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俄罗斯之二(上):圣彼得堡、要塞
1、圣彼得堡略要
2013年6月7日早上,我们从莫斯科坐了一夜火车来到了圣彼得堡。导游小张还在莫斯科的时候就给我们说,莫斯科实在算不了什么,圣彼得堡要比莫斯科漂亮一百倍!圣彼得堡是整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这样的古城在世界上也不多。
在这里导游换为当地的中国姑娘袁小丹。她先给我们简单介绍圣彼得堡。她说这座城市是彼得大帝建的,所以称为“彼得格勒”。(“格勒”即俄语город,“城市、城堡”的意思)它修建在涅瓦河通向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原先是一片沼泽地,它由42个岛和300多座桥组成,被称为“北方的威尼斯”(我去荷兰旅游时,导游说阿姆斯特丹是“北方威尼斯”,这儿又出来一个,苏州则被称为“东方威尼斯”,凡水城皆以“威尼斯”为荣)。

这是一座先规划好再修建的城市,就跟北京城一样,彼得下令全国各地都要把石头运来建城。彼得大帝为什么要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是为了夺取出海口。从这里可以直通波罗的海,彼得奋斗多年,终于打败了挡在出海口的宿敌瑞典,夺得了通往北大西洋的通道,俄罗斯从此发展成海洋大国之一,这就是彼得大帝超出先辈沙皇的远见卓识。
涅瓦河宽400到600米。深24米(中国极少如此水量的城中河),但不允许游泳。这里有许多座桥晚上能打开,便于通航。开桥的景观非常漂亮,可惜我们无法欣赏到。
圣彼得堡的天气时晴时阴,有人形容它是男人的心,女人的脸,老变。
圣彼得堡北纬60度,离北极圈(66.5°)不太远。每年6月,会出现“白昼现象”,夜晚很短,很亮,甚至半夜能看报。
小胡昨天就讲过“白昼现象”,实际是误说,“昼”本意就是白天,“白昼”还是白天。而夜晚不黑反而亮应该叫做“白夜现象”,当时车上的上海游客就指出过应该叫“白夜”,但小张不认帐。我看小袁学问似乎比较好,谁知也胡说,可能东北人都这么说。他们把“白夜”和“极昼”两种现象混在一起了。其实只要上网查查“白昼”“白夜”“极昼”这几个词就全明白了。
早饭后来到市中心的十二月党人广场。1825年12月(俄历),一批具有XXXX思想的贵族军官,趁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去世,图谋起义,后失败被杀。被称“十二月党人”。
一说到十二月党人,我立刻想到高中世界史课本上有一幅“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插图。军官们穿着整齐的军装,打着交叉武装带,在广场列队,准备发起冲锋,他们的对面有一座楼和一座塑像。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当年历史的起点,看看周围是不是跟插图一样?。

正是,有一群俄罗斯人正站在当年十二月党人所站的位置和角度集体照相,他们的背后正是那座塑像,和那座黄色的楼。
而那座黄色的大楼是过去的参政院,也是权力中心,所以他们要在这里发动起义。这里过去叫做参政院广场,为纪念党人,后改称十二月党人广场。

3、青铜骑士
那座塑像是彼得一世骑马铜像,骏马后蹄踏在一块巨石上,前蹄腾空奋起,马象征着俄罗斯,而马匹践踏着的蛇,代表着当时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力量。就是著名的“青铜骑士”,由法国雕塑家法尔康涅(Falconet)创作于
1782年,俄国诗人普希金专门为这一塑像写下了他最出名的叙事诗《青铜骑士》。
为雕塑当模特的是一名体形酷似彼得大帝的俄国将军。他骑的是来自著名的奥尔洛夫马场的骏马。将军上百次地冲上人工堆成的山丘,让马直立起来,以便雕塑家记下骏马直立的姿态。
这座雕塑在力学上也很讲究,因马的前半身悬空,所以后面有一条粗大的马尾,而且连接在蛇身上,再固定在石基上,这样就能保证它的平衡。

