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都到哪儿去了?
游历欧洲,跟国内有一个强烈的对比:欧洲的历史古迹比比皆是,几乎每座大小城市都有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著名古建筑。
希腊时代的神庙,罗马时代的斗兽场,中世纪的科隆大教堂,文艺复兴时代的但丁故居。尤其行舟于巴黎塞纳河上,卢浮宫、大王宫、小王宫、奥赛博物馆、巴黎圣母院、艾菲尔铁塔、国民议会、夏约宫,一座接一座,接踵而至,扑面而来。

这时我不禁想,在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可有这样一条古迹密集的河吗?绝对没有!
北京算是古建最多的城市了吧?但过于零散,决没有塞纳河那么密集。
西安算是历史悠久的汉唐古都了吧?然而汉唐古迹几乎完全绝迹了,现在只有一圈明代的城墙。
南京?杭州?开封?洛阳?五千年文明该有多少古建筑?都到哪儿去了?我以为原因大致是这样。
其一,是物质原因。西方古建多为石料,坚固耐久,防火防腐。而中国古建全为土木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漆阁,极尽繁丽,一把火就完了。
仅北京故宫从明到清,就发生火灾近百起,平均两三年一次,光三大殿就不知重建了多少回。中国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烧了再建,建了再烧,不知凡几。今天我们见到的所谓名楼全是假“古董”,真的一个都没了。
为什么中西建筑材料会形成这种差异?我想可能主要与历史地理条件有关,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如古埃及缺少树木,古希腊、古罗马则优质石料丰富;而中国古文明发祥地主要在黄土高原,缺乏石料却森林茂密(经过数千年战火和滥砍滥伐,现在已很少原始森林了),再加上中国古代陶瓷发明很早,木料配以秦砖汉瓦,所以形成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其二,是神文化原因。西方不像中国,动不动要烧毁前朝宫殿,其原因在于不同的文化传承。
中国文人没有宗教信仰传统,不信神怪,所谓“子不语力乱怪神”。但中国也不是没有神文化,只不过它与君主合而为一。中国君主号称“天子”,即“天的儿子”,中国人心目中最高的神就是“天”,即玉皇大帝,而他在人世间的代表就是君主。所以在中国,皇帝跟天神,皇权跟神权,是一码事。
每一个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天命”,按五行循环,比如汉末,流传“苍天当死,黄天当立”,以此做为改朝换代的依据。所以在中国,只要改朝换代,新王朝必须彻底铲除旧王朝的所谓“天命”“王气”,怎么铲除?无非就是迁都,烧宫殿。
比如项羽破秦,火烧秦宫,杜牧叹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董卓篡权,又是火烧长安。以后历朝历代,无不照此办理,直烧了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甚至到了四九年后,拆光了北京城墙,还差点儿要拆掉故宫,当然理由不再是什么“破王气”,而是所谓“破除迷信,便利交通”。要不是陆定一挺身而出,我们恐怕连这座唯一的皇宫也没了。

而西方有独立的神文化和宗教文化,西人多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这一文化超越国界,与王权平行独立地存在,甚至高于王权。新君即位,必须要经过罗马教皇加冕才算认可,连不可一世的拿破仑都无法破例。所以在西方,改朝不改教,换王不换庙。不管各国如何东征西讨,你兴他灭,但罗马教皇却一以贯之,从公元67年开始,一直到2005年,将近两千年,总共265代教皇。
正因为如此,所以西方国家改朝换代时,不可能毁教堂,也没有必要拆王宫,搞什么“破王气”“破天命”之类。因为他们的“天命”都在罗马教廷那儿。
当然,中国也有独立于皇帝之外的宗教,比如佛教、道教之类,但宗教神权低于皇权,和尚道士虽处“红尘之外”,实际上也得听命于皇帝。而皇帝喜欢哪种教却无一定之规,说灭就灭。
梁武帝喜欢佛教,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不喜欢佛教了,则“三武灭法”,“四百八十寺”也同样保不住。
其三,古建的文化属性不同。也就是说,对古建怎么看,是不是能当做艺术品来欣赏?
西方人比较尊重保存文化艺术古迹。比如世界花都巴黎的文化艺术,为西方各国所景仰,就连德国法西斯攻占巴黎,也同样保护如初。两次世界大战打成那样,但所有的教堂、王宫、纪念碑、凯旋门、名人故居之类古建,基本未遭破坏。

但在中国,只有文人创作才算艺术,比如古字画,古典籍,而对由工匠创作的工艺品根本不放在眼里,比如古陶瓷、古家具,古建筑等等。这些统统不在保护之列。
其四,名人故居照样难留存。在西方,除了政治家之外,艺术家、文学家、戏剧家、科学家、哲学家之类也都同样受到尊重,爱屋及乌,名人故居,甚至名人用具都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瞻仰和收藏的目标。中国古代则少有保留名人故居的传统。

意大利的但丁故居
中国徒有五千年文明史,竟无多少古迹可寻,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悲哀,现在剩下的这点儿零头,还在不断地拆,不知哪天是个头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