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画壶——俗文化中的雅文化

1,雅俗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历来有雅文化与俗文化之分。粗略地说,民间工艺、农民文化大体属于“俗文化”,一般由工匠或民间艺人操作,典型的比如:剪纸窗花、风筝、年画、社火、戏法、杂技、曲艺、制陶烧瓷、玉雕、牙雕、根雕、刺绣、织毯、盆景、麦秸画、泥人、面人等,而文人文化大体属于“雅文化”,代表以士大夫为主体的统治阶级的趣味,,典型的比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金石篆刻等。

同样是画,“国画”专指中国的画家画和文人画,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而“年画”则专指民间艺人的画,如天津杨柳青年画、河北武强年画、山东滩坊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等,与文人画的风格迥然而异,而“农民画”更是俗文化的典型。
又比如拿典型的雅文化书法来说,文人写字除了实用之外,不外乎陶冶情操,直抒胸臆,以书达意,最多也不过是讲究流派、风格、气韵、意境。而民间却另有别样书法,比如拿大鼎式的倒立书法,以嘴代手的“口技”书法,左右开弓双管齐下却左右不同的双手书法,甚至街头地摊用木片书写的彩鸟书法。可以明显看出,雅文化着重意境、韵味、风格等思想内涵,而俗文化着重技巧、手艺、功夫等外在形式。
俗文化和雅文化的区分并不意味着艺术水平的高下之分,两者都有美仑美焕的传世之作,我们不能说唐宋书画精品就一定比唐宋陶瓷精品更高贵。只是由于出自不同群体的手,便自有不同的情调气质和表现方法。
虽然俗文化和雅文化在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但长期以来,封建士大夫以高雅自居,对民间工匠,对俗文化不屑一顾。比如,如果文人画的意境不够高雅,或显露出年画的因素,就称之为“匠气”,为文人所不齿。
其实就文化的发生看,俗文化是源头,是最本真的“文化之本”,是民族文化伟大的根源。雅文化来源于俗文化,俗文化由封建士大夫加以雅化,上升为雅文化,而且互相之间又有所渗透、影响。另一方面,就文化的发展看,雅文化带动整个文化前进的动力要超过俗文化。今日之雅文化几乎都是以前俗文化的提高与升华。
2,内画壶出现之前鼻烟壶基本属于俗文化范畴
鼻烟壶属于工匠的作品,自然也应属于俗文化范畴。但由于其服务对象多是皇亲国戚、王公贵族、名门高第,而且一开始便出自清朝内廷,所以起点比较高。
首先选料就比较贵重,多为玉石、瓷器、料器、玛瑙,而工艺则有漆器、珐琅等,再加上康、雍、乾数代工匠的精心创作,工艺水平已达极高程度。然而此阶段仍然属于典型的工匠艺术的俗文化领域,工夫主要下在器形、图案、纹饰、工艺等工匠艺术的范围内,多采用传统工艺,传统图案。
即便如此,鼻烟壶仍然有一个从俗向雅的发展历程。比如,从康熙时代发展到乾隆时代,乾隆皇帝博雅好古,极慕追崇古人风范,其鼻烟壶制作风格也多有仿古纹饰。装饰繁缛,精工细做,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点。彩绘装饰内容除传统花卉图案外,也有西洋风景人物图案。玉石质鼻烟壶制作更为精美。追崇古朴;因材施艺造型高妙。从而使鼻烟壶向高雅古朴的方向发展。

