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兼爱无法实现吗?
众所周知,墨子主张“兼爱”,即普天之下无差别的平等的爱,而孔子主张“仁爱”,即有差别有等级的爱,从自己出发,按亲疏远近,给予不同的爱。
墨子认为“仁爱”是自私之爱,而“兼爱”就是要祛除自私之心,
爱他人就像爱自己,世界才会公平。但自古以来的评论都认为,墨子的理想听起来高大上,但不现实,难以实行。只是个空泛的理想而已。
更有甚者,孟子认为墨子提倡爱他人如同爱自己的父母,等于“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中国人为什么被称为“一盘散沙”,只知自己的小家庭,不知国家和民族,其思想根源就从“仁爱”这儿来。
近年我们对西方有了更多的了解,发现跟中国差别太大了。他们不照看自己的父母,推给社会,对自己的孩子不像中国人这样疼爱,溺爱,一到十八岁就撵出去,自谋生路。反过来,对于互不相识的路人倒亲切得很,在公路上谁有了困难,大家全都过来帮忙。
都说西方人“个人主义”“冷酷无情”,实际上他们的爱给了“不相干”的全社会罢了。
据说中国有一对父母,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西方,结果整个成了西方思维,孩子长大有了成功的事业,宁可救济非洲穷人,对自己在中国穷困的姨妈反倒一分不给,说救济不相识的非洲人叫做“慈善”,而救助自己的亲戚则不是,也许他们认为救助亲戚是“徇私情”?
中国人对这些古怪的思维方式确实很难理解,但再一联想,这不正是墨子的“兼爱”吗?而西方叫做“博爱”,都是一个意思,对陌生人的爱跟对自己父母一样,甚至还要过之,照中国人的说法,真是“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中国人与西方人观念之隔绝如同水火,相互无法理解。其实从经济上一分析便知。中国人为什么以家庭为中心?因为是农业社会,小农经济,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经济细胞。而西方从古希腊始便是商业社会,个人出外经商,与家庭失去联系,反倒与整个社会结为交易纽带,所以他们以社会而不以家庭为核心。
谁说墨子的“兼爱”太高太远,无法实现?西方人就实现了,而且他们很可能如墨子所说,反倒觉得中国式的以家庭为核心的“仁爱”是“自私之爱”,不可取。
很难想象两千多年前的墨子为什么会产生西方式的思维方式。有人说从墨子的相貌看,他也许是从西方来的洋人,这个说法太过缥渺,不过倒真的解释了他的西方思维的来源。总之很奇怪,很难理解。
当然,我不是说孔子的仁爱墨子的兼爱相比,一定谁对谁错,谁高谁低。只是说,在东方人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兼爱,在西方人那里却可以实现。
即使在现代中国,想完全像西方那样实现兼爱也还有一定的难度,而抛弃仁爱更不现实。我的意见是双方兼顾,择善抑害。比如爱亲人,爱家庭固然很好,但不要为亲情伤害他人,更不要违背社会公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