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闲云若海
闲云若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828
  • 关注人气:9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合院与石库门的不同文化

(2016-05-04 19:39:10)
标签:

建筑

四合院

石库门

租界

亭子间

分类: 文史钩沉

          四合院与石库门的不同文化

 

    北京四合院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而上海石库门则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变种。
    北京四合院相信每个中国人都极熟悉,我父辈在北京的牛街老家就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现在已被拆除。


四合院与石库门的不同文化

四合院与石库门的不同文化

我在北京牛街老家门口与亲人留影
 

四合院与石库门的不同文化
我在老家院中与大伯二伯合影

  
    而我母辈在上海的老家又是一座典型的石库门,北京上海两座房屋我都住过多次。这几年那座上海石库门被我表弟开辟成了上海首家“石库门博物馆”,有年我还帮着姨夫油漆过那里的墙面呢,想想倍感亲切。这里曾经是上世纪40年代影星王丹凤步入影坛前的旧居。因此,除了摆放有体现“72家房客”一间一户生活情景的八仙桌、长条凳、马桶、木盆、煤球炉、笼屉、水缸等物品,厢房里还挂了王丹凤早年的剧照。现已很有些名气,每周参观者络绎不绝。

 

四合院与石库门的不同文化
我在上海石库门老家接受画家舅舅的指导


四合院与石库门的不同文化
我和表妹表弟在石库门老家合奏
 

四合院与石库门的不同文化
这个地址已经刻进我脑海中


四合院与石库门的不同文化
墙上挂着王丹凤照片,以及我舅舅、舅妈的字画


四合院与石库门的不同文化
我曾住过的石库门老家已成博物馆
 


    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中国人不可能再想象出别样的建筑,即使雄伟的故宫,也不过是一座大四合院,里面套了无数个小四合院,仅此而已。
    北京四合院来自何方?很显然来自古代。在中国古代北方,无论城市农村,其实建筑上没多大差别,都是四合院,不过聚集的规模大小不同而已。

    为什么中国人只能想象出四合院呢?就在于文化的封闭性和等级性。封闭自不必说,等级就体现在四合院中四面房屋日照的“好坏”不一样。很显然,北房最好,冬暖夏凉,所以长辈,房主住在北房,东西厢房到夏天都会晒到,比北房热,只好晚辈去住。在厢房中东房更差,因为下午“西晒”比西房的上午“东晒”更热,所谓“有钱不住东厢房”。因此,即使在平辈中,住东房还是西房,也能分出地位高下。至于南房,一年到头都不见阳光,对健康最不利,所以只好给下人去住。小小四合院,起码能把人分成四个等级。

 

四合院与石库门的不同文化


    既然这样,四合院的门当然只能开在南边,首先是符合风水,使四合院避开北边的冷风,接纳南边的暖风。同时也使得主人、长辈离门最远,最安全,最尊贵,而且客人从南边进门,正对着的是北边的主人、长辈,也符合主客相对的的礼节。
    即使皇帝宫殿也是这样,皇帝自然要住在北房,比如金銮殿,而文华殿和武英殿,就有点儿相当于四合院中的东西厢房,等级就要低一层。
    皇帝宝座的方向也跟四合院北房的太师椅一样,是坐北向南,所以古代登基称帝叫做“面南之时”或“南面称王”,即面向南。大臣上朝见皇帝时则方向相反。所以脸朝北还是朝南,就意味着是君还是臣,是主子还是奴才,差别大了去了。
    如果站在等级制度的立场上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四合院实在再合适不过了。但从现代实用角度看,四合院一共四面,舒服宜居的只有一面,其它三面都各有缺点,既不合理也不合算。
    而造成这不合理的,正是封闭性,因为每家都要营造一个私密空间,既有屋又有院,无论吃喝拉撒,透风歇凉,搓麻喝茶,外人一概看不到。这就必须有个四方院墙围起来。但如果院内只修一排北屋,住房显然太少,不敷使用,必须四面都有屋围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利用这个空间。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照顾了四合院的封闭性,就不得不牺牲宜居,出现东西南三面不宜居的缺点。而这缺点恰好又有了体现等级差别的妙用。否则四面都宜居,大家全都平等,长辈和主人的尊贵如何能体现出来?
    所以向往封闭和等级的中国人,除了四合院,不可能再想象出更理想的格局。
    中国传统喜欢大家庭,忌讳分家,祖孙几代,兄弟几家,全要住在一起。这样一个四合院就不够了,那就一个个四合院纵向串起来,套起来,一进、二进、三进……但仍然走一个门,决不允许哪个兄弟另外开门。不管几进,妇女们一般都躲在后面(北面)的院中,称为“内宅”,不能到前院(外宅)去招摇。
    如果家庭再大,只靠纵向无限地套下去也不是个办法,那就横向把几个纵向四合套院并起来,形成几路几进的四合院组合。比如扬州的“个园”就是这类大四合院。东、中、西三路之间还有狭长的甬道。

