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振宁留在美国主战场,乃国之大幸

(2019-12-09 09:27:59)
        杨振宁留在美国主战场,乃国之大幸

杨振宁留在美国主战场,乃国之大幸

    近年杨振宁成了大众话题,以两点最热,一是82岁娶28岁小妻,二是在其它留洋学者纷纷回国时,他居然没回国,留在美国洋楼里,与他的同学邓稼先相比,品格高下有如云泥。
    首先,我想应该抛弃文革时代那种非黑即白,非好即坏,有你没我的阶级斗争心态,现在是和谐社会,多元文化,宽松宽容,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
    邓先生回国搞原子弹固然是爱国,而杨先生没回国,继续在美国搞科研,就算汉奸卖国贼吗?否。我觉得杨先生与邓先生相比,对祖国的贡献却一点不少,甚至更大。
    也有人说,是啊!杨先生在美国拿了诺贝尔奖,也算为华人争了一口气,为中国争了一点儿面子,证明咱们华人也能拿到诺奖,这就是杨先生对祖国的贡献。
    我不这样看,说这话的人是外行,不懂科研,面子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杨李拿诺奖,对祖国在科研上有没有实质性的贡献?

    一、在主战场、第一集团中,一定要有我们的人
    我是学物理搞科研的,对诺贝尔物理奖,对杨振宁、李政道搞的“宇称不守恒”多少有一点了解。他们发现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现已成为物理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科学原理。
    如果物理定律严格对称,宇称严格守恒的话,正物质和反物质就会恰好一样多,也就全部湮灭了。正因为宇称不守恒,所以正物质比反物质多一点,相互湮没过后还能剩一些正物质,这才能构成我们的宇宙和世界,我们人类才能产生出来,否则什么都设了。所以杨李的这一发现意义十分重大,远高于一般的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留在美国主战场,乃国之大幸      杨振宁留在美国主战场,乃国之大幸

宇称是粒子世界中的镜象现象

    科研这东西如同赛跑,你一定要跑在世界前沿,挤进第一集团,紧跟尖端研究,一步不能拉,否则步步跟不上,再追赶就费劲了。
    而且杨振宁最大的贡献还不是这个宇称不守恒,而是规范场理论,它把四种基本力的两种——电磁力、弱力统一了起来,其地位足以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相提并论。
    当时,杨、李、邓这帮精英在美国,大都在前沿队伍里,如果当年大家呼拉拉全都回到国内,三五年之后咱们就差人家一大截,成了二、三集团,再过十年八年,你连影子都追不上了!
    当年这伙儿留美科学家对于谁回国谁不回国是有集体讨论的,杨振宁也想回国,但大家的意见是: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应该留下来,邓稼先等人应该回国。这样的决策绝对是有道理有远见的。
    搞科研又有点儿像打仗,世界一盘大棋,有主战场,有外围战场,从全人类的科研大事业看,美国当时是主战场,最激烈最高峰的攻坚战主要在这里,而中国只能算外围战场。
    当年邓稼先等一批人回国,搞两弹一星,是绝对必要的,否则中国永远追不上人家。不过原子弹在当时已经不算先进技术了,四十年代美国就搞成了,五十年代初苏联也搞成了,我们只能跟人家屁股后面做重复研究,算不得创新。
   而杨、李这批人仍然留在美国,留在主战场,仍然坚持在第一集团中领跑,同样也是绝对必要的。主战场第一集团中不能没有中国人!不能全部退出来!杨振宁是世界一流大科学家,是领跑者,世界上这样的科学家没几个。只要有他们几个在顶级实验室里坚持着,咱们中国就有希望。
    如果当时杨李也跟着一块回国,十年之后,再让他们去追赶世界领先科研,恐怕有些东西连看都看不懂了,现代物理学的进步速度和竞争的激烈不是我们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好比两位清华毕业的尖子,一位留在京沪大科研院所工作,另一位分配到边远山区基层工作,十年之后同学再见面,基层这位真的就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了。
    一般不搞科研的朋友对此可能没什么体会,拿我自己上班时开发软件来说,当时数据库软件玩得精熟,但一退下来,一两年就更新换代完全看不懂了,而理论物理学比这要高深得多,复杂得多,其知识更新可想而知。

