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旅游纪念品——地图

我的旅游地图已达上百种,分华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分类保存
旅游纪念品无非几类:
一是当地特色饮食,比如吃了北京烤鸭,觉得不错,带回去两袋真空包装的烤鸭。不料等回家再吃时已全然不是当时那个味,既没有烤炉的果木香,质地也不再外焦里嫩,而且没有了热腾腾的面饼、京葱、甜酱,美好回忆全被破坏。
更有甚者,比如去桂林玩,看到所谓“桂林三宝”——用漓江水酿的桂林三花酒、五香腐乳、桂林辣椒酱,回家打开一吃,呸!什么玩艺儿!

二是当地特色工艺品,比如在海南沙滩,看着什么都新鲜有趣,用椰壳、贝壳制作的小玩艺儿是那么可爱,买几个。等回家后才发现什么用都没有,摆在桌案上,越来越多,成了累赘,早晚还得扔掉。
再比如去三峡,激动之余,买了好几块三峡鱼化石,三峡菊花石,甭管多沉,想想多珍贵呀。回家仔细一辨认,才发现全是假的,人工刻的。
三是当地特色服饰,比如来新疆旅游,发现民族花帽真漂亮,到了云南,又看到民族服装漂亮,
东买西买,回家根本没法穿戴,出不了门,白花钱,扔了可惜,不扔占地儿。
当然,像还是要照的,影还是要“捏”的,夹在相册里,有空儿翻翻,回忆一下当时的快乐,挺幸福。不过照多了也就那么回事儿,无非“XXX到此一游”。挺难看一老头儿老太太,往美景那儿一站,把美景都给破坏了。

七十年代北京旅游图,基本保持文革前状态,比现在小得太多了。
我个人的爱好是地图,当然,也有人不喜欢地图,就喜欢跟着导游和大队人马,稀里糊涂,走哪儿跟哪儿。
我不喜欢被人牵着鼻子走,不喜欢参加旅游团。一到新的旅游点,第一件事:先买地图,不管周围贴着多少热羊皮:“我给你带路,要不你准迷路”“住我那儿,条件好”,理都不理,仔细研究地图,就跟军事统帅似的,这座城市哪儿山哪儿水,哪儿热闹哪儿方便,哪条路线最合算,然后根据研究结果,先决定住在哪儿。
然后继续夜观地图,研究明天怎么行动,先去哪个景点,再去哪个景点,哪趟车倒哪趟,怎么走又快又舒服。
进入景点也一样,如果景点自己还有图,那就买一张,还是先研究,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先爬山还是先下河。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去景阳岗玩,没有景区地图,幸好门票上有个简图。
最有趣是有年逛北京,该去的景点差不多都去过了,还去哪儿呢?然后翻开地图,找绿色,找红点,凡是绿色差不多就是公园,凡是红点差不多就是文化景点,比如名人故居、古典建筑什么的,然后一通转。
多少年下来,地图攒了一大堆,光北京地图就十好几张。甚至那些一站一立,只下车溜个弯儿的地方也来张图,比如在郑州倒火车,一共就待俩小时,只把二七纪念塔绕了一圈,也买图,起码我看看城市布局,古城遗迹还有没有,新城是怎样设计的,看看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这里面全是智慧,好玩极了。

这种图你到别的城市根本买不着。就算没在那儿玩,也大致了解一二。
闲来没事,翻翻地图,立刻,当年的一切全都历历在目,都去过哪儿,吃过啥,玩过啥,哪儿发生了什么新鲜事。
地图这东西好,既便宜,又不占地儿,而且百玩不厌,每看一次都有新发现,就像又去玩了一次似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