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2011-01-24 19:10:42)
标签:

文化

新疆

风光

民族

风情

分类: 杂谈随感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编者按:此文写于十几年前,现在有些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读的过程中就能感觉得到。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喀纳斯湖风光

    新疆在众网友心目中仍是一块遥远而神秘的土地,“闯新疆”似乎需要具有比当年“闯关东”还要铤而走险的勇气。而且至今流传着许多对新疆的种种可笑误解和传闻。
    新疆人把新疆以外的地方叫“口里”,这就和东北人把东北以外的地方叫“关内”一样,“关”和“口”就是长城的关口。
    我以一个从小就到了新疆,几乎走遍新疆南北,而且又经常到“口里”各大城市出差的过来人,以平民眼光(而非政府立场)向众网友揭开种种神秘面纱,以利“口里人”对新疆的了解,增强投资新疆的决心,坚定开发西北的勇气。

 

    ──“乌鲁木齐”这是维吾尔语吗?表示什么意思?
    错了,这是蒙古语而非维吾尔语,因这一名称是元代形成的。至于是什么意思学术界对此一直在争论,多数似乎同意是“优美的牧场”,也有认为是“轮台”的转音,或其它。

 

    ──乌鲁木齐随处都是“巴扎”吗?到处都卖烤羊肉串吗?
    巴扎即维吾尔语的“集市”,很令您失望,在乌鲁木齐只有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或火车站附近才能看到这种“巴扎”,有各种少数民族工艺品和各种民族小吃,非常丰富,别具特色。但其它街道和口里城市看起来是一样的。
    烤羊肉串倒是随处可见。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乌鲁木齐是草原吗?或者像陈佩斯所说“城市周围是草原”?
    古代可能是草原。但老实说,我干了多年美术,走过不少城镇牧区,但很难见到真正的草原。真正的草原主要分布在伊犁的山里,为了看看巴音布鲁克草原,坐车走了两三天,这是我一生中唯一见到的一次草原。乌鲁木齐南山里也有一点,如有名的菊花台。如果不专门旅游,一般是见不到草原的。乌鲁木齐周围有点农田,其余便是戈壁(一望无际的石子沙粒组成的地貌)和光秃秃的山包。不像口里到处都是山青水秀。
    当然,电视上,照片上那些极为壮美的新疆风光也是真实的,但非常分散,要专门去寻找,每个景点之间距离都非常远,动辄几百公里,上千公里。从乌鲁木齐出发到某些边远地区,要比从北京去兰州还远,尤其想拍到雪山极为困难,要寻找美必须付出辛苦。当然,想看到绿洲民俗相对容易一点。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那拉提草原

    ──沙漠风光是否十分壮美?
    我虽然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一个小县工作多年,但实际上沙漠离城大概还有几十公里,要想去沙漠很不方便,我当时是坐飞机通过沙漠上空时看到的。近年有个别人独自闯荡沙漠,历尽艰辛。但一般人住在城乡是无缘看到沙漠的,除非专门花钱先到离沙漠近的城镇,再雇骆驼找向导深入沙漠才能看到。
    现在好了,有条沙漠公路,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想看沙漠方便多了。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北疆和南疆哪里更发达?风光更好?
    和口里正相反,在新疆是北部发达,风光更好。因为北部经常有西伯利亚来的含水汽的风,所以雨量较南疆多,自然生产条件和风光更好些。开发也较早,因此更发达一些。
    南疆周围环山,水汽不易进入,所以中部为全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十分干燥。但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土壤肥沃(沙壤土),特别适合棉花及各种特色瓜果生长,地下水也比较多,再加上石油的开发,因此这是一个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的地区。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你们新疆有房子吗?是否住在蒙古包里?
    乌鲁木齐市已是西北和中亚地区的商贸中心之一,是个一二百万人口的都市,二三十层的高楼多得是,四、五星级宾馆也不少。从高处望过去,高楼鳞次栉比,极具现代城市风貌。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我们住在单元楼里,和口里人毫无区别。我们平时根本见不到蒙古包,只有旅游区才特意搞点蒙古包(其实是哈萨克毡房),以便城里人“尝鲜”。
    当然,民族聚居区的建筑多呈伊斯兰风格,拱顶,星月,尤其到南疆、吐鲁番、伊犁等地,伊斯兰味儿更浓。
    总之,新疆的魅力就在于多元文化,这里就像中原与中亚、西亚的混合区,这种格调全球绝无仅有。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你们在新疆上班是骑马?还是骑自行车?
    乌鲁木齐青年几乎没有见过马,只有到南山牧区旅游才能见到马。平时我们主要坐公共汽车上班,也有骑自行车的,“打的”者也不少。乌鲁木齐的公共车之拥挤堪称全国第一,超过北京,不次于上海。满街汽车之多令人头疼,动不动堵车。甚至个别繁华地段人群之拥挤程度也与北京王府井所差无几。
    乌鲁木齐市也有许多立交桥、地下通道、过街天桥,身处此地不会觉得是在几千里之外的“塞外”。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新疆是否冷得出门小便都得带小棍,以便随时敲断尿流的冰柱?
    太夸张了。据说乌鲁木齐五十年代很冷,但现在气候已经好多了,许多年轻人整个冬天都不穿棉衣(羽绒服)。从气候上可以说比口里许多地方都好过得多。夏天毫无酷暑,非常宜人。冬天虽冷,但家家都有暖气。即使上街坐公共车,也有暖气。不像口里不少地方夏天热得要死,冬天屋内没有暖气,十分受罪。
    南疆的气候除了太干旱之外,可以说比北疆更好过。

