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鲁迅的偏激
现在批评鲁迅最多的,大概主要是偏激、狭隘、好斗、刻薄、记仇之类。我单说说偏激。
我读鲁迅,大概跟别人不太一样,并非先理解他的深刻、伟大之类,而是先从喜欢他的幽默,或者叫做“好玩”开始,这意思跟陈丹青的看法颇相似——好玩。那时觉得鲁迅的文章简直比相声和笑话还能逗人发笑,在五六十年代,如此轻松诙谐的读物还真不多,所以对鲁迅文章也就格外喜爱。
就拿大家公认的偏激之论“京剧”和“中医”来说,因为文字太逗乐,爱屋及乌,竟没有发觉其中的偏激。
鲁迅说到中医那些“奇特的药引”,比如“蟋蟀一对,要原配,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
过去的中医就以这些胡扯八道的所谓“药引子”来掩饰自己医术的浅陋,逃脱治死病人的责任。鲁迅只摆出这两个荒诞可笑的事实,用不着再加一字的批判,过去中医的不科学已经跃然纸上了。
正因为鲁迅亲眼见到庸医治死了父亲,及类似的种种事实,所以留学日本学习西医的鲁迅才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中医,虽然有人说是玄妙无穷,内科尤为独步,我可总是不相信。”在清末民初的当年,这类迷信巫医确实充斥全国。
到了现代,中医早已进了大学学堂,正规大医院,比起民国早年,民间游医已很少见,荒诞也已大多消失,除了张悟本之类骗子外。现在大家都已知道,中医的医术确实有合理成份,拿现在的眼光,鲁迅所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似乎有些偏激,但在清末民初巫医充斥的当年,鲁迅的批评并不过分。

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只要翻翻大名鼎鼎的《本草纲目》,虽然收藏了大量前人的经验的智慧,但类似于”蟋蟀原配“”败鼓皮丸“之类的荒诞也比比皆是。如:“人尿床:以热饭一盏,倾尿床处,拌与食之,勿令病者知。”“猝然腹痛:令人骑其腹,溺脐中。”令人喷饭,太多了!
可以说,中医是个大宝库,但其中良莠杂陈,科学与迷信混在一起,我们在吸收精华的同时,仍然需要随时剔除其中的迷信。
再比如京剧,其实鲁迅先生并没有直接批评京剧,只不过跟梅兰芳开了个玩笑罢了:“我在先只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

梅兰芳饰演的黛玉葬花
大家都知道梅先生是美男子,不料在鲁迅眼中竟如此不堪,不过细想想,梅先生也确实有点“眼睛凸,嘴唇厚”,经鲁迅一指出,便不免令人发笑。
鲁迅还说:“梅兰芳的歌声,自然是留在留声机里的,像粗糙而钝的针尖一般,刺得我耳膜很不舒服。”也许那时留声机的还原效果太差,但我想可能鲁迅对男人尖着嗓子假装女声听着别扭。国外男女演员同台演戏,听起来很自然,唯中国当时京剧男扮女,越剧女扮男,实在不是什么好听的声音,现在想想都起棘皮疙瘩。
再说鲁迅本来就不爱看戏,他个人对京剧不喜欢,也无可厚非。他说:“到北京后,看看梅兰芳姜妙香扮的贾宝玉林黛玉,觉得并不怎样高明。”这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谈不上什么偏激。
鲁迅说“青少年应该少读或不读中国书”,这一句最为大家激烈反对。而且单就这一句看,也的确偏激得厉害。
王蒙这样理解:“鲁迅为什么不赞成青年人读很多古书呢?因为这些书看完以后让人变得心里很静,你嘛也别干了,就坐那儿。但要想把中国推向现代化,又必须引进“动”的概念,尤其是竞争的概念。”但我觉得他并没有说到点子上。

王蒙这样理解鲁迅
只有处在五四那个时代,了解了鲁迅等一大批五四精英的整体思想之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
那是个什么时代?是软弱的旧中国横遭帝国主义欺凌,割地赔款,中华民族几乎到了要灭亡的时代,历史一再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那套东西一点儿不中用。尤其学了西方的小日本立刻变得强大,甲午战争打得大清海军全军覆没,一下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滥调彻底破产。那时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都相信只有西学才能够救中国,而那些传统的陈芝麻烂谷子应该统统扔掉。
而那时除了这些救不了国的陈芝麻烂谷子,还确实没有什么好的新的中国书,要有也都是刚刚翻译过来的外国书。
在那样的时代,鲁迅说“不读中国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书救不了中国。再说那时的青少年人人都读了一肚子的四书五经,并不像现在似的缺少中国书,缺的偏偏就是外国书,对外国的科学、民主,几乎完全不了解,这个时候,少读点中国书,多读点外国书,有什么不对呢?
即使我们把这句话当做“矫枉必须过正”,也是可以讲得通的。作家为了强调想要表达的思想,往往话要说得更痛彻一些,否则不足以刺激麻木国人的警觉。我在读到鲁迅这句话时,并没有“偏激”的感觉,只为那一辈大师救国之热切而感动。
到了今天,中国已经有了不少好书(包括鲁迅的书)。现在的青少年,学习的不再是四书五经,而是数理化,史地生,体音美,基本是从外国借鉴过来的,而且通过网络,对世界每天发生的事都很清楚。这个时候,青少年补充点中国古书,了解点传统文化,也是可以的。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比如修身养性,学习交友,还是有些作用的,但在关乎中国前途的方向性的大问题上,愚以为千万不能照传统文化那套,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那套东西不中用。
总之,所谓鲁迅的“偏激”,关键以什么心态去看。如果是一种尊重历史,充分理解,学习的态度,则能从看似偏激的语言背后看出其博大的胸怀。如果不考虑历史,只是咬文嚼字,未免会觉得过于偏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