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瀚海千里赴和田

(2020-02-14 11:19:58)
                 瀚海千里赴和田

瀚海千里赴和田
在新大

    1968年夏,我的心情坏到了极点。全班四十名同学,分配得都还算差强人意,只有我跟“霍某人”被分配到了最边远最贫穷的和田。
    不知和田什么模样。但愿有高山峻岭,“文似看山不喜平”,起码有点儿山景好画。
    领差旅费时,只有我们最多,别人最多两三天就到了,只有我们要走十天,能领一二百块。有人坏笑着拍我肩膀:真羡慕你们领这么多路费!有人坏笑着安慰:和田好,鸡蛋一毛钱三个!
    我们一直在乌鲁木齐赖到九月,再也赖不下去了。因为学校已经停发了我们的工资——我们66届很奇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到68年已毕业两年,但因蚊格耽误,一直未分配,仍然算学生。国家也体谅我们,67年开始给我们发工资,结果我们就成了拿着工资,不上学,不工作,爱玩啥玩啥的自由人。我足足画了一年的油画,那时正时兴画巨幅画像。

瀚海千里赴和田

瀚海千里赴和田

    快离开学校时,我跟一起画画的几位画家说起我要去和田,他们说,去了之后可以找张老师、王老师帮忙,他们都是自治区美协会员,在和田报社工作,说着把二位老师名单给了我。
    美好的学生时代就此结束,必须启程去和田了。我已经把宿舍的行李搬回家,但怎么上路首先就成了难题。那时候一切都不正常,班车已经乱套,不运行,虽然揣着“巨额”差旅费,但买不到车票。如之奈何?
    那时还没走上社会,任何社会关系都没有。还好,我的铁哥们儿,画友,中文66级高才生,夏君冠洲兄,外号“夏夫子”,也分配到和田。他告诉我找到了不知哪个单位的一辆大轿子车,过些天要去和田。
    我俩赶紧前往联系。管事儿的一听新大学生就烦,爱搭不理。我不知怎么想的,没好气地说了一句:我们在学校已经被赶出来了,没地儿去!
    没想到管事者立刻阴转晴,堆满笑容,收下我们的车费,通知哪天哪天出发。我俩出来后,夏君猛丁开窍:
    “为什么他们忽然变笑脸,答应我们坐他们的车?就因为你那句话!他们以为我们跟他们是同派,在学校受到排挤。”
    我方恍然大悟,现在这年月同派就是战友。

    到了那天一早(现在推算,那天应该是1968年9月26日),辞过母亲,出了家门,此一去山高路远,不知再见是何年。回首望,阿母大悲摧,涕落百余行。
    我跟夏君上车一看,发现还有夏君的同班同学郭君,外号按其姓名谐音为“沟子尖”。郭君跟我俩不一样,心情愉快,他说觉得就跟平时外出演出一样,转一圈就回来,简直等于旅游。原来“沟子尖”这两年经常参加某派文艺演出,善舞蹈。他的堂弟乃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学生小郭,指挥着一台所谓“音乐舞蹈诗史——XX战歌”,哥俩在一起快活。
    夏君向郭君介绍,这是我的画友,物理66的王君,我俩好朋友,经常用鲁迅名句对话。郭君不解:他不是学物理的吗?怎么也喜欢鲁迅?我俩只好笑笑。

    原来这车是和田地委专车。已全部坐满,我一看,除了几位干部模样,大多是年轻学生,看来大家都是一个目标,毕业分配去和田。那帮比我们更年轻的孩子,是伊犁畜牧兽医学校的中专生,多为天津籍。
    车出乌鲁木齐,一路向南,与铁路线平行。我的心情变得好起来,两年前我就是坐着火车,沿这条路线去北京穿连的。在牛街见到了从未谋面的众位亲长前辈。长这么大,第一次回到老家,青砖灰瓦,故里街巷,激情难以言表。虽知道这次我们与火车目标不同,但能多同行一段去“口里”的路,总归算是离老家更近了一截。
    车过达板城,柴窝铺,穿越天山白杨沟,终于与火车线分道扬镳,火车向东,我们继续向南,直奔南疆而去,心情又跌落到井底。