    二、在科学事业中,杨李的贡献比邓更大
    另外,科学家主业是科研,考虑问题不光是政治,更要立足于科学本身。在中国当时留学美国的这批学者中,杨李二位显然才情更高,深得大师喜爱提携,当时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进入顶级实验室,从事尖端的科研攻关。
    1949年,新中国成立,而杨先生正在攻读博士后,并开始与李政道合作。同年,杨先生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此时他们已踏入冲击物理学难关最令人兴奋的征程,进入了第一集团,这样的关键时刻,怎么能退下来离开攻坚前沿呢?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这一理论甚至比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个理论意义还要重大。
    1957年,杨李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一直工作在物理学最前沿。
    从49年到57年是杨李一生最关键的几年,如果从攻关征程中退下来回国,此生将基本荒废。如果换杨李之外的华人学者留在美国,不可能攻下这样的难关,天才是不可复制的,浪费这样的人才是对科学的犯罪。
    杨先生七十年代初回国访问,那时他已名满科学界,对于中国的物理学界和科研界就是宝贝,他带来了世界最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稍稍点拨几句,比我们在国内闷头钻多少年都有用。

杨振宁留在美国主战场,乃国之大幸
杨振宁回国讲学

    49年以来,我们国内的科研基本是闭门造车,一点儿世界先进东西都看不到,最多跟在苏联人屁股后面搞点过时科技,到六十年代连这点儿也没了,我们跟世界水平越差越远。杨先生回国讲一讲,透露些最新信息,他的这些作用谁都比不上。
    而且杨先生带来了世界最高水平的科研和教育方法,让我们大开眼界,为我们培养英才。如果要说贡献,这才是真正的贡献。什么“为国争光”“为华人争气”那都是扯,没什么用。杨李的贡献一点儿不比邓先生小,在科研的尖端领域,远比邓先生贡献要大。
    1971年杨振宁回国后,第一个就提出要见邓稼先,而当时邓稼先等一伙科研人员,正在受着极左迫害,关在所谓“学习班”里挨批斗,是扬振宁救了邓稼先,保护了他的这位老同学,也保护了两弹事业。

杨振宁留在美国主战场,乃国之大幸
是扬振宁救了邓稼先,保护了他的这位老同学

    杨邓之间的关系,并不如某些智力缺乏者所臆想的,是什么所谓“高尚”与“卑鄙”,“爱国”与“卖国”的对立关系。我想邓稼先当年回国时,一定充分理解并支持杨振宁留在美国,他很清楚杨李在物理学界的才华和前景,相信他一定能做出重大贡献。他俩一定相约分手,来日再会。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是同学关系,也是战友关系,是坚持在主战场的主战部队与扫清外围战场的友邻部队之间的协作关系。
    如果邓稼先还在世,一定不会宽恕现在社会上拿二人作对比,扬邓贬扬的无知论调。

    三、除了科研,杨先生在其它方面贡献也不小。
    1971年,杨先生在美国“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义正言辞捍卫钓鱼岛是中国的!在此之前,中国政府对于钓鱼岛归属所知甚少,基本不闻不问,从杨先生倡仪以来才有了保钓运动。现在愤青们动不动游行,高喊保钓,殊不知这个运动正赖于他们痛骂的杨先生所倡导。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在美国好几个城市举行演讲,许多美国人,因为受他的影响,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先生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
    1972年杨先生对周总理说:片面抓政治,会毁掉中国科研!周向毛做了汇报,毛立刻采纳,重新开始重视科研。在当时除了杨振宁这样的大科学家,谁说话有这么大的力量?邓稼先给总理建议有用吗?

杨振宁留在美国主战场,乃国之大幸

    2003年,杨振宁回清华大学任教,如他没有贡献,紫金山天文台怎么会把一颗小行星,命名“杨振宁星”?
    杨先生不仅科研厉害,而且对中国文化的根源也研究得非常透彻,对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于中国这个“李约瑟难题”,一语中的,直指命门,在下佩服得不得了,见拙作博文《杨振宁和刘大钧的“推演”之争》。
    总之,不要把爱国理解得太狭窄了,并不是只有放弃国外工作条件回国效力,才算爱国。不管人在哪里,回不回国,只要为祖国做出贡献,就是爱国。

杨振宁留在美国主战场,乃国之大幸
杨振宁放弃外籍回国,足以证明他的中国心


    四、杨李当年回国有用武之地吗?
    当年海外学者回国,能不能得到重视,能不能发挥所长,关键看你研究的是什么。邓稼先、钱学森回国后,一个搞原子弹,一个搞导弹,都是重要武器,所以才得到国家格外重视。而“物理学三钱”的另外两钱就没那么幸运了。
    钱三强是中国的原子物理学权威,搞原子弹当然首先要靠他,而且他是邓稼先师长级的大师,二机部副部长,邓稼先还是钱三强指名调去的。但即使这样,也因为所谓“海外关系复杂”而“控制使用”,待原子弹爆炸一成功,立刻调离二机部,弄去搞社教,从此不允许接触核心科研。极左理念使国家在两弹上造成多大损失?
    而钱伟长则更惨,是力学权威,跟造武器没有直接关系,结果整成大右派。想想那些年,中国有多少一心报国海外归来的科学家惨遭整肃?连中国物理学泰斗级大师束星北,都被整得死去活来,成了乞丐和疯子。