彼得大帝的功勋的确值得普希金大书特书。彼得与康熙同时代,都是一代伟大君主。我前两个月刚刚看了一部彼得传记,彼得出生的时代,俄罗斯刚刚摆脱蒙古统治,远远落后于新兴资本主义的西欧,彼得为此专门组织团队去西方学习,他以普通一兵的身分在西方学习了多门技艺,尤其造船学还取得了合格证。
他在西方大开眼界,回国后以法国为师,进行大力改革,从服饰开始,首先剪掉俄罗斯人的大胡子,留须者征收胡须税,富人不在乎那点儿钱,他就强令挂一面沉重的铜制税牌,富人只好剃须。仅此一件便见彼得改革力度之强。彼得尊法语为上层交际语言,贵族必须会说法语。就跟日本明治维新一切学英国一样,连走路姿势都学英国,现代版的“邯郸学步”。
俄罗斯从此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农业国向强盛的工业国转变,俄罗斯后来之所以成为世界强国,海洋大国,概由彼得大帝肇始。
有人问斯大林,列宁同彼得相比谁更伟大?斯大林答:如果列宁是大海,彼得大帝只是沧海一粟。现在看来,这个评价应该反过来,列宁的道路把俄罗斯引入了死胡同,虽盛极一时,终归崩溃,俄罗斯又回到历史的原点。
如果拿彼得与康熙相比,恐怕康熙也远不能与之相比,虽然康熙个人爱好西方科学,但他并未将整个西方文化引进中国,致使大清帝国最终走向封闭僵化,落后挨打,不得不崩溃的结局。
4、伊萨伊耶夫大教堂

青铜骑士塑像背后,也就是广场的南面则是著名的依萨伊耶夫大教堂,也叫圣伊萨教堂。它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圣母之花大教堂一道,被称为世界四大教堂(四大教堂我已见到三个,唯伦敦那座未见)。它是俄罗斯最重要、最隆重的宗教圣地。
因彼得大帝诞生日与圣徒伊萨纪念日同一天,故此为大教堂命名。它高达101米,金光闪闪的圆顶在圣彼得堡的许多地方都能看见,圣伊萨教堂也成了这个城市的象征之一。
圣伊萨大教堂四面各有16根重达120吨的巨型花岗岩石柱,擎天神柱般巍峨壮观,石柱上残留有许多弹孔,那是二战期间留下的痕迹,不刻意修复,是为了让人们永远不忘这段惨痛的历史。

大教堂的内外部装修十分考究,光黄金就用去400公斤,仅穹顶外部镀金就耗费100公斤。
大教堂前面有一座亚历山大一世骑马雕塑,亚历山大继承了彼得的事业,击败拿破仑,达到了俄国的鼎盛颠峰。这两座雕塑处在同一条线上,所以导游说,当地人戏称“愚者(尼古拉一世)追随智者(彼得一世),怎么都追不上。”

5、海军总部大楼
十二月广场的东面是海军总部大楼,正在装修,但那金灿灿的尖顶仍然高耸入云。
广场中间有一组喷泉,附近有一尊雕塑,极像斯大林,我以为圣彼得堡仍然在纪念斯大林,导游说其实那不是斯大林。
广场里有一批幼儿园孩子,阿姨带出来玩,个个都穿着带黄色萤光的交通背心,汽车见到小孩过街都必须停车礼让,不像中国醉醺醺的司机疯狗似地不管不顾,一撞就是几十名学生。
广场旁也有卖画的,那油画和水彩画得极帅,极潇洒,看得出俄罗斯艺术的厚重。
广场旁厕所,门口两个字母,М是男,Ж是女,导游说:看那字形,男人是山,女人是水。


这人其实不是斯大林
6、列宾美院与狮身人面像
十二月广场北面就是涅瓦河,跨过全市最宽的“蓝桥”就来到了河对岸。
河岸上有两座埃及赠送的人面狮身石像,我在巴黎卢浮宫见到过最原始的那座狮身人面像,据说人面是按照埃及帝王胡夫的脸雕刻的。石像旁是推销旅游纪念品的地摊,其中还摆着中文图书《圣彼得堡》,里面有许多精美照片及详细介绍。

石像背后就是著名的列宾美术学院,也是全俄罗斯美术界最高学府。十九世纪,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名家云集,代表画家及作品有:
艾依瓦佐夫斯基 (1817-1900)《九级浪》;
萨符拉索夫《白嘴鸦飞来了》;
希施金 《松树林》《林中雨滴》;
列宾《伏尔加河纤夫》(这幅画相信许多中国人都知道)《伊凡雷帝杀子》、《扎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的回信》、《意外的归来》;

苏里柯夫《近卫兵行刑的早晨》;
列维坦 《伏尔加河组画》。
我小时候家里就挂着列宾的画,受家风薰陶,最崇拜的就是列宾,现在家里还有列宾美院作品集。现在终于到了列宾美院楼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敬意油然而生。
7、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从地图可看出,瓦西里岛位于涅瓦河河口。船舶由大海进港,需要一座高耸的灯塔,就是眼前这几座。这地方叫做长滩。
红色塔身上突出几座绿色船头船尾的雕塑,好像趴在上面的壁虎,有点儿恶心。之所以有船头装饰,是因为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把战败船只的船头钉在圆柱上,作为海战胜利的象征。古舰船很小,挂在柱上还能做到。到现代这些灯塔已无用,但在重大节日里,灯塔会点燃,想来蔚为壮观。

