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快乐游之五:维也纳
2019年4月14日
1,路上
维也纳是这次旅途的核心和高潮,我天天弹钢琴,也勉强算半个音乐爱好者,早就盼着来音乐之都一行。尽管今天嗓子肿得已完全失声,本打算在旅馆躺一天,但斗争再三,还是决定拼死一游。
酒店大堂放着一架崭新光亮的三角钢琴,不由技痒,忍了忍还是没弹。十二年前欧洲游,曾在一家旅馆弹钢琴,尽管那琴太过老旧,好几个键都弹不响,但团友们仍然舞步蹁跹,兴致盎然。
驱车前往美泉宫,小解很会煽情,换了一身行头,说:
“今天是旅行结婚的新郎彭勃的生日,请大家每人饮一杯薄酒,为他们二人祝福!
我们今天要花三四个小时在街巷步行游览,大家千万注意防偷。法国意大利现在要驱逐吉普赛人,吉普赛人把法国政府告上法庭,政府没办法,只好允许吉普赛人存在。黑人在欧洲算是被赶出去了,看那个蘑菇头的就是中东难民。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包。”
小解在车上播放着施特劳斯名曲《蓝色的多瑙河》,让大家在音乐之都的旅途中尽情享受奥地利音乐。
多瑙河是欧洲著名国际河流,流经十个国家,其中就包括我们去旅游的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它所流经的城市中既有今天我们所在的维也纳,也包括我们即将要去的布达佩斯和布拉迪斯拉发。
如果说我们这趟旅行叫做“多瑙河之行”也不为过。
2,美泉宫
美泉宫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宫,同时也是茜茜公主的最爱。
传说1612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狩猎于此,饮用此处泉水,清爽甘洌,遂命此泉为“美泉”。
1762年,6岁的莫扎特就在这里第一次为女皇演奏钢琴。美泉宫及其花园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来到美泉宫前的广场,面积很大,有许多卖纪念品的摊位。小解去排队拿票,我们须等待一个半小时。寒风中无处躲避,恰好发现一扇紧闭着的门打开,我俩赶紧进去,原来是教堂,里面正在做弥撒。除主教讲经,还有管风琴演奏。欧洲教堂进过多次,管风琴还是第一次听到。音色之美妙,气势之恢宏,摄人魂魄。
前年有朋友请我去附近的教堂为唱诗班弹钢琴伴奏,我本以为能好好过一把洋曲瘾,没想到那些曲调似乎并无洋味,有的甚至很像电影《苦菜花》插曲的旋律,充满阶级斗争的仇恨,我不禁怀疑这些曲子也许是咱国人所谱?现在总算在音乐之都听到了原汁原味的圣歌。
11点正式进入美泉宫内部参观,也是一人一个麦克,按房号点击听讲解。维也纳到底号称欧洲中心,哈布斯堡王朝虽然戏称“布娃娃帝国主义”,但皇宫之豪华丝毫不逊于巴黎凡尔赛宫。茜茜公主一生主要在这里度过,其中有茜茜公主的梳妆台、练身房(公主居然还玩单杠吊环,匪夷所思)等,她的油画肖像随处可见,可惜不许拍照。只好从网上下载几幅。
美泉宫中还有莫扎特演奏的原址,年仅6岁的莫扎特就是坐在那张小椅子上,为玛丽娅·特蕾沙皇帝演奏的。演奏完毕之后,莫扎特跑上去亲吻了玛丽娅·特蕾沙的面颊。被叫做“初吻”。
后花园据说比凡尔赛宫还漂亮,但天寒风紧,嗓子失声,只好放弃了。好在网上照片可以弥补。


后花园













单杠、吊环和健身杠是茜茜公主健身用的


莫扎特为女皇演奏的地点

茜茜公主的梳妆台
3,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下午小解带领我们徒步维也纳,叫做深度游,领略音乐之都风采。
首先来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看起来跟法国的巴黎歌剧院有点相似,不知谁学谁。
这是奥地利最高音乐殿堂,其中的金色大厅是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厅之一,也是世界五大音乐厅之一。它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年演出地。每年的新年音乐会就在此举行。这里只接待高水平演出。
今年春节,我在电视上全场观看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看到了这座歌剧院的内部,感觉似乎过于窄长。电视嘉宾谈到这个音乐厅说,虽然名气如此之大,但与现代音乐厅相比,它的舞台和乐池要小得多,显得很局促,指挥在台上走来走去,都要从演奏家的人缝中挤过去。
4,中国心目中的“金色大厅”
然后来到不远处的爱乐之友协会音乐厅,里面也有金色大厅,中国人一般把这个音乐厅称为金色大厅。现在才知道,此金色大厅非彼金色大厅。
网络上说,这个音乐厅座落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的确,位置不如国家歌剧院那样面临大街,但这座建筑也还算过得去。


爱乐之友协会音乐厅的海报
因为宋祖英曾在这里演出,国人以为这里就是维也纳最高音乐殿堂,也曾为宋小姐自豪过。现在才知道这个档次低得多,给钱就让唱。
不过说句良心话,当年宋祖英还是够水平的,起码也算国内民歌唱法的顶级歌星。记得当年在电视上看这个场面,着实热闹。那时的乐队和观众基本都是洋人。宋祖英唱那首湖北土家《龙船调》,其中有两句对白最有趣。
宋用四川话(鄂西、湘西及西南三省全是这个腔调)说:“妹娃子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
想不到一帮高鼻深目的洋老爷们儿,居然也能用四川话对答:“还不是我来推你嘛!”
笑得人肚子疼。不过能看出当年洋人对宋祖英还是认可的,起码在一起排演了好一阵子,否则洋人哪能说出如此地道的川语?


