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笔——电脑时代杂感之一
作家换笔,是电脑时代的一大时髦。俺非作家,但换笔体会比作家还深,只因俺是汉字编码电脑输入的发明家。也就是说,作家们要换的那支笔,就是俺们这类人造出来的。
其实换笔这事儿也就是咱中国人闹腾,洋人早在电脑没问世前就已经家家都用打字机了。进入电脑时代,咱们着了忙,才闹出这么大动静儿来。。

因老汉的书法实在羞于见人,又每每要写稿,改稿,抄稿,不胜其苦,不得不投军造笔换笔队伍。据俺看来,换笔好处大大的:
一,改稿忒方便了!
以前改稿,删除的字画得乱七八糟,而添加的字没地儿塞,东一坨,西一块,各种箭头引向四面八方,弄不好还得另贴半张纸。过两三天,自己都看不懂了。
而现在,改完一清二白,就跟没改一样。
二,不用抄稿。
以前稿子改到自己都不明白时,就不得不抄。咱不是作家,抄稿不过千把几千字,而作家就惨了,几十万字,非累死傻小子不可。作家写稿时,据说是灵感爆发,思如泉涌,整个一个精神享受,而抄稿则纯粹苦力的干活。而且一稿、再稿、三稿、四稿……苦海永无彼岸。若雇人抄,饶了花钱,还得生气,抄一遍起码得校对五遍。
而现在,改完就得,彻底废除这一苦力过程。
三,决无错字。
再伟大的作家,也免不了习惯性的错字,自然也就免不了丢人。
而现在,你想错都错不了,字库里干脆没错字,除非你写别字,如果你要差到那份儿就没药可救了。不过WORD也会救你,会在你那不通的词儿下面画上波浪线提醒你——注意,别出洋相!
即使临时遇到弄不清楚的字,也可立刻调出网上在线字典,连起身翻书架都用不着。
四,省稿纸,好查找。
以前写稿叫“爬格子”,起码格子纸先得备足若干沓儿。待写出了几部书,几百篇小稿,每稿再誊抄几遍,那就乱得一塌糊涂,哪儿哪儿都是稿儿,无从查找。我给先父整理数百页遗稿,苦不堪言。有时为了查一个词,就得翻遍全部稿纸。
待稿纸存到成捆成箱成篓时,连自己都懒得翻,完全成了死稿。
而现在,各类文稿分存不同的文件夹,比如:小说、散文、诗歌,长篇、中篇、短篇、时评、忆旧、偶感……找起来甭提多便当了。
甚至想查找一个词到底在哪篇,只要一个“搜索”,须臾便得。
即使等你写到“著作等身”时,也用不着一页稿纸,永无丢失、水泡、烟烫、火烧、发黄、变脆之虞。
五,投稿方便。
以前投稿,得把抄得整整齐齐的原稿(或复写稿,后来有了复印稿)寄出,得贴邮票,跑邮局。而报刊只须回复:“本刊人力有限,来稿一概不退,请自留稿底”。
挪威青年数学家阿贝尔,写出突破世界难题的论文,稿子却被刊物弄丢,再抄,再寄,再丢,直到阿贝尔去世,稿子也没发表。
柯南道尔写《福尔摩斯》,投稿十五家刊物未中,气得柯先生差点把书稿烧了。
而现在,只须坐在家里,一个“伊妹尔”,几秒钟就送到了编缉部,连打印都用不着。当然,现在有的报刊对电子稿件不大看,也不回信,只习惯看纸稿。不过随时代进步,我看纸稿早晚得消亡。
六,编辑省事。
编辑不认识作者的“狂草”那是常事,而电子稿决无此病。即使编辑是老花眼,也可自行把稿子放大得每字如核桃。
以前稿子排版要“毛校”“再校”“三校”,即便如此,仍难免出错,实在不行,还得在书中夹“勘误表”。
而现在,起码不久的将来,校对这一行当可以完全取消,只要编辑看过改好,直接制版印刷可也。
对本人来说还有一大利,那就是“掌面子”,我可以选最漂亮的字体发过去,编辑永远不知道我的“书法”难看到什么程度。
但俗话说:有一利必有一弊。换笔有六利,岂能没有一弊?
