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方的四种分法

我们中国从大范围说,可以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部分,也因此有了“南方人”“北方人”的有趣争论。但实际上南方和北方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分法,大致有“自然地理”“语言”“文化”“人种”等四种分法,有意思的是,这四种方法分出来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分法完全出乎大家意料之外,比如张口闭口“我们南方人”的上海人,在某一种划分法中,被划入北方人中。
一、按自然地理划分
这是最基本最自然的分法,我们在中学地理中都学过:“中国以秦岭和淮河为南北分界线”,大致为北纬35度左右。

这条线是800毫米等降水线的界限。以北雨量小,雨季短;以南雨量大,雨季长。
这条线是一月份0度等温线的界限。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冬季一般结冰;以南一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冬季一般不结冰。
这条线是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总之,这条线是中国南北方不同气候带的分界线,因气候的不同而导致了动植物许多不同。
所以《晏子春秋·杂下之十》中这样说:“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水土异也。”
中国现行的南北供暖线基本就按照这条线划的,北方有集中供暖,冬天很好过,而南方则没有集中供暖,虽然冬天气温并不像北方那么寒冷,但实际上屋里比外面还要阴冷潮湿,非常难受。

在这种分法中,陕西省南部属于南方,之所以把“陕南”划归陕西省,是古代中央政府出于政治统治的考虑而硬划的,地处北方的中央政府要在秦岭以南打进去一个“楔子”,以防南方割据。
安徽省也被一分为二,分为皖北、皖南两部分,而蚌埠市恰好跨在淮河上,所以网上产生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蚌埠市到底属于南方还是北方”,但说了半天,也还是没说清。
江苏省也被分为苏北和苏南两块,苏北人在苏南人,包括上海人眼中,因地处北方而矮了一大截。
其它三种分法实际上都是建立在这种分法的基础之上的。
二、按语言划分
中国的汉语一般分为七大方言——北方话(官话方言)、湘语、赣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语等。其中北方话所占区域和使用人数最多,约占汉族总人口75%以上。
在这种分法中,北方所占面积最大。南方虽然拥有其余六种方言,其实被挤在东南一隅。

大家一般认为属于南方的安徽、苏北、湖北一带的方言——江淮方言,以及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部分地区等地的方言——西南方言,都属于北方话。
苏南人为什么瞧不起苏北人?就因为苏北人说的是与吴侬软语完全不同的北方话江淮方言,当然,实际原因还是苏北在经济上比苏南要穷些,自然条件差一些。
中国为什么会形成互相之间基本能听懂,且占地广阔的北方话,和互相之间完全听不懂,且占地狭小的好多种南方话?这要归结于汉语方言的起源和演变历史,关于这一点我在《也谈北京话的来源,及南方话的起源》和《“古汉语在南方”已被新观点取代》两篇博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里只简要提几句:
汉语发源于地处黄河流域的华夏部落,因北方地势平坦,利于征战、交流和统一,所以汉语通行于广大的北方地区。后来北方游牧民族数度统治北中国,使得北方汉语受到胡语的严重影响,语音变得更加简单易学,最终形成了现在比较一致且占地广阔的北方话。
根据著名语言学家潘悟云先生的考证,南方在上古以百越、苗蛮等众多少数民族为主,语言各不相同。后来他们在北方华夏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学会了汉语,抛弃了母语,加入了汉族,这就是最初的南方话的来源。因为各种不同的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所以学得的汉语也是五花八门,差异很大,互相之间听不懂。后来因北方贵族和士人数度南下,南方话中也遗存了不少古汉语词汇。
语言的南北不同实际上源于南北气候带的不同。北方黄河流域在上古时代温和湿润,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特别适合农耕,所以造就了文明比较发达的华夏部落。而当时的长江流域过于潮湿炎热,中原人视南方为“瘴疬之地”,所以上古时代中原与南方基本隔绝。即使后来中原王朝统一了南方,但岭南一带,仍长期被视为流放地。南方在上古时只生活着一些文明程度比较低的少数民族——百越、苗蛮等,当时他们并不属于华夏文明区。正因为南北方人种、文化类型等等的不同,最终发育为不同的汉语方言体系。
三、按文化划分
这种分法是最模糊,最主观的一种,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比其它划分法更为人们认可。在这种划分法下,“南方”所占区域是四种分法中最大的(当然,从总面积上还是小于北方)。这是因为近现代以来,南方在经济和文化上均超过了古时发达的北方,所以现代的人们多以当南方人为荣,只要有一点理由就把自己划入南方。