3,内画壶从俗到雅的发展
待出现内画壶后,整个情况便有了质的改变。这是因为内画壶的艺术重点已经从材质、器形、工艺等外在表现方面,转向绘画内容本身了,从而使得内画有了借鉴文人画的可能,使雅文化在鼻烟壶中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内画壶一开始画的仍然是工匠感兴趣的传统内容。下面的传说反映了这种倾向,光绪初年一李姓匠人制作了一个鼻烟壶坯,经玉匠磨涮加工后,由毕荣九作内画。毕看到壶中一个侧面有瑕疵(用行话讲叫做罐子底),便思考如何才能充分利用画图掩此瑕,于是在此壶内画了两条腾空的飞龙,有瑕处饰以祥云。壶内云龙画面生动、构思奇巧、耐人寻味,艺术家的高超技艺意反瑕为瑜,观后令人拍案称绝。这件作品由山东巡抚张曜得到,此人为讨好上司,进贡朝廷,传到慈禧太后手中。她见到毕荣九所创作的这件"云龙"内画鼻烟壶,十分高兴,对毕荣九大加赏识,从此毕荣九名重天下,开创了鲁派内画艺术。
显然,飞龙、祥云等吉祥图案均属于典型的俗文化绘画内容。
后来,内画描绘的内容便逐步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传统国画题材为主。接着,发展到模仿古代书画作品。但是,这时的内画鼻烟壶仍然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因为缺少古代书画作品必不可少的题词、落款和印章,显得匠味十足,难登大雅之堂。到清代光绪年间,这些缺陷完全得到了弥补,使内画鼻烟壶艺术日臻完美,成为高雅的艺术品。
内画鼻烟壶从造型上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之所以引人入胜,主要体现在内画的技艺和内容上。因此当人们品评一件内画鼻烟壶时,除了质地,便是要看它是由谁书画的,书画的内容是什么,采取的是什么手法,这种手法运用得是否得当,绘画内容有无意境,等等,就如同在品评一件书法或绘画作品一样。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俗文化发展到较高层次时,就会向雅文化靠拢。除了模仿文人书画外,某些文化素养较高的工匠还会创作出自己的书画作品。而且也会像文人书画一样,讲究意境,笔法,布局等等。
虽然从绘画内容看,内画壶已经提升到雅文化层次,但从作画的技巧看,仍然无法脱离俗文化范畴。文人作画,铺纸于案,用笔洒脱,讲究笔墨酣畅,水气淋漓,为的是抒发情感,或一吐胸中块磊,所以决不会在工具和技法上自我约束,以免影响发挥。而工匠在内画壶中作画,却是借文人画的内容,向世人展示自己超人的手工技能。内画壶难就难在将弯曲的变形细笔,伸进口小如豆的瓶内,反向作画。这种“自讨麻烦”的技艺,正是工匠艺术发挥到极致的特点。比如牙雕匠人能透过层层空隙,雕出二三十层转动自如的空心象牙球;比如微雕匠人,能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出一部长诗;再比如著名厨师,能把细嫩的内酯豆腐切成像丝线般的豆腐丝,而且根根不断。
这类令人叹为观止的高超技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却为传统文人所不屑。中国旧文化提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的最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治国平天下,几乎所有知识分子,包括李白这样的大诗人,都以从政为官,建功立业为已任,所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吟诗作画不过消遣而已,一般并不指望它养家糊口。而文人包括整个统治阶层,对于工匠的精巧技艺,甚至包括从西方传来的科学技术,一概斥之为“奇技淫巧”,这也是中国科技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分野之一。
而工匠则不同,技艺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即所谓“一招鲜,吃遍天”。要想在同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苦练出一手“绝活”,也就必须提高技艺的难度和门槛,千方百计创造出“自讨麻烦”式的高难工艺,令常人难以企及。“内画”就是典型的工匠技艺,虽然内画也讲究立意深远,气韵生动,布局巧妙,笔意潇洒,但本质上仍然是对文人画的模仿,是在特殊空间中,用特殊工具对文人正常作画过程的模仿。
尽管内画壶技艺极为高妙,内容至为高雅,但士大夫阶层只把它作为“玩物”去欣赏,决不肯亲自动手绘制。再加上内画壶以高难手工技巧为特征,这就决定了内画壶在封建时代始终是“俗文化中的雅文化”,而非完全的雅文化。
4,内画流派的雅俗分野
从历史发展阶段看,内画壶有其从俗到雅的演变过程。从地域流派看,内画壶也有雅俗不同的分野。
比如京派与鲁派就是雅俗分明的两大流派。
北京是中国明清以来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氛围,且购买赏玩者多为文化层次较高的名门贵人,所以京派画大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内画作品具有很强的“文人味“,内涵深远,意境无穷,笔力严谨,画风苍劲有力。
即使在京派之内,也存在着雅俗不同的风格。在业界流传着一句俗语:“登堂入室马少宣,雅俗共赏业仲三,阳春白雪周乐元,文武全才乌长安”。
马少宣的代表作为:大拇指大的壶内恭楷书写全篇《九成宫》,以谭鑫培扮演的黄忠为题材的内画壶。

