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还是比不上画家的眼睛
最近把婺源写生画作与同一点拍照的摄影一起放在博客上对比,分析,发现照片比画儿差得太多了,同一个地点,同一个光线,却显得灰暗,平淡,毫无美感,连不搞美术的网友们都看出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尤其照片中的暗部,只是一片黑暗,而画作中的暗部却丰富得很,反光色、环境色,五颜六色,明显比照片漂亮得多。即使我在后期用PS专门对照片的暗部调整,也整不出多少颜色,与画作完全无法相比。
当然,南方多是阴天,总是灰蒙蒙的,相机拍摄很困难,另外,我的相机档次也不高,技术也业余,但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相机拍摄与画家作画,有理论上的本质差别。我在大学的光学实验课学过摄影原理,后来又办了多期摄影培训班,对这一点多少有些了解。
一、画家的眼睛比照相机和摄像机的综合还要高妙
从结构上说,相机与眼睛非常相似,视网膜等于底片,都是可以更换感光度的(视网膜中心的视锥细胞与周围的视杆细胞感光度就不同),晶状体等于镜头、都是可调焦距的,虹膜与其中心的瞳孔相当于光圈,都是可调进光量的。有人说,连上帝都无法解释眼睛怎么进化得那么精巧?

但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快门,相机只在快门开启的一刹那才曝光,而眼睛却一直睁着,永远在曝光。也就是说,眼睛并不完全等同于相机,倒是摄像机才更像眼睛,它拍出的不是一幅画面,而是多幅无限连续的流动画面。
而画家的眼睛却能把这无限多画面综合在一幅画中,这一点摄像机就无能为力了。因为画家不但有一双类似相机和摄像机的眼睛,更有一颗能直接感受美分析美表现美的大脑,这一点是机械加电脑无论如何无法与之相比的。
我们还是拿刚才说的暗部为例。我们知道,景物的亮部与暗部,其亮度往往差百万倍,再好的相机,也不可能对两者同时充分感光而不破坏平衡,如果我们以亮部为准曝光,亮部当然所有细节都充分显示出来了,但暗部肯定是一片漆黑。如果我们以暗部为准曝光,暗部也许好看了,但亮部却成了一片花白,什么都没了。无法兼顾。
在实际拍摄时,说是综合测光,实际上还是基本以亮部为参考,照顾一些暗部,最后出来的效果只能是亮部稍过一点,而暗部仍然一片灰暗,没多少东西可挖掘。
实际上人的眼睛也是一样,当我们注视亮部时,暗部肯定一片黑。当转过来注视暗部时,亮部同样一片花白。不管生物还是机械,在光学原理上都是一样的,不可能同时兼顾。
但画家的眼睛却是活的,他画亮部时,只看亮部,用画笔充分表现出亮部的所有细节和色彩。当他画暗部时,又只看暗部,这时他眼睛的“光圈”便自动扩大,能看到暗部所有的环境色反光,把暗部也画得同样生动。把本来无法兼顾的景色自动兼顾了。


当然,这必须是画家经过训练的眼睛,还要加上美术的光色理论分析,才能看出各种环境反光,一般人没经训练是看不出来的。
另外,他的大脑也会综合平衡,照顾亮暗双方的差别,不要让暗部过于鲜艳突出,抢了亮部的风头。结果我们看起来,就是一幅明暗对比适中,色彩丰富的画作。看亮部,足够艳丽光鲜,看暗部,阴影中又有无限丰富的变化。
这只是说暗部色彩的问题,相机就无法与画家眼睛相比。其它还有诸多不同。
二、画家画人像是四维的,比相机还多一个时间维
比如人物表情。相机再好,摄影家技巧再高,也只能捕捉到人物一瞬间的表情,而伟大画家却能全面表现出一个人的多种微妙表情的综合效果。比如著名的《蒙娜丽莎》,达芬奇画了四年,起码面对模特也得有几个月时间,为了捕捉模特的种种最好表情,达芬奇给她讲笑话、听音乐,使尽浑身解数。蒙娜丽莎为什么呈现出那么难以捉摸的“神秘微笑”?就因为包含了许多复杂表情,从中甚至能透出她做为一位初孕少妇的幸福和衿持。试想这一切用相机能做到吗?
当然,能画出这样名画的画家屈指可数,我肯定没那本事,但起码说明了画家的眼睛比相机高超。相机只能把三维景像放在二维平面照片中,而画家的眼睛则是四维的,还多了一个时间维,他画的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个过程,是无数个瞬间的动态综合。
画家很少照着摄影人像名作去画,如果那样画,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是一瞬间抓拍的表情,一看就是照片而不是画,是临摹而不是写生,那不是画家的创作,而是摄影家的创作。

最近有一组明星铅笔画,看起来很生动,但那只是一瞬间的表情,一看便知是照片临摹,而非创作,在艺术上没什么价值,任何一位会素描的画家都能完成。
三、画家能创造性的随意移除或增添景物。
比如,一幅好景,偏有一个电线杆子,一堆电线挡在那里,画家完全可以视而不见。
再比如,景中有一头牛很好看,但位置不理想,画家完全可以把牛搬到它该卧的地方。
还有,我在乌镇画画那天,恰好赶上五一小长假,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我坐在小桥上画画,桥上川流不息的游客,把视线挡了个严严实实,我只能从人缝中瞄一两眼,桥下也是游船拥挤,满满当当。但我最后画出来,完全成了一幅幽静闲适的江南水乡画卷,一看就想来这儿渡假!这就是画家的创造。