旁边是广阔的绿地,中心有一只巨大的铁锚,一群小学生在这里听老师讲历史课。导游说,俄罗斯学生学历史,大多是在展览馆,边看实物边听讲解。俄罗斯历史不长,文物又多,这的确是个好办法,意大利也是这办法。中国历史太长,文物大多亡佚,能看到的无非明清故宫。

一对青年正在这里举行婚礼,热烈亲吻。导游讲,俄罗斯人婚礼很简单,不过是亲友们到景点转一圈,吃吃饭就算完事。新娘和伴娘的身材都非常完美,感觉好像俄罗斯美女比法国女郎更亮丽。
这里也有打扮成古代贵族模样的“陪照”,增加了历史感。
站在视野开阔的古港口,对岸彼得堡罗要塞的金色尖顶非常突出,这就是我们下一步的景点。
8、彼得堡罗要塞
导游讲,彼得堡罗要塞对这座城市非常重要,因为要塞座落的那个小岛就是这座城市最初的发源地。这岛叫做“兔子岛”,开发前野兔遍地,而且岛的形状也像兔子。
该要塞1703年5月16日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岛上奠基,彼得堡是在要塞的保护下诞生和发展的,所谓“彼得堡”一开始就是指这个要塞堡垒。彼得保罗要塞是作为俄国同瑞典进行北方战争的前哨阵地创造的。彼得大帝亲自为它选择了一处易于防御的地点,亲自监督建造工作。后几经扩建,建成这座六边形的古堡。古堡的城墙高12米,厚
2.4-4米。

要塞中有圣彼得保罗大教堂、钟楼、圣彼得门、彼得大帝的船屋、造币厂、兵工厂、克龙维尔克炮楼、十二月革命党人纪念碑等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圣彼得保罗大教堂。
大教堂的钟楼高122米,到20世纪中叶,仍是全城最高的建筑物。我们在河对岸遥望,这座细高的金色尖顶显得鹤立鸡群。待我们进入要塞后,很难照全整个钟楼。
导游说,关于这个塔尖还有个故事。有次塔尖上的十字架坏了,女皇召募工匠,有个勇敢的乌克兰小伙儿,爬上去修好了。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赏个金杯,走到哪儿都能免费喝伏特加(好像李白也有类似传说,唐明皇赐金还山,就有一个御赐金杯,走哪儿都能免费喝酒),后来金杯丢了,小伙儿要女皇补发一个,女皇干脆在他脖子纹上御旨,走哪儿只要指指脖子就能喝酒。

导游首先把我们领到著名的彼得铜像前,这是彼得大帝死后,将脸部用石膏拓模后做的雕像,所以百分之百逼真。西方有死后拓模传统,列宁,甚至鲁迅也是死后拓模。
彼得身高2.04米,从这尊铜像可明显看出那两双猿臂鹤腿,而脑袋则显得偏小。传说摸一下手能长命富贵。中国老太太立刻围得水泄不通。

彼得堡罗大教堂的内壁装饰有43幅精雕细镂的木刻雕像。教堂内有从彼得大帝到亚历山大三世的俄国历代沙皇的陵墓,许多大公也附葬于此,均立有大理石墓碑。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前些年,1998年7月17日,被杀害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的遗骸也安葬于这里。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公主们
有几位俄罗斯小女孩正在画水彩写生,技巧尚不熟练。
造币厂的建筑和上面的名称依然很完整,在这样坚固封闭的要塞中造币,确实便于保密。
1717年要塞它失去了军事意义,成了国家监狱。在押犯人中有许多名人:拉吉舍夫、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尔基等等。1887年,列宁的哥哥亚-乌里扬诺夫试图谋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要塞中被杀害,年仅21岁。
十月革命前夕,要塞成为起义军的司令部;按照列宁指示,在棱堡的旗杆上悬挂着一盏明灯为号,使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从而掀起起义怒潮。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杀人的刑具,一名刽子手正戴着面具,端着板斧站在肉墩子前,似乎正在等待下一名囚犯的脖子放在墩子上。看起来很像我们市场上剁羊肉的设备。那板斧很古怪,缺了一大块,成了个拐把子,不知是为了省铁还是为了轻巧。
旁边是一副木枷,能把犯人的头和手套进去。只是三个孔在同一水平线上,犯人很难受,远没有中国木枷人性化。我想这种姿势,即使把武二郎铐进去,怕也无法玩“武松脱铐”的传统把戏。


我们从要塞的后门涅瓦门走出去,来到涅瓦河岸,涅瓦桥边,能更清晰地看到古堡的城墙,真正是“金城汤池”,易守难攻。
远远望去,有一伙男女正在城墙下的河岸上裸晒,以图成为“高级贵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