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与王阳明
我不知道您见过“格致”这词儿没有?它其实就是晚清时代“科学”一词的前身,大致指物理、化学,即所谓“声光电化”。
那个时代的人,比如鲁迅,上学时有一门课程就叫“格致”。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
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简,是儒家专门研究物理(事物的原理,不是今天的物理)的学科,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现代汉语词典》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从字面上看,“推究原理,获得知识”,格致好像还真是跟科学的本意很接近,用这个古词翻译西方的科学真是妙语天成,恰如其分。
但我认为古人在实践“格致”时其实与西方科学差得很远,只要举出古代一个“格致”的例子就明白了。
我们知道所谓“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二十岁的时候,和一个同学商量要去格竹子。什么是格竹子?当时以朱熹思想为代表的儒学教育认为,人世间的真理是存在于各种事物当中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所以王阳明和同学认为,要领悟世界的真理,就要去研究某一件事物,他们就挑选了竹子。
他们的方法是在竹林前铺了席子,天天看,然后思索。三天过去,同学顶不住了,病了。王阳明又继续了一星期,也顶不住了,思索过度,伤神伤身,修养了半年多。
从此他得出一个结论,格身外物,徒劳无功,真正的道理,应该是存在于人的内心。舍内而求外,等于南辕北辙。所谓“心学”就这意思。
也就是说,王阳明认为直接研究物质世界是研究不出来什么道理的,而这些道理其实早已存在于人的内心了,只要心对心思索,就能明白世间所有道理,这不是典型的唯心先验论吗?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完全是两码事。
由“王阳明格竹子”失败可知,中国人所谓的格致是格不出什么物质原理的。因为它缺少了科学研究最基本的两个方法,一是科学实验,这是英国人培根于十三世纪提出的,二是逻辑推理,这是古希腊人的一套独特的思维方法。这两个东西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中没有产生科学的基因。
说实话,王阳明这套东西还不如毛老人家的一句俗语:“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只要亲口尝一尝就知道了。”尝一尝就是最简单的实验,而王阳明只靠静观冥想,手都不动一下,他能格出什么道理来?
而我们现代就不一样,面对竹子,只要做一点小实验,就能获得很多知识,比如竹子虽然中空,承重抗弯能力却极强,甚至比有些实心木头还强,为什么?这里面就有许多力学知识可讲,甚至我们可以通过力学算出来中空材料外径与中空内径之比为多少时,它的抗弯能力最强。我们发现,自然天成的竹子与我们力学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我们注意观察中空的水泥电线杆,还有我们的中空骨骼,这个比例基本都一样,证明大自然在进化中最终以最省的材料获得最大的强度。
此外,竹子里面的科学还有很多,比如古人为什么用竹简刻字?为什么能保存那么久?竹扁担为什么能挑那么多东西而且又很省力?用竹篾制作工艺品为什么那么轻柔?竹篾的编织技巧有什么讲究?另外还有竹子的生长、繁殖、进化、遗传、DNA,还有竹笋的分裂生长,甚至爱迪生在全球几千种竹子中寻找最合适的灯丝材料,为什么竹丝能做灯丝?等等等等。说实话,有关竹子的科学完全可以写出一本厚厚的大书。

爱迪生的竹丝灯泡
而这一切知识只用王阳明“格竹子”的办法——瞪着眼看竹子——一条也格不出来。自然科学为什么不可能产生在中国,而只能产生于西方?我们中国压根就没有能产生科学的文化基因。如果世界上没有西方国家,或者东西方永远不交流,再过一万年也不可能由中国自发地产生出科学来。
别说中国,包括印度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玛雅文明……没有哪一种文明能产生出科学来,只有欧洲文明,不知因了什么得天独厚的机缘,汇聚了多种文明智慧,才孕育出科学,也许其中有偶然因素?
所以说,用“格致”这词来翻译“科学”并不准确。而我们现在所用的“科学”这个词是不是好一些呢?也不,它是从日本借来的,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本是“科举之学”,到日本起了变化,含有“分科”的意思,但实际上也不准确,甚至还不如“格致”,西方原词中并没有分科的含义。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
总之,无论译成“格致”或者“科学”都不是很贴切,因为在中国词汇中的确没有一条能准确翻译“科学”。好在我们在长期的使用中已经赋予了科学这个词新的含义,使我们能够逐渐理解什么叫科学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