一,无可存世之物
没了纸稿,伟大作家死后,后学无法瞻仰其遗稿。比如建一座文学博物馆,好不容易觅到伟大作家的一份发黄残破的珍贵手稿(也许一页就值万元?)铺平在玻璃展柜中,灯光照着,那上面圈圈点点,有着永远猜不完的创作思路,修改痕迹……换笔之后,这等尊荣将不复存在!
如果铺上后人打印的稿,就一点儿意思也没了。或者就用作家当年存稿的软盘?光盘?可那还能叫“瞻仰”吗?
是啊,全剩了精神,一点物质都不留,也是麻烦。
二,没了写作时的诗意
作家写稿,总是泡上一壶酽茶,或点燃一支香烟,眼前是窗明几净,花红柳绿,身旁也许还有红袖添香。然后面对淡绿色稿纸,操一支“神来之笔”,一闭眼,嗨,灵感来了!然后自然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瞧瞧,这才叫作家!
可现在,眼前是屏幕,手下是键盘,感觉全不对了!啪啪一打字,烟灰掉键盘里掏不出来了,一个“误操作”,辛苦半日全没了!
不过这也就是个习惯,古代作家既没稿纸,也没香烟,不是更有诗意吗?也许一百年后的作家,你给他稿纸,他反倒没了诗意。
其实近代才开始用格子稿纸,不也就是为了方便统计字数,好计算润笔嘛。现在电脑上WORD能自动统计字数,润笔更好算了。
再说,握笔老一个姿势,握久了手也发僵。冯小刚那伙儿写《编缉部的故事》,说是连手都写残了,多吓人!而电脑打字,十指协调活动,如同弹钢琴,既有韵律,又有音响,还能防老,何乐不为?
有人说,电脑辐射不得了,可现在换了液晶屏,连这点儿“不得了”也没了。
以前长年伏案笔耕,老了全是罗锅。现在挺胸敲字,腰板儿也愈显年轻。
得,等电脑写作普及开来,诗意管保就有了。到那时候恐怕还得再一次换笔——发展到语音输入了,那时连手都甭动,光张嘴就得。到那时候又该怀念键盘打字的“诗意”了。
三,没了创作过程
伟大作家每抄一稿照例要注明:
初稿于滹沱河畔,二稿于白洋淀边,三稿于什刹海旁……
对照各稿,可见其创作路程,于是批评家们就有事干了。
而现在只改稿不抄稿,写了几年仍只是一稿,未免埋没了名人们的心血。不过这事好解决,只须每次大改前后,可复制留存不同的文件,分别注明何年何月,是滹沱河畔,还是白洋淀边,即可。
四,没法展现个性书法。
比如我爹是书法家,其稿即书法作品,如果换笔估计老人家死也不干。都说“字如其人”,从鲁迅字体可看出冷峻,郭老字体可看出放达,即使贾平凹的斜体字也可看出其另辟蹊径之文品。

换笔之后,则无书法可言。除非专门用毛笔钢笔铅笔抄上几行,扫描进去,附在每篇稿子里。然此举过于做作,伟大作家是不屑的。
五,凡人苦恼
以上几条都是名人苦恼,与我等无涉。但凡人换笔也有不便之处:
万一硬盘出事,一个格式化全完蛋。所以每年存一张光盘决不能忘。
还有,如果你用五笔,编码不熟,会写的字也打不出来,那么就改用拼音,但如果你发音不正确,也还是打不出来。总之你得加强学习,多查字典。
但如果你用方言写作,动不动生僻字甚至自造字,那就难了。比如你用北京方言要写一个“卒瓦”(cei,打碎)字,或者用新疆方言要写一个“亻那”(nia,人家)字,电脑就没辙了。以前的电脑还有“造字”一法,现在也没了。不过这事儿在WORD里也能解决,我就不细说了。
另外,如果像我似的,是个搞科技的,写论文经常要写公式、怪字符,如果用笔可一蹴而就,而用电脑就麻烦大了,甚至可能根本整不出来,比如一个长长的,占三行的积分符号,那就一点辙都没有。
不过要我说,即便到了这步田地,活人也不能叫尿憋死,实在不行,在纸上把公式写好,扫描到电脑里,再把图片插入到WORD里,也照样解决。
总之,除了“伟人烦恼”外,凡人的事儿都好办。我想再过100年,多么长寿的伟人也都死光了,只要是人,从小就会电脑,那么所谓“伟人烦恼”自当另有聪明人解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