 

四合院与石库门的不同文化
扬州个园平面图

 

    而西方住宅,最典型的就是别墅,没有四合院,只一栋独楼,所有房间一律南北向,通透敞亮,没有什么“东晒”“西晒”的不合理房间,即使有院,也没有中国式的封闭围墙,最多不过一圈低矮的篱笆。院内不管干啥,外人都看得清清楚楚,一点儿私密性也没有。
    主人的住房固然宜居,晚辈、下人的住房也同样宜居,谁也不比谁差多少。西方文化中的平等便清楚地体现在住宅设计中了。
    我第一次被这种建筑风格所震憾,是在旅游欧洲时,那天去参观巴黎郊区枫丹白露的凡尔赛王宫。没去时,在我的想象中,如此金碧辉煌的法国王宫,一定不是平头老百姓随便能看得到的,不料到了院外,并无想象中的宫墙,一圈通透的铁栅栏里面,清清楚楚看到一座王宫三层楼,国王、王子、公主从楼里出来进去,老百姓在墙外全能看得到。

 

四合院与石库门的不同文化
经典的欧洲别墅

四合院与石库门的不同文化
凡尔塞宫围墙
 
    看起来,西方的王宫,和中国皇宫一样,也是老百姓住宅的放大版,不过是个大号的别墅罢了。
    在西方的城镇里,是一排排楼房,但同一排楼房的每家朝向全都一样,体现不出谁更尊贵谁更低贱。
    同样,在西方人头脑中,也决想象不出一种四合院式的建筑。如果我们把图纸放在他面前,他们首先就得想,四面中起码有三面不是太晒就是没阳光,居住生活不合适呀。

    而上海石库门则是西方住宅在中国的变种。它也是一栋栋二层小楼,全都南北朝向,各家挨在一起,成为一排排楼房。有点像现在的连体别墅。
    每家楼下是客厅、厨房,楼上是卧室,在楼梯拐弯处,有一间极窄小的“亭子间”,供孩子居住。鲁迅当年刚到上海时,就租住在亭子间里,写成的文集便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二字各取“租界”的一半,总起来意思就是“租界中的亭子间”。

 

四合院与石库门的不同文化

四合院与石库门的不同文化
 

四合院与石库门的不同文化
鲁迅当年就住在这样的亭子间写成《且介亭杂文》

 

    上海是由各国租界地的组合而成的城市,是中国政府管不着的一块“化外之地”,这里的建筑以西式花园洋房为主,最著名的当属南京西路的“哈同花园”。租界地中,除了洋人也有中国居民,他们也是中国政府管不着的人。他们建房,当然不再受中国四合院的约束,而是尽量跟洋建筑相适应。

    这种建筑起源于太平天国时代,江浙富豪为躲避战乱,纷纷搬进上海租界建房。因这种建筑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大概像库房似的,因此得名“石库门”。
    上海地价贵,买一块地皮,面积很小,首先考虑提高利用率,所以二层小楼是最合适的,楼上楼下的面积只够各容纳一间大屋。
    如果你钱多,是不是就能修建一座大号的石库门呢?似乎也不行,你只可购买或修建连着的两套、三套、四套。比如中共开一大,就在李汉俊家的石库门屋里,他家便拥有两套挨着的石库门,从外面看还是分开的两家。这比较适合于兄弟二人住在一起,既能相互照顾,又各走各的门,有充分的个人自由。少了中国大家庭中姑嫂斗法的许多烦心事。李汉俊家的房大概是哥哥李书城买的,兄弟二人同住。

 

四合院与石库门的不同文化
我的速写——中共一大会址


    石库门虽然比较接近西洋建筑模式,但仍保留一点儿中国元素,这便是“天井”。中国人住房,哪怕再小,院子总还是要有的,而且一定要封闭起来,不能像洋人似的“通透”篱笆墙。所以石库门的一楼南边也有一个极小的小院,也有高大厚实的院墙,也有结实的大门。门一关,院里干点啥,外人也看不见。
    不过小院实在太小,还没有客厅的一半,只好叫做“天井”,家人想纳凉喝茶,只好于此处“坐井观天”。我大姨家的天井,居然还种一株树,我去时,树已长得把天井几乎全部遮住,连“观天”也困难。
    总之,上海人住在石库门里,既有点外国人小二楼“洋房”的感觉,还能享受一点中国式小院的私密,可谓以洋为主,中西合璧。而这正是典型的“海派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