在这种分法下,整个江苏,无论苏南苏北,整个安徽,无论皖南皖北,都宣称自己是南方人,还有方言属于北方话的湖北及西南数省居民,也都认为自己是南方人。
甚至明显属于鲁豫方言区的江苏徐州人,也因划归江苏省而宣称自己是南方人,他们说,虽然我们说的是北方话,但爱吃大米,生活精细,而且雨量较多,所以仍然算南方人。
而陕南人则恰恰相反,并不因划归陕西省而认为自己属于北方人,因其生活习俗更接近四川和湖北,认为自己也是南方人,起码他们生活在秦岭以南,按地理分界线把自己划为南方人也说得过去。
总之,这种文化划分法心理成份较多,只要认为自己粘点“南方风格”,那就算南方人。结果使南北分界线向北越过淮河,沿伸到了河南、山东的边界。
四、按人种划分
这种划分是一种纯自然科学的方法,是生物学遗传学的方法,它是专家们通过检测DNA和血液等划分出来的,与文化、语言,及自我感觉均无关系,是纯客观的方法。
近年来中国遗传学界对中国各省汉族及各地主要少数民族进行了DNA分析,发现中华民族整体可分为南北两大人种。比如中山大学洪卫国2005年的博士论文的结论为:“藏、蒙、回、北方汉族聚在一起,都归蒙古人群东北亚人群小组,而南方汉族与台湾闽南人、客家人、泰国人聚在一起,归东南亚人群。”

在曾祥委的论文《岭南的人种与族群》中,认为中国人的“南方种群,包括南方汉族,土家族、白族、彝族、苗族、布依族、水族、畲族、仫佬族、壮族、侗族和京族等等。除了中国南方人,还包括泰国人,印度尼西亚人和菲律宾人。这一区域,正是蒙古利亚种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化区”。”而“南方汉族”则以岭南人为代表。
比较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吴语区(上海及江浙),这一带的人虽然语言是南方话中的吴语,但从人种学考察,却基本属于北方人,或者说,上海及江浙人是说着南方话的北方人。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这跟历史上频繁发生的北方汉族南下移民,即“衣冠南渡”有关。
自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士族有三次大规模南渡——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唐
“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北宋末,宋高宗渡江。而小规模北人南迁则数不胜数。
而士族南迁的重点在江浙两省,因为南京和杭州曾分别为东晋和南宋的都城。这一带在古代称为吴越,其居民属于少数民族百越中的一支,从人种上并不属于北方人。但千百年来不断的北方移民,最终移民总量超过了土著,通过通婚联姻使这一带的人种发生了变化,到现代已基本成为北方人种,从相貌、身高等生物学属性上看,与北方人很相象,而与标准的南方人——两广、福建居民差别比较大。而近代出现的大城市上海,其居民也主要由江浙两省构成。
正如现代语言学家潘悟云先生在论文中说到:“移民运动确实会改变江南一些地区的居民构成,如上海居民的基因类型已经属于北方而不属于南方了。”
也许有人很奇怪,既然这一带的移民总量超过土著,为什么没能把南方话的吴语改造成北方话?潘悟云先生解释得很合理:“实际上的情况是土著居民在数量上超过移民。即使在移民总数超过土著的情况下,只要每次的移民数量不大,也不太可能发生语言的替换。”
另外,说北方话江淮方言的安徽人、湖北人,在人种上也同样属于北方人,因为他们比江浙更靠北,受北方人种的影响也更大。
这条人种分界线比地理分界线更偏南一些,在这种分法下,典型的南方人以两广、福建、台湾土著等人群为代表,我们可以看出,以岭南人为代表的南方汉族,在相貌、身高等生物属性与中国北方人明显不同,而与东南亚人比较相象。

人种跟气候带有直接关系,比如动物,一般是寒冷的北方种群比炎热的南方种群要高大一些,比如东北虎比华南虎更高大。人类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北方人比南方人(以岭南人为代表)个头要高一些。
这是因为比较高大的个体,体积相对于表面积的比例更大一些,利于产热保温,个头小的个体,表面积相对于体积的比例较大,利于散热。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欧洲、东亚、非洲的不同气候,详见我的另一篇博文《洋人为何碧眼金发?
而我们却…… 》。
相貌也是这样,蒙古人种长期生活在寒冷多风沙的北方,所以面部比较平,利于保温,眼裂比较小,利于防风沙。而东南亚人种(包括岭南人)则皮肤更黑,眼窝更深,可防止被强烈的阳光灼伤,嘴唇较厚,外翻,鼻梁较短,鼻翼宽,鼻孔大,利于散热。
总结上面四种分法,南北方的分界线都不大相同,其中按文化划分时南方面积最大,按语言划分时,南方面积最小,按人种划分比按地理划分略小。总之,南方面积按大小排序结果是:文化、地理、人种、语言。
其中有几块南北之间的过渡地带,在不同的分法中分属也不同,大致可列表如下:
地区
地理划分 语言划分
文化划分
人种划分
---------------------------------------------------------
陕南
南方
北方
南方
不详
西南数省
南方
北方
南方
南方
江淮
跨界
北方
南方
北方
江浙沪
南方
南方
南方
北方
---------------------------------------------------------
2017年6月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