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美国工厂》的思考

(2020-06-02 11:27:43)
                   电影《美国工厂》的思考

电影《美国工厂》的思考

    前两天看一部美国记录片《美国工厂》,记录的是中国著名的福耀玻璃公司在美国建厂的前前后后,给人留下无穷的思考。
    第一印象是:现在的中国制造真不得了,在世界汽车玻璃业,福耀是龙头老大,占世界市场的七成。美国工厂倒闭,居然要靠中国人来挽救!让美国佬在中国人手下打工。
    以前也知道中国人在国外办厂,但具体不了解,现在记录片解剖了一只麻雀,让我们有了深入其中的观察体会,才知两种文化和制度的差别及碰撞有多厉害。
    世界可以通过这部片子读懂当代中国,而意想不到的是,中国人自己也可以通过这部片子读懂当代中国。说实话,看这部片子之前我并不懂中国。
    2014年,美国一家玻璃工厂倒闭,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买下这家工厂。导演开始全程记录,基本是冷静的纪实,这个电影的制作人就是上届总统。

    一开始合作是甜蜜的,毕竟能创造2000个工作岗位,挽救一大批美国的失业家庭。中国团队都在想办法去适应美国文化,希望能把工厂顺利办下去。为了不引起冲突,中层干部尽量用美国人。
    美国工人也挺高兴,虽然工资只有过去通用的一半还不到,但毕竟已经算是这座城市工资最高的工作了,中断了的生活又能继续下去。
    但一段时间下来,工厂亏损,中国团队不得不调整策略。团队感觉美国工人太懒太慢,太过于享受,太注重福利和安全,吃不了苦,不愿意加班。团队让美国管理层去参观学习中国工人是怎么干活的。他们才知道中国工人太能吃苦,每月只休息一两天,每天干十到十二个小时,从不闹工资。中国工人的激励机制主要靠团队精神,集体主义,军事化管理,寓教于歌舞娱乐中,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的精气神。
    美国管理层觉得很难学习,只能试着学点形式和皮毛,比如上班前排队报数喊口号之类,但美国工人过于懒散疲遢,连这些也学不了。
    美国人不断发牢骚,福耀让工人用手工分检碎玻璃,感觉太不安全。有人在通用工作时从来没受过工伤,而在福耀则开始受工伤。他们认为中国人缺乏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环境受到了污染。美国人习惯于经常得到鼓励和表扬,受到尊重,而在福耀则多的是批评和命令,使他们感到缺乏关爱和尊重。
    在美国只要工人有了委屈,通常都是找公会,通过公会跟老板斗争。这次汽车玻璃业工会也跃跃欲试,在背后鼓动。而老总曹德旺意识到,如果按美国人的方式来管理工厂就没有扭亏为盈的希望,他明确表示,如果在福耀引入公会,我就不干了。


电影《美国工厂》的思考

    曹德旺更换了CEO,是一名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中国人,他对中美双方的文化全都了如指掌。他给中方指导人员上课,让他们改变和美国工人的相处方式,学会尊重和鼓励;支付LRI(劳资关系委员会)100万美元来阻止公会进入福耀,简单地说就是对工人逐一进行策反。给优秀的工人加薪;并借机解雇一些支持公会的工人。
    在新任CEO的一番措施之下,福耀全体工人投票以60%的反对票否决公会进入福耀,福耀获得了表面上的平静,也终于开始盈利,
    影片最后是一名中国主管在给曹德旺讲解哪些生产区域的工人已经被机械臂替代,还有哪些工人即将被替代,也许不久工厂就变成不需要工人的全自动化生产车间。

    这部电影在很多方面颠覆了以前的三观。

    一、福利国家的弊端
    以前总习惯性的觉得,美国是典型的呲本主义,工人受到呲本家的残酷波削,公会为工人谋利益,争平等,正义,高大上。脑子中多少还残存着卓别林揭露的早期呲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那种悲惨印象。
    看了这部片子才发现,早已不是那么回事了。欧洲尤其北欧由社会党人引进了许多设会主义因素,演变为福利国家,工人们幸福得不得了,很多人躺在福利上晒太阳,养懒汉,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但我总以为起码美国还不像欧洲那样极端,现在看来也好不到那儿去。美国工人也已经被公会和福利惯坏了,早年的敬业奋斗精神荡然无存,美国这些年经济增长缓慢,不是没有原因的。美国制造业之所以大量转移到了中国,也有他们自己的因素。不大力整治,真是前途堪忧。

    二、公会的性质变了
    在呲本煮义早期,公会的确为改善工人境遇起到了重大作用,欧美演变成现在这样的高福利,其中公会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而现在的问题是,公会已经对工人福利起了反作用,公会要价太高,使老板不愿意投资,实际上更加剧了工人shi业。
    另外,公会对技术革新也有阻碍作用。当集装箱技术开始发展起来后,因为它威胁到码头工人的生存,所以公会起来抵制集装箱。纽约本来是美国第一大港,因为公会的抵制,集装箱运输业只好另寻它途。纽约旁边的伊丽莎白港,突然繁荣起来了。西海岸的西雅图也忽然繁荣起来,纽约港失去了往日的老大地位。欧洲也一样,伦敦曾经是世界的航运中心,但就是因为伦敦的码头工人BA工、抗yi集装箱,让荷兰鹿特丹抓住了机会,一度成为世界上集装箱的最大港口。
    表面看起来公会在为工人争取利益,但都是些眼前利益,而非长远利益,最终吃亏的还是工人自己。