瀚海千里赴和田
红线为我们当年行程

    走了一会儿,忽觉汽车剧烈颠簸,原来柏油路已结束,变成了原始的石子路,在新疆这就叫做“搓板路”,我是第一次领教,知道了这就叫“南疆”,连路都不一样。
    抬头看,眼前一堵山峦。汽车颠簸着,吃力地爬坡进山,后来方知,这就是去南疆必经关隘,著名的“干沟”,上下一百公里,干得冒烟。爬坡耗能,大卡车的水箱大多烧得“开锅”,有时甚至要靠司机撒尿来加水,否则一旦烧干,就趴在路上没辙了。

瀚海千里赴和田

    幸亏我们的大轿车马力强劲,用不着我们撒尿。不过翻过干沟已日落西山。那天晚上我们住在哪里,年代久远,已记不清。是库米什?还是榆树沟?乌什塔拉?和硕?焉耆?库尔勒?模糊中好像是和硕路边一个小站。
    一到站,郭君飞速占领一间房屋,高叫“新大的住这间!”,其实就我们三人。“沟子”果然很“尖”。

    第二天一路向西,路过轮台,一听这地名,立觉安慰,心中涌出许多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台。
    ………………………………
    为什么觉得安慰?因为这地名听着熟。不像其它那些地名,什么“库米什”“乌什塔拉”之类,不知所云,听着就陌生,遥远,异域。
    后来才知道,此轮台乃汉代轮台,而岑参歌咏的“雪满天山路”那个轮台是唐轮台,其实就是我成长的乌鲁木齐。现在不过是从唐轮台来到了汉轮台。
    从轮台又联想到烽火,“轮台望汉关,烽火入咸阳”。于是向车窗外望去,果然,不久就看到了一处土台,很像心目中的烽火台。过了一会儿,又看到同样的一座。而且差不多间隔同样距离,就能看到同样一座土台。

瀚海千里赴和田
2003年去轮台出差所摄

    是了,一定是烽火台!烽火台燃烟火为号,传递军情,必然一站接一站。我兴奋起来,古诗中所述的汉唐情景,居然到了今天仍然能亲眼得见。虽离家越来越远,但究竟还是走在中华汉唐大地上。
    一路向西,过了库车、新和,天渐渐黑下来。半夜时分,汽车停入一座极大的院子。院子由一圈土屋围成,院外是一望无际的荒野戈壁,这旅店就孤零零座落在荒原中。近年有一部电影《无人区》,里面所展现的戈壁大漠中的野旅店,其风貌与之颇类似。

瀚海千里赴和田

    大家问司机:这是哪儿?答曰:羊大库都克!
    天津学生听不惯维语:“什么?羊肉骨头?”
    住下来吃晚餐,真是一顿羊骨汤,虽然肉味淡到了几乎为零。刚才百度了一下才知道,这地名原意是“长满骆驼刺的井”,有井即有人家,跟羊肉骨头并无关系。

    第三天再向西行,过了阿克苏绿洲,又是更长更远的荒漠。车右边仍是远远的天山,左边仍是无边无际的戈壁,连一棵树也看不到,只地面上有点骆驼刺。就这样一直沿着山麓前行,但方向已偏向西南。
    汽车右方的山脉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地层断面,很像现在的旅游胜地五彩湾,是不是此处有矿啊?我想。
    我注意到砂石路面上也有养路工,牵着骆驼,慢悠悠拉着刮地的四方大铁耙,把搓板路上的沙子刮进搓板沟中,等于把搓板填平,果然汽车走在上面不那么颠了。

瀚海千里赴和田

    古老的荒原,古老的骆驼,并非丝路驼队,而是拉着半现代半古代的铁耙在刮路,这道风景想必极少有人见过。
    晚上住宿在三岔口,它恰位于阿克苏与喀什之间居中位置,而向南则另有一条土路,通往巴楚、麦盖提、莎车。