杨振宁留在美国主战场,乃国之大幸

    试想,如果杨李回国,所学跟武器研究无关,能有他们的好果子吃吗?还想搞什么“基本粒子模型”?“规范场”?“宇称不守恒”?门儿都没有。
    邓稼先、钱学森搞的属于应用技术,而杨李他们搞的属于基础研究,层次更高,难度更大,花钱更多,在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可能搞,也没那个条件。万一杨先生发两句牢骚,打成右派送劳改队都很难说。
    说句良心话,杨李留在美国,既是他们个人的大幸,也是我们国家的大幸,更是世界科学事业的大幸。

    五、爱国并非唯一评价标准
    国家之上还有人类。科学研究是关系到人类前途的大事,科学家虽然有国籍,但科学没有国界,不管哪国科学家做出发明创造,都是为整个人类做出了贡献。我们的眼界不要太狭隘,只盯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应该放眼五洲四海,甚至超出人类,为生物圈,为整个地球做出贡献,都是伟大的。
    文革时有一句,叫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这觉得这句话到今天仍然有用。
    从纯科研的角度说,要想有重大创新,必须进入有最好条件的实验室,周围有一批世界级最优秀的大脑相互切磋交流。如果在这个圈子之外,再厉害的天才也废了。
    美国在二战前科技远落后于欧洲,大学必须去欧洲上。二战后,大批最优秀的科学家云集美国,形势立刻就变了,欧洲被跨越,美国成了世界科研中心,中国要想跟上去,不靠这批留美科学家靠谁?
    杨李在美国搞出成果,你以为只有利于美国吗?实际上对全世界全人类包括中国都有利,尤其他们搞的是基础科学,研究的都是最基本的宇宙规律,没有专利,人人都能用,而所有的应用技术都必须建立在这些基础研究之上
    一个国家科研能不能上得去,主要不是看应用技术,最根本还要看基础研究。虽然我们现在高铁、手机等等,不少应用技术都领先于世界,但基础研究上不去,仍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仍然不能算科技强国。就算几年后我们的GDP超过了美国,但在科学领域,离美国仍然差得远。
    中国要想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必须要有若干位杨先生这样的大师,要在基础研究上成为世界中心之一,要在自然科学诺奖总量上能与美欧相比,只有到那个时候,才能说中国是科技强国。

杨振宁留在美国主战场,乃国之大幸
西南联大培养了中国最后一批大师,也包括杨、李、邓


    六、结语
    当然,杨先生与李先生为名次争来争去,这事确实不算高尚,不过看看国内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争名次,争房,争地位,争职称,大家都彼此彼此。相比下杨先生这点小破事不值一提,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咱们自己都做不了圣人,就别总以圣人标准挑剔他人。
    至于说到什么老夫少妻云云,拿这来评价杨先生,层次太低,跟国家前途、人类命运相比,无非是小男生小女生的鸡毛蒜皮眼光,除了暴露出评价者自己的卑下心理之外,一点儿意思都没有。人家丧妻再娶,合情合理,一没犯法,二没侵犯谁的利益,纯属个人私事,有什么好议论的?
    有个段子,当年杨先生初次出现在大陆公众面前时,下面纷纷打问:这人是唱什么歌的?以前怎么没见过?把科学家当成了娱乐明星,这就是当时那些少男少女的小市民心态。只要你是公众人物,大家就把你当娱乐明星看待,评头品足,说三道四,这毛病最要不得。
    记得有一回看电视,杨先生面对某名校大学生讲话,本来这是多好的直接面对大师的学习机会呀,不料讲话前有一位男同学提了个问题,说请杨先生给我们讲讲如何提高男性在女性面前的魅力,语含讥讽,引起满堂哄笑,我立觉这位男生无聊透顶,无耻之尤。不但是对杨先生的侮辱,也是对名校大学生称号的侮辱。
    总之,对于杨先生这样能与牛顿、爱因斯坦相比的,唯一健在的世界级大科学家,我们评判的眼光应该放在科学事业上,放在国家和人类前途的大局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曲阜游(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