宋:哪个来推我嘛?洋伴唱:还不是我来推你嘛!
从宋之后,每况愈下,到现在连广场舞大妈的合唱团掏了钱也照样能登台,唱完还能顺便来趟欧洲游。现在只要来欧洲旅游的都想进去吼两嗓子。我们的老朱也说:“咱们也进去吼吼?”
只是现在听众越来越不好找了。以往给华侨免费发票凑场子,现在水平低,场次太多,连华侨都懒得捧场了,总不好对着空场子干嚎。
宋祖英也不得不出来背锅,说:“我当年开了个坏头儿。”
5,维也纳音乐厅
再往前走,是维也纳音乐厅,估计这是市级音乐厅,而非国家级。但也比宋祖英那个在建筑上更豪华。
6,贝多芬雕塑
然后来到贝多芬雕像,这是一座青铜雕塑,布满黑绿色铜锈,再加上阴天,背光,简直一团漆黑,看不清长啥样。
西方音乐有几大流派,最主要的就是古典主义音乐流派。这是从18世纪下半叶起,以维也纳为中心形成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是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现在所说古典音乐,主要就是指他们这伙儿德奥大师的作品。
说到贝多芬雕塑,我家里就有一个,是七十年代我在上海从著名油画家陈逸飞手中买的切面像,是我给学生教素描的教具。
7,库尔沙龙皇宫音乐厅
这座音乐厅据说是莫扎特的主场。音乐厅广场上有一座施特劳斯拉小提琴的金色雕塑,翘着小胡子,站在一座白色的环中。我们都知道施特劳斯是作曲家,《蓝色的多瑙河》就是他的名作。在我想象中,作曲家都以钢琴为主,而且大多都不是演奏家。想不到施特劳斯除了作曲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真是多才多艺。
在广场的另一角,有一尊现代雕塑,应该是沉思之中的匈牙利作曲家莱哈尔。
8,圣施蒂芬大教堂
这是维也纳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位于维也纳老城区的心脏地带,是奥地利最重要的哥特式建筑。
我们进教堂转了一圈,感觉壮丽辉煌,不次于梵蒂岗大教堂。进到最里面,发现空中吊着许多红色的海绵泡沫,不知何意,是不是代表灵魂在空中飘荡?
然后逛了一家自由市场。色泽诱人的面包圈3.5欧元一个,折合成人民币贵得不得了,但如果就当3.5人民币看,其实跟国内一个价。
我感觉现在中国跟西方普通百姓生活水平实际上差不多,每月都拿四五千上下,市场的东西实际上也基本同样价格。从中西双方的国内购买力看,一块钱人民币跟一块钱欧元、美元大致差不多。按理说汇率也应该一比一才合理。现在人民币被明显贬值,可能是为了增强国货的价格竞争力,越贱越好卖。国人出来玩,钱不值钱,老外去中国玩,买东西就跟不要钱似的。
9,市政厅、城堡歌剧院
每个城市的市政厅前面都有一个广场,唯独维也纳市政厅前的广场整个成了个大市场,卖什么的都有,热闹极了,满地铺着木屑,一帮乐手吹吹打打。在国人看来,官家威仪安在哉?民主国家不一样,政府要充分满足市民的需求,以亲民姿态争取选票,从各方面为市民提供方便和快乐。
市政厅的对面是城堡歌剧院,维也纳真是音乐之都,歌剧院、音乐厅数不胜数。此间市民可谓夜夜笙歌,唱彻五更,尽享音乐之盛宴。
10,国会大厦、霍夫堡宫
国会大厦自不必说,英雄广场上的霍夫堡宫是奥地利总统府。这两者都是奥地利的权力中心。
奥地利曾被称为“欧洲中心”,一方面地理上它处在德、法、俄、意各大国之间的中心连接位置上,离各国都不远。另一方面,奥地利在拿破仑时代之后成为欧洲各国的外交会议中心,这要归功于当时奥地利的外交家梅特涅。虽然奥地利国势不强,军力羼弱,但通过梅特涅的全力斡旋和高超的外交艺术,把各国首脑请到维也纳开会,各种好吃好喝好招待,天天音乐会、舞会,最终达成协议,促成了欧洲数十年的均势与和平。所以这个时代被称为“梅特涅时代”。
11,欧洲丈母娘玛丽亚·特雷莎广场
这座广场是为了纪念奥地利唯一的女皇玛丽亚·特雷莎而建造的。广场中央是1888年用青铜铸造的一座玛丽亚·特雷莎纪念碑。德国雕塑家“聪布施”的作品。
纪念碑是一座大型雕塑,有7层楼房那么高。广场两侧是两栋完全对称的建筑: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和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
欧洲丈母娘玛丽亚·特雷莎
玛丽娅·特蕾莎被称为“欧洲的丈母娘”,其执政手段就是“联姻”。用奥地利人的话说:“你们打仗,我们结婚。”奥地利之所以成为当时的欧洲大国,其国土主要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用联姻方式得来的。
她有16个孩子,11个是女儿,其中10位都是与欧洲各国联姻的。她们分别嫁给了荷兰摄政王、帕尔马王子、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德。其中最有名的是小女儿嫁给了法王路易十六,也就是法国大革命时被送上断头台的“玛丽皇后”。
我们可以看出,从特雷莎到梅特涅,奥地利人用独特的和平方式——联姻和外交,维系着欧洲大国的地位。维也纳不仅是世界音乐之都,在当时也是欧洲政治之都。
这一圈转下来,大概四个小时。小解说:“我设计的这条路线怎么样?不走回头路。”我真佩服他对维也纳老城区如此熟悉,这么多景点曲里拐弯连成一线,走下来真不容易,就像有手机导航似的。
晚饭后仍住在昨晚住的旅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