一种形容,我们以二维空间打比方,想象出一张弹力网,物体会把弹力网压弯,令周围其它物体向自己靠拢。
但实际上这里是四维,包括了时间,一张平面的网在三维中可以弯曲,三维真空怎么能弯曲呢?时间更难以想象弯曲了,所以这只是一种数学推广,从二维推到四维,只能用二维升到三维去模拟想象,真正四维的时空弯曲我们是无法想象也无法体验的。
时空弯曲理论用到了黎曼几何学,我们在中学学过欧几里得几何。后来人们认为第五公理(平行公理)相对于其它四个公理是独立的,可以代之以另外不同的平行公理,从而建构出另外不同的且逻辑自洽无矛盾的系统,叫作非欧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建立的是双曲线几何,黎曼建立的是椭圆几何。
非欧几何建立之初,只是一种纯数学思维,等于数学游戏,并无实际应用,而爱因斯坦则在广义相对论中为黎曼几何找到了用武之地。这说明我们今后看世界,不能只用平直的欧氏角度去看,有时也要换成弯曲的黎曼角度。
在平直空间中,光线是绝对直线,而在弯曲空间中,仍然以光线做为直线,但并不绝对,宇宙中不存在绝对直线。空间弯曲,光线就跟着弯曲。在低维空间是直线,到了高维就不直了。
九、时空弯曲能解决万有引力的困境吗?
我们在第四节讲到万有引力的三个困境,所以不得不抛弃这个概念。现在换成时空弯曲,果然解决了困境吗?
首先,在实验结果中被证实了。在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上,有著名的三大验证。
一、在水星近日点的进动中,每百年43秒的剩余进动长期无法得到解释,被广义相对论完满地解释清楚了。
二、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广义相对论计算的结果比牛顿理论正好大了1倍,爱丁顿和戴森的观测队利用1919年5月29日的日全食进行观测的结果,证实了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
三、引力红移,按照广义相对论,在引力场中的时钟要变慢,因此从恒星表面射到地球上来的光线,其光谱线会发生红移,这也在很高精度上得到了证实。从此,广义相对论理论的正确性得到了广泛地承认。
其次,超距作用的困境不存在了。因为现在已经不是一种真实的力在传播,所以有没有媒介,有没有引力子就无所谓了。现在的概念变成了质量引起时空的弯曲,而时空弯曲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比如你把一张大被单抖一下,这个抖动就会传播出去,这就是空间弯曲传播出去的例子。这个传播过程当然是需要时间的。被单是二维平面,比较好理解。现在把它换成四维时空,同样是这个道理。
最后,既然需要时间,当然不再是超距作用,就应该有个速度,上面所说的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式中就有光速C,也就是说,这就是引力场的速度。
十、万有引力并非真的被抛弃
我们先回忆一下狭义相对论,就会发现原有的牛顿理论并没有被抛弃。
当爱因斯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之后,当物体高速运动时,就不再遵守牛顿规律,而要遵守相对论规律了。运动时时钟会变慢,长度会缩短,慢多少,缩多少,可以从公式算出来。
但当物体低速运动时,把速度代入公式,这个变慢率,缩短率就会变得非常小,小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就还原回了牛顿公式。也就是说,牛顿公式是相对论公式在低速情况下的一种简略。这时直接用更简单的牛顿公式完全可以算得非常精确,分毫不差。所以牛顿运动定律并未真的被抛弃,低速时还是有用的。
同样道理,万有引力定律也并未被真正抛弃。在一般情况下还是照常使用,但在强引力场情况下,就需要广义相对论出马。比如水星的光线经过太阳时,太阳是一个大质量,会引起时空弯曲,造成光线的弯曲,这时再用万有引力定律就不合适了,只能换成广义相对论公式。
当然,说到底,广义相对论也不过是对宇宙的各种解释中的一种,只不过目前它与实验符合得最好,我们都承认它。将来也可能还有比它更先进的理论出现。就像相对论取代牛顿力学一样。但不是说牛顿力学就错了,在合适的范围它仍然能用。相对论也是一样,即使出现了更高层的理论,相对论在合适范围内仍然可以用。只有到了更极端的环境下也许才需要用更高层的新理论。
十一、引力波
爱因斯坦既然已经把引力解释为时空弯曲,又认为不是超距作用,其传播是需要时间的,那么时空弯曲是怎么传播的呢?他认为当大质量引起时空弯曲时,会产生“时空涟漪”,就靠这个东西传播。
我们在上面举过例子,大被单抖动时,会将这个抖动传播出去,这是二维空间中的过程。我们只需要把概念从二维平面升到四维时空就可以了。二维中的“抖动”就相当于四维中的“涟漪”。
时空涟漪可以通俗地称为“引力波”,但它并非真正的波,它跟电磁波不一样,电磁波的能量载体是光子,而引力波却没有相应的能量载体,没有引力子。所以“引力波”只是借用传统的名词而已,并非真正由引力引起的波。
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之后,预言可测出引力波(即时空涟漪)。只要能测出,就能进一步证明广义相对论的正确。但因为引力实在太小,首先需要极其精确的仪器,其次需要有极其强大的引力波可供测量,要比超新星爆发还要大得多的巨大质量变动,才能产生可测的引力波,所以实际测量非常困难。
爱因斯坦于1916年发表广义相对论,整整过了一百多年,测量仪器经过了极大进步,直到2016年,才由美国科学家测量出了由两个黑洞合并所产生的引力波。我们知道,黑洞是目前已知的最大天体,比超新星大了不知多少倍,两个黑洞合并,是目前可知的最大质量变动,能造成最强大的引力波,这样才终于被测到。
十二、人类无法完全客观的描述宇宙
以前人们以为物理学描述的是绝对客观冷静的宇宙本真。由上可知,其实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解释方法而已。对于宇宙中各种星体与物质之间的这种远程相互作用,既可以解释为万有引力,也可以解释为时空弯曲。采用哪种解释,完全取决于环境与条件。一般质量下就可以解释为万有引力,大质量下就可以解释为时空完全。哪种解释更符合实验结果就采用哪种。
为什么无法获得绝对本真?因为一切都与观测者本身状态有关,全都要取决于参照系。既没有绝对静止,也没有绝对惯性系。一切都是相对的,所以这种思维方式叫做“相对论”。
我们从狭义相对论可知,一切结果都与观测者与被观测者之间的速度有关,速度低,就表现为牛顿力学,速度高到可与光速相比拟时,就表现出相对论效应,就会出现时钟变慢,尺度变短的现象。
我们从量子力学可知,一切结果都取决于微观粒子的大小,当粒子太小时,就表现出波粒二象性。这时人类的观测仪器就会对结果产生难以避免的干扰,使得结果带上主观性。
但我们在牛顿世界中获得的结果似乎看不出主观因素,显得更客观一些,因为对象是宏观低速状态,也就是我们的日常世界,观测者的影响可以完全忽略不计,使用牛顿理论足以应对。只有在微观、高速、大质量等极端情况下,观测者的主观干扰和角度才无法忽略,才会出现日常世界难以观测到的种种匪夷所思的效应,我们才不得不用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思维去处理。
总之,物理学是实验科学,观察者本身必须处于某种状态中,而且必须靠观察仪器与被观察的对象发生作用,等于参与在物质运动之中。所以不可能纯粹客观,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冷眼旁观。物理学只能是是物理学家观测的结果,解释的结果。人类永远不可能穷究宇宙最终的本真,这就是人类认识的局限。物理学家所说的宇宙只是人类能看到和观测到的那个宇宙。
2020年7月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