马少宣鼻烟壶
叶仲三的作品题材广泛,花鸟、山水、人物、草虫、博古等无所不能。擅长聊斋故事、红楼人物、钟馗送妹等。

周乐元多仿黄石谷、新罗山人等名家手笔,所作《寒江钓雪》、《风雪归舟》、《竹艺图》等内画壶,被人称为神品。
总的说,从京派内画的作品和风格可以看出,或以古诗古戏,文人雅兴为题材,或以古代山水、人物、花鸟为摹本,或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为风格。即使以古典小说为题材,也选用文人比较感兴趣的《红楼梦》《聊斋志异》,处处都透出京派的高雅画风。
而鲁派则与京派迥然而异。山东是中国古文化发源地之一,由于《水浒传》的影响,山东文化风格多趋向于豪爽粗犷。鲁派内画常选用的题材有水浒一百零八将、百骏、百兽等,其作品粗犷豪迈,风格泼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
但同时鲁派也向雅文化靠拢。如毕荣九先生也曾画过“竹林七贤”这样的典型文人题材,而近代鲁派画家则以《清明上河图》《钱塘观潮图》等为题材,既模仿古画,又表现市井民俗。
5,现代内画壶文化的雅俗分野已渐趋模糊
时至现代,封建士大夫阶层已不复存在,因文化观念的进步,许多民间工艺已登堂入室,走入正规艺术院校的殿堂。比如解放后到现在,全国成立了众多工艺美术院校和工艺美术研究所,知识分子从民间文化、农民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俗文化带入雅文化领域。有些工美作品甚至直接将原生态文化形式纳入现代工艺美术创作中,提出“大俗就是大雅”,使传统的雅俗界限更趋模糊。
内画壶也是如此,从绘画材料看,已经从传统的中国墨色拓展到西洋画所用的各类材料,包括油画色、水彩色、丙烯颜料等,内画工具也由单纯的竹勾笔发展成金属杆勾毛笔和钻石笔等;从绘画技法上看,也已经从传统国画技法发展到水彩、油画、丙烯画、工艺装饰等;从器物品种看,已经由单纯的内画鼻烟壶发展到内画摆件、内画佛珠、内画酒具、肖像内画壶、内画打火机、内画香水瓶、摆件等;从绘画内容看,则更是从传统题材发展到无所不包的各类现代题材,甚至包括美国历届总统这样的西方题材,尤其商业文化闯入内画壶中,各类以前难以想象的时髦题材都可以入画。



另外,西洋文化中并没有像古代中国这么明显的雅俗文化分野,只要是技艺高超,不论出自哪个阶层的手,都会受到尊重。比如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从中国士大夫角度看,不过是一名雕刻工匠,但其作品如《大卫》等,因具有登峰造极的艺术水平,照样被西方尊为艺术大师。又比如戏剧演员在古代中国,被蔑称为“戏子”,属于下九流,当然其艺术也就属于“俗文化”,跟杂耍之类区别不大。但在西方,一流戏剧演员被尊为“戏剧家”“艺术家”,其艺术当然也属于高雅文化,
从“五、四”运动之后,西洋文化理念大量进入中国,冲淡了中国文化中的雅俗高下的观念,在当今中国,雕塑家、演员之类均属受尊重之列,其艺术也上升为高雅文化。同样,鼻烟壶艺术,内画壶艺术,其雅俗分野已渐趋模糊。尤其表现西洋题材的作品更不好说是雅还是俗。
现代内画壶当以冀派和粤派为代表。
形成较晚的冀派,其题材远比传统题材广阔,如冀派开山鼻祖王习三先生除了传统题材《百子图等》之类,还有“溥仪、婉容肖像”内画壶,美国历届总统肖像等。

冀派在技法上更是借鉴西方油画,有些作品不用墨线勾勒,而采用明暗过渡,投影等西方手法,更易为时代和国际所接受,故冀派对当代内画壶发展影响最大。
粤派也是一个年轻的派系。代表人物为吴松龄。
粤派的题材比较传统,但其技法明显不同于北派,具有岭南画风。在工艺上吸收了景泰蓝的表现手法,结合潮汕描金工艺,在玻璃瓶外面饰以美丽的图案,烧成后再在瓶内壁上作画,改变了以往只在瓶内作画,外表不加装饰的格调,使作品具有多层次、立体感强的效果,既保留了古老传统工艺的精华,又别具有独特风格。
可以说,现代内画壶文化正在脱离传统观念,已无明显的雅俗分野,从业群体虽然仍以工匠为主,但亦非专属民间艺人,内画文化已享誉世界,正在走向全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