    三、持续发展才是正路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现在明显超过了欧美,是不是就证明这种莫式更先进呢?也不能这样看。工人劳动强度太大,工作时间过长,福利过低,安全意识差,人权意识差,环保意识差,老板只顾挣钱,不顾工人利益,不顾环境污染。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好路子。
    这种路数让我们想起了西方呲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残酷,从本质上说,中国是后进的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在重复一二百年前西方走过的路子。只顾效率,不顾公平。效率确实高,但问题也不少。这不是什么新路,新莫式,如果让大家都走这条路,实际上是历史的倒退。
    以前总说我们是设会煮义,西方是呲本煮义,现在好像倒过来了。

    四、中国进入产业链进逼西方
    历史上西方发展最好的一段时期,实际上是二战后。那时西方的呲本煮义已经发展成熟,开始引进注重公平的设会煮义因素。一方面经济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工人状况也在明显改善。那个时期,苏连集团只是在军事上貌似强大,在经济上还无法构成对西方的威胁。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全都处在贫穷落后的阶段,只能为西方提供原材料,连人力市场和消费市场都还差得远。世界贸易还没有成为一个整体,只能西方一家独大。
    后来苏连集团整体垮台,连对西方的军事威胁也消除了。而中国那时的改开才刚刚起步,虽然逐步开始进入世界产业链,但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除了提供原材料之外,也只能提供劳动密集性加工市场和不大的消费市场。西方占据产业链的中高端,仍然可以靠剥夺第三世界尽情享受着高福利。但长期高福利也逐渐消磨着西方工人的锐意进取,开始变得懒散,追逐享乐。
    如果中国和第三世界就这样一直下去,西方则能长期躺在穷国头上尽情享受,但世界不可能永远不变。
    待中国开始进入产业链的中端(比如高铁、手机、汽车之类),西方的好日子就到头了。中国体量太大,从西方切走了大块蛋糕。而第三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始崛起,纷纷切走蛋糕,西方再不改革就晚了。
    现在西方已退缩至产业链高端(比如高铁、手机的核心芯片之类),靠发达的创新力不断推出高新技术,靠高科技专利掌握着产业核心技术。等中国也一步步掌握高科技核心技术,西方就只能进一步退缩,靠金融霸权维持高福利和最后的辉煌了。
    西方为什么总是攻击中国微胁,抛开其它方面不讲,产业链的不断丢失退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真正威胁到了他们的文化、架值观和生存方式。

    五、机器人对产业的影响
    虽然福耀战胜公会暂时得以喘息,但处在美国文化包围中,公会始终是潜在的威胁。老板把希望寄托在机器人身上,机器人不会闹BA工,没有公会,没有福利要求,也没有工伤问题。因为用了机器人,可以只用很少的工人,对这些工人完全可以给予高工资、高福利、高劳保,尽量避免工伤。从根本上杜绝公会的威胁。
    但带来的问题是大量减少了雇员,对解决失业率的贡献大为降低。总之这是个两难选择,对呲本家来说当然宁可使用机器人,少承担社会责任。
    不过从历史上看,每一轮技术革新,都会引起工人的激烈反抗。当年美国大工业大机器生产,砸了大量手工业工人的饭碗,工人砸机器事件时有发生。但技术革命由自然科学发展的原创力所推动,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技术革命在砸饭碗的同时也创造着新的就业岗位,从而把手工业工人变成开机器的工人,把干体力活的工人变成干脑力活的工人,把蓝领变成白领。机器人也一样,将来同样会创造出许多新岗位,比如设计机器人就是其中之一。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中,西方大量使用机器人,蓝领少而白领多,而中国的优势在于人多,所以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问题。现在中国也开始向西方学习,用机器人来改造西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了。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电影《美国工厂》的思考

    六、今后中国和西方各自的路在那里?
    中国工人为什么不闹工资不闹福利?其中一个原因是,幸福来得太快,从改开之前的极其贫穷,忽然到了今天的暴富,到处都是机会。在美国的中国工厂挣钱肯定比在国内更快更多,工人舍不得放弃这个机会,不愿意因为闹工资而被老板开除。不过随着下一代的成长,公平意识,福利意识也会一步步增强。
    我想中国应该尽快走出原始积累阶段,向二战后的西方学习,逐步提高工人福利,提高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人全意识。让劳资双方都能得到利益。让我们的设会煮义真正落到实处。
    而西方也应该反思过去的失误,公会是不是闹得有点过头了?工人是不是享受安逸得有点过头了?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在西方开工厂,让他们也体会一下“狼来了”的压力,对西方的改革也有好处。
    打个比方,中国经济有点儿像尚未成熟的青苹果,正在经历西方过去已经经过的生长阶段,自有许多青涩,而西方经济则有点儿像成熟过度的烂苹果,也有许多腐斑。
    总之,双方都应该向对方做一些转化,达到效率和公平的和谐平衡。当然,绝对平衡是不可能的,世界永远都会充满竞争,没有永远的胜者,只有不断进取,不断改善,人类才能前进。

                             2020年2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