照片中看起来很一般的水景,画出来便青幽宁静,令人神往。

四、画家和摄影家各有不同的风景取舍
也许有人觉得,摄影也没那么不堪吧?我们不是经常能看到许多美到极致的摄影名作吗?简直是天上人间,仙山神水,甚至觉得比所有油画都漂亮,那怎么来的?
这就是摄影家的功劳了,他们决不会在我们画家写生的破草屋,烂水沟前摄影,他们多半要开着越野,去人迹罕至的山水,甚至爬在草窝里,沙漠中,有时一爬半个月,专门等最佳的天气,最佳的霞光,最佳的日出,甚至最难捕捉的闪电。
有时还得去最险的山颠,海岛,甚至坐飞机航拍,以各种意想不到的角度俯瞰天海大地。



然后拿回来再继续加工,把色调,反差调到最理想,最艳丽。看了他们拍的摄影作品,谁都想去哪儿旅游。实际上你真到那儿,哪能找到那么美的景致呢?
而画家决不会去等着画闪电,画最美的日出,最美的云海,摄影与美术,完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
画家能在最普通不过的场景前,画出最出色的画作。如果摄影家也跟画家一起坐在破屋前,同一个角度,而且就那个最平常的光线和时间段,摄影家就没咒念了。他必须另寻出路。
当然,也有的摄影家专门拍一堵烂墙,一张破席子,他要的只是那个肌理效果,实际上还是受了画家的影响。

我侄子漫画家王昕的摄影作品

有些景只有摄影家去拍,比如九寨沟,油画家基本不去那儿。那儿太漂亮了,画出来反而觉得假,过于鲜艳。
总之,摄影和油画各有各的路子。
五、画家展示的是笔下的功力
为什么画家多画平常的,甚至不起眼的景致?而不画那些极美的景?因为画家跟摄影家不同,他不靠景色本身,而是靠自己的技巧和风格来显示功力。同一个景,一百位画家画出来一百种风格。这里面有不同的取舍,不同的笔触,不同的色调。
我们看一幅油画或水彩画,主要不是看这里风景多么漂亮,而是看画家的技巧,手法,看他的笔触,或帅气,或轻灵,或厚重,或潇洒,或沉着,或强烈。比如水彩,我们最爱看他那水迹,如何晕染,如何渗发,如何相融,如何流淌,如何喷甩,非常美,妙笔天成,百看不厌。

中国水彩画大师古元的作品,水气淋漓,云雾缥渺。
当然,摄影大师也拍很平常的小景,市场、屋舍,不起眼的身边琐事凡人,但他一定有非凡的角度,新颖的光线,细腻的质感,他的表现手法与画家还是不一样。
六、画家不以像不像为最高目标
以前有人说,摄影术出来之后,画家就没饭吃了,这话不完全正确。十九世纪之前西方画家往往靠给客户画肖像为生,摄影术一出来,这一行明显萧条了。但画家完全可以另辟蹊径,不在是否逼真上跟摄影争高下,而是发挥美术的长处,在艺术感觉,在技法,在布局上创造出美来。
一般老百姓看画,主要看画得像不像,越像就越好,如果完全跟照片一样,那就是好到了极致。如果画家就这点本事,那我们何必买画呢?买一幅照片好了。
比如中国画与照片的不同就很明显,讲究的就是要在似与不似之间,完全似就死了。所以基本跟实景不一样,但我们都可以接受,我们欣赏的就是他的笔墨韵味,那几笔帅不帅?有没有力度?有没有功夫?跟看书法一个道理。

白石老人的画正在似与不似之间

我的表弟,旅澳画家达世奇的“行为反式主义”作品《野山激流》

我的表弟,旅澳画家达世奇的“行为反式主义”作品《生死无意》
其实油画(水彩、水粉、素描)也是一样的道理,主要不是看像不像,而看画家的功夫好不好,意境美不美。
当然,油画里也有一种跟照片非常像的流派,超级写实主义,美国人发明的。不但是像照片,而且比照片还厉害,还逼真。从艺术角度,它完全超过了照片。它是在照片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再创作。把照片上不尽人意的地方去掉,用画家的技巧创造出更极致的美。


中国超级写实主义第一人——冷军的作品,已达美的极致,但并非油画最高标准。
这个流派只是油画中一个支流,并非主流。只是一般不懂画的群众对不像实景的画不大欣赏,不知道它好在哪儿。
我见过一些其它流派的画家作画,面对模特,自己画自己的,跟那模特几乎没什么关系,只是个大概参考,甚至模特只是提供一个创作想象的依托和符号,只是要画他心中的那个人。但最后画出的画非常美,这就够了,这就是艺术。

画家只是借模特画他心中的那个人,这画的色调和人物动态就很美

模特有长这样的吗?但色彩的强烈对比正是野兽派的风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