瀚海千里赴和田
三岔口那时正是这个样子

    夜宿三岔口,不免想起京剧《三岔口》,任堂惠、焦赞、刘利华三位英雄,也是夜宿三岔口,在黑暗中摸索互打,谁也砍不着谁,饶有趣味。
    我们在此处没有互打戏可看,夜观周围,原来是几座孤立小山峰,中间平地上也是类似羊大库都克那样的荒凉大院。

    第四天一早,车主(也就是给我们卖票的那位和田干部)告诉大家,今天要准备好,走更颠簸的道路,为什么放着骆驼刮平的大路不走,要走小路呢?他没说。后来方知,原来是为了绕过喀什,向南直插莎车。因为喀什被另一派占据,为躲避检查或打斗,只好避开。
    开车出去,连砂石路也没了,只是土路,松软的沙土实在不好走,汽车经过,黄尘滚滚,这可能算最末等级的路面了吧?这时又开始怀念砂石搓板路。
    一入巴楚地界,便进入了茂密的原始森林,路两边全是胡杨、红柳、梭梭。时值仲秋,红橙黄绿,五色杂陈、间有青紫粉白小花,一片缤纷色海,令人目不暇接。恨不得立刻下车,架起画板,涂抹点染。


瀚海千里赴和田

    不知行了多少里,已过了巴楚,渐有人家。中午时分来到麦盖提,吃了午饭小憩。恰好赶上巴扎天,集市上人车驴羊,挤挤挨挨,满街筒子的尘土,杂着羊膻味、驴粪味、青草味。
    忽然在各种皮帽子下的脸中闪出一张熟悉的脸,原来是中学老同学邹树德!他好像低我一级,也在新大上学,学维语。以前在中学时,风光了得,操着西域少有的京腔,拉着小提琴,特立独行,是公认的才子。今天却混在老乡群中,头上也戴一顶老乡皮帽,灰头土脸,差点认不出来了。
    他也认出了我,格外高兴。说他已经开始在麦盖提乡村生活了,而且娶了当地妇女,过着与老乡相似的生活。大概是为了让所学维语更精进,更地道吧?
    我问:“你的小提琴呢?”答:“还在,但现在已经不拉了。”我有些黯然:“那你究竟在哪个单位工作?”
    未及回答,司机便喊我们上车,只得匆匆与邹同学别过。从此天各一方,至今未再见面。后听赵彦波同学讲,好像当时他在县文化馆工作,后来生活不如意,又离了婚,调回北疆,便不知所终。
    就这样一路在黄尘中颠簸着,下午来到了莎车。这个地名我知道,哥哥曾跟我说起,过去家里来客聊天,有一位说:“莎车比新疆还大!”部分当然不可能大过全体,他所说“新疆”其实是指首府乌鲁木齐。可知莎车是南疆一座很大的县城,好几十万人口。
    这时巴扎已快收摊,依然是满街人车驴羊的拥堵。街道两边所有的树叶子都盖着一层土,完全看不见绿色,连天空都是灰黄色的。

瀚海千里赴和田

    我自问:像这样光合作用怎么进行呀?同车学生们全都哄堂大笑。直到三十多年后偶遇一位当年的天津籍学生,还记得此事,说这人臭知识分子味儿也太浓了,竟提出如此书呆子的问题。
    看到莎车的尘土,我不禁失望,难道和田也这么大的土吗?不料这时同车的一半大孩子说:
    “不!和田才不是这样呢,和田的天永远是瓦蓝瓦蓝的!”
    原来这孩子是和田本地汉民,带着弟弟随车回和田,容不得外人对和田说三道四。

