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和“七贤”原来都有出处
我们都知道“竹林七贤”是魏晋时代的七位大名士——嵇康与其好友山涛、阮籍,以及向秀、阮咸、王戎、刘伶,这七位均文采斐然,风度翩翩,为时人所仰慕。

但“竹林七贤”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以前想当然以为,那肯定是这七人经常在竹林中饮酒作诗呗,现在才知道,原来“竹林”和“七贤”分别都有出处,不是随便一说的。
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竹林七贤”的活动地方实际上并没有产“竹林”,竹林七贤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出自《论语》中“作者七人”的事数,有标榜之义。
《论语》中“作者七人”怎么回事?《论语》中有这样一段: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意思是:孔子说:“贤德的人遇到乱世会避开,那差一点的人遇到是非之地会避开,再差一点的人看到别人的脸色不好会避开,更差一点的人听到不好的言辞会避开。”孔子说:“我所知道的能够做到见机而作的有七个人了!”
七人:指《论语》中出现的长沮(chang2 ju1)、桀溺(jie2 ni4)等七位隐士。
从这儿才引出“贤者七人”的说法。其实山涛那一伙儿经常聚会的并没有个定数,起码吕安也应该算一个,那就八贤了,另外还有阮浑、袁准、郭遐周、郭遐叔兄弟、阮侃等人。但为了契合孔子的“贤者七人”,就约定俗成为文章开头说的那七位幸运儿了,吕安几个倒霉鬼只好靠边儿站。
陈寅恪认为:“竹林”之辞,源于西晋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乃托天竺“竹林精舍”(梵文
Kalandaka
Vlenuvena)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竹林七贤”。
那么“竹林精舍”怎么回事儿呢?这是指古印度佛教著名寺院,汉语音译“迦兰陀竹园”。据说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四处奔波宣扬教理,跟随弘法的弟子常有数百人。他们没有固定休息的地方,白天在山边、树下学道,晚上在颓垣、破屋住宿。而竹林精舍是佛教史上第一座供佛教徒专用的建筑物,它也是后来佛教寺院的前身,计分十六大院,每院六十房,更有五百楼阁,七十二讲堂,是佛祖宣扬佛法的重要场所之一。另外,我国的道教也有同名建筑。

而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载,有一大长者迦兰陀,时称豪贵,以大竹园布诸外道。见到释迦牟尼佛后,深起信心,乃将外道逐出,在竹园中建立精舍,请佛居住。附近还有迦兰陀池塘。至今,竹林仍然生长茂密。看来印度的那个“精舍”,起码当时是有竹林的。
西晋末年人们爱引用佛教经典来比附,那“七贤”喜欢在一块儿论道,就跟印度“竹林精舍”那伙佛僧喜欢在一块儿讲经一样。有了从孔子这儿引出来的“七贤”之后,再加上佛教那儿的“竹林”,这就成了所谓“竹林七贤”。实际上并无竹林,也不止七贤。
中国古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任何一个名称都不是随便起的,认真查下去,字字都有出处。知道了这两个出处之后,再想想这七位名士,果然既是“辟世贤者”,又像佛徒那般在竹园里执着求索,真是名至实归,妙不可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