    第五天,从莎车直驱和田,汽车又驶上了比土路高一等的砂石搓板路面。从莎车开始转向东南,一路上经过泽普、叶城。当进入和田地界后,已完全转向东。也就是说,我们绕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走了半圈。
    出了叶城,又是二三百公里的戈壁荒滩,直到下午,终于看到绿洲,绿树掩映着村舍人家,周围全是庄稼地。沉闷的车厢终于开始活跃起来,大家说:
    “到和田了!终于到和田了!”
    给我们发了十天的路费,四天半就到了,这车够快的。
    天津籍中专生一兴奋就开始唱:
    抬头仰望……,心中升起……!
    有多少知心的话为你讲,有多少热情的歌儿为你唱!
    ……………………………………
    这支歌是田歌作曲的《格明方知北京近》,当年几乎成了我们这派的“派歌”,只要一唱这歌就知道你哪派。
    这时我看车主和田干部的脸沉了下来,原来他和我们是对立的两派,他以为拉着一车“战友”,谁知快到家才知道全他妈是“对立面”,上了大当。
    其实也不奇怪,他那派属于官家,毕业生大多分配好地方,只有我们这民间派才会分这么远。
    走了半天还是村庄,直到过了墨玉城,过了丝厂,终于见到连片的房屋,终于出现了柏油马路。中专生们兴高采烈地用天津话说:
    “介才算是到了真正的和田,一点不带掺假的和田!”
    一个百般赖着不想去的破和田,现在居然成了心中的目标,成了兴奋的理由,成了我们未来的家!酸?甜?苦?辣?五味不知其何。
    直到进了市区,也未见到山峰,看来和田全是平原,平淡无奇。
    汽车开进地委大院,大家下车。那位领车的和田地委干部怕我们不热爱和田,极力夸和田的土如何与众不同。说你别看土这么大,却从不沾衣服,一拍就掉,你看你看!说着就浑身上下拍打,当场示范,证明和田的土确实有与众不同的好处。

瀚海千里赴和田
远处可见和田地标文化宫

    当晚大家都住在“二所”,等待下一步的继续分配。趁这空闲当儿,先快活几天再说。这一天应该是9月30日,第二天10月1日国庆节,我们三人在和田东方红相馆合影一张,留作纪念 。


瀚海千里赴和田

    我们在和田二中找到一位校友李君,白面方脸,仪表堂堂,比我们高一届。也算在和田有了“我们的人”。
    68年的中秋格外晚,已到了十月三日。大家第一次出门在外,一起欢聚,过个中秋节吧!
    四人在市中心的餐馆要了四道菜,买了一瓶名酒竹叶青,拿回“二所”连吃带喝。菜炒得真地道,竹叶青虽是甜酒,力道不小,大家都是学生,平常没怎么喝过酒,两三小杯,都已昏昏欲睡,好像就数我还有些酒量,剩下半瓶我全包干儿了,喝完也没咋地。
    酒醒后大家开始“赏月”,吃着月饼,就着成盆的西瓜、葡萄,敞开了造!长这么大,都是在家过节,物资短缺,从来就是抠抠索索,没这么痛快吃过。这是第一次过了个印象最美的中秋!后来的中秋也再没这么畅快过。
    我领到补发的两个月工资后,买了一只上海牌手表,终于跻身于“戴表阶层”。
    又去看露天电影“钢琴伴唱洪登纪”,全国首席钢琴家殷承宗(当时改名殷诚忠,以示不能继“承”封建祖“宗”)那暴风骤雨般的激情狂奏以及如行云流水般美妙的间奏、小过门令人陶醉。

瀚海千里赴和田

    演到大半,外面忽然响起手榴弹爆炸声,全场观众呼一下全跑光了,就剩下我和夏君等几个新大学生还在继续看,这种声响在新大把我们耳朵都磨出茧来了,就像没听见一样。见过大世面在“枪林弹雨”中成长起来的“老兵”,听那玩艺儿就像听了个“二踢脚”似的。
  
    在二所遇到中学同学王博,正跟他老婆在饭桌上愁眉苦脸,吃不下饭。他八农毕业。一打问,原来他被分到和田七县最边远最靠东的民丰,我本想安慰几句,但自己还不知道去哪儿呢!

瀚海千里赴和田
王博上中学时爱吹笛(我的速写)

    后来才听说,他人还没到和田,上面的电话早打到分配办了。因当过“八八火种”小头目,分配办一家伙把王博整到民丰。民丰县再往前连公路都没了。实际等于“天尽头”,跟古代被流放到海南的“天涯海角”一个概念。
    到了民丰还不解气,又整到离县城最远的安抵河牧场。真是“白云断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连公路都没有,两口子只能骑骆驼前往,边行边晃,边晃边哭,整整七天才到。

    现在轮到我们开始跑分配办,唯一的希望就是留在和田,好歹也算是专区行署所在地“大城市”。不过这时我也注意了一下和田所属七县的县名,什么洛甫、策勒、墨玉等等,听着都挺古雅,不大像一路上见的那些地名,比如“阿克苏”“麦盖提”那感觉。
    按说临行前,画家们告诉我到此地可找张老师、王老师两口子帮忙,但我这脑瓜,半斤竹叶青一喝,早忘到爪哇国了。
    我跟夏君分别去分配办,都跟管事的军人说:我们会画画,能画巨幅油画像。企图凭一技之长留在和田。
    分配结果一下来,我俩全傻了。我分到皮山,和田西面180公里;夏君分到于田,和田东面180公里。
    后来在和田工作多年,跟张、王二老已混熟。现在想想,即使当时找了张王也未见得能留在和田,和田并不缺画家,一大帮呢。
    而郭君不知使了什么法子,居然留在了和田,任新玉文工团导演。他笑话我俩,谁叫你们宣称自己会画画?这下可好,一个东,一个西。
    后来果然如他在路上所说:就跟演出一样,转一圈就回去,没几年真地调回了乌鲁木齐。“沟子”果然很“尖”。
    后来方知,他的堂哥老郭恰在我要去的皮山县任县委翻译,官场上有路子。
    我俩没办法,只好各奔东西去也。“皮山”?是不是有山啊?恰好我班的霍同学也跟我分到同一座县城,可知分配办根本不管专业对不对口,我俩学物理的挤在一起,不是堆积浪费吗?
    霍同学找到了一辆货车,我俩坐在车顶上,一路晃到了皮山。一看,哪有山?后来才知道,这地名原来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皮山国”,并非真有山,当然更不可能是牛皮羊皮堆成山。
    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巴店,东距墨玉150公里,西距喀什的叶城90公里,等于孤悬大漠。
    当晚住在县招待所,同室是一位西安商校的中专生,朴实的陕西楞娃小孙。我俩聊了一夜便成多年好友。楞娃伤感地说,从西安分到新疆,就够远的,又分到和田,更远,再分到皮山,孤零零一个,人生地不熟,幸亏遇上了你……
    夏君来信道:“穷且益坚,未坠青云之志。”我不禁摇头苦笑,这老夫子真够酸腐,到于田又下到公社,都混成这德性了,还幻想着有朝一日大展鸿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回信:“已到井底,哪有翻身之日?”
    从此,我就在这座西域古城扎下根来,改行画画,一待就是十五年。


瀚海千里赴和田
老县委

瀚海千里赴和田
大俱乐部,我们在里面拍过戏,我任美工画布景

瀚海千里赴和田


瀚海千里赴和田
我在皮山的第一个家

瀚海千里赴和田
县二中,我在这里教过一段时间物理课

瀚海千里赴和田
我的上班单位

瀚海千里赴和田
我在上班搞创作画小稿

瀚海千里赴和田
我当年的办公桌

瀚海千里赴和田
我在皮山的第二个家


瀚海千里赴和田
我在皮山的第三个家


瀚海千里赴和田

瀚海千里赴和田
我在画宣传画,杨子荣

瀚海千里赴和田
办美术培训班

瀚海千里赴和田
我和夏君一起搞创作写小说

瀚海千里赴和田
夏君73年给我画的像,当时我就是这副嘴脸

瀚海千里赴和田
皮山文化人

瀚海千里赴和田
我与西安商校的小孙

    幸运的是,我们并未永远沉沦黑暗谷底,改开后,我们都先后回到首府,夏君搞文学,我搞科技,从事着自己的专业。后来夏君有诗赠我:
        患难之交五十冬, 南梁炮火大漠风。
        少年情谊弥足珍, 更有丹青一脉通!
    “五十冬”,我与夏君62年入大学,同在美术组画巨幅宣传画相识,同为HEI出身,同爱美术、诗词与鲁迅,同赴和田,到今“庚子年”已五十多年。“南梁”代指新大,因学校地处乌鲁木齐南梁,“炮火”指学校那时日夜炮声连天,“大漠风”就是和田这十来年了。

瀚海千里赴和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