    只有吐鲁番的夏天,酷热居全国之首,传说县长坐在水缸里办公,自然那是幽默玩笑,不过真正体会一下也挺刺激好玩。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你们新疆人能听懂汉语吗?平时都说新疆话吗?
    首先要弄清,“新疆人”这一概念太含混,它主要分成汉族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而且汉族和维吾尔族基本一样多,这可能出乎大多数口里人的意料。
    汉族人和口里各省汉族人完全一样,一点区别没有。新疆自古就有汉族人,到清末民初数量已十分可观,解放后又从口里来了不少汉族人。
    少数民族以维吾尔为主,还有哈萨克、回、蒙古、克尔克孜、塔塔尔等。口里人所说的“新疆人”其实是指维吾尔人。而在新疆说到“新疆人”实际上是指世居新疆的汉族人。
    口里人所说的“新疆话”是指维吾尔语,而在新疆说到“新疆话”实际上是指汉族老新疆人说的汉语。它属于西北方言,近似甘肃西部方言。
    在新疆汉族人和维吾尔人的数量差不多,但平时电影、电视上所看到的新疆人几乎全是少数民族,所以给大家造成错觉,这是宣传者的有意选择,并非实际情况。比如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只有11%,在街上一眼望去几乎全是汉族。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北疆沿天山一带的城乡,几乎全是汉、回族。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因为河南人太多,甚至连兵团中的维吾尔人(数量极少)说汉语也是一口河南腔。而维吾尔人主要集中在南疆。
    所以,在新疆最通行的语言还是汉语,城镇的维吾尔人几乎全会说汉语,有人还说得极漂亮。而汉族人却很少会说维语。
    只有在南疆的农村里才普遍通行维语,那里的农民不大会说汉语,但城里维吾尔也懂一点汉语。
    所以口里人到新疆完全没有语言障碍,而且在城市中的汉族人所说汉语相当标准,基本上是普通话。大概除了北京之外,普通话的普及率全国第一。

 

    ──你们新疆人平时穿什么衣服?长袍?裙子?靴子?花帽?
    正像上面所说,各穿各的。
    汉族人穿的全是和口里人一样的衣服,而且乌鲁木齐市女孩子的服装恐怕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也相当新潮,起码比北方各大城市要新潮。
    城镇的维吾尔老年人穿着还带些民族特色,而青年人的穿着则与汉族人差别不大,可能还更加欧化一点。
    至于我们在舞台、电视上所见到的民族盛装,平时根本见不到。即使少数民族平时也不穿,只有年节或表演时才穿。

    南疆维吾尔人的穿着民族特点更显著一些。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新疆姑娘漂亮吗?你们为什么不娶她们做老婆?
    的确,维吾尔姑娘很漂亮,有点白种人的特点,极适于入画。据最新科研成果证明,维吾尔族基本属于高加索人种(即白种人)。娶她们做老婆的事也有,但很少。这主要是因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饮食习惯、宗教观念等差别太大,政府一般不提倡,但如果真心相爱也并不干涉。
    新疆的汉族姑娘也很漂亮,普遍比口里姑娘个子高,线条好,可能是水土改变了人吧。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新疆也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吗?
    有支歌《中华大家园》唱道:五十六个民族“都在清明那天怀念老祖先”“都盼着中秋的月儿圆”,这在口里是对的,因为口里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风俗基本一样,而新疆则大不相同。以维族为主的伊斯兰教各族,都是在民族传统节日“古儿邦节”“肉孜节”前后上坟。这些民族基本不过汉族的那些节日,什么中秋、元宵,甚至包括春节。而蒙古族又不同,其它汉族节日都过,唯独不过中秋节。原因很简单,元末有所谓“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
    当然,新疆的汉族人仍然与口里一样,该过的节一个不拉。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是一个意思吗?
    这话在口里是对的,口里的苗、瑶、壮、彝等各族在渊源上都能与炎帝、黄帝扯上关系,但在新疆要谨慎。新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曾发文:“新疆少数民族属于中华民族,但不是炎黄子孙,在宣传上要慎用炎黄子孙”。比如维吾尔族来源于回纥和西域土著,均与炎黄无关。比如早年翦伯赞就说:“我就不是炎黄子孙。”

 

    ──新疆真是瓜果之乡吗?
    的确,尤其夏秋,瓜果极多极好。其实现在口里也都是瓜果之乡,只是新疆的瓜果个儿大,肉多,味甜,吃起来格外痛快。

    不过据网友说,现在很多维、哈人士都挺喜欢口里运来的香蕉、桔子、芒果、菠萝等等,特别是香蕉和桔子。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新疆人是一半吃肉一半吃饭吗?
    不,汉族人和口里一样,基本各自带着原籍各省习惯,比如南方人仍爱吃米饭,北方人仍爱吃面食、饺子,西南人仍是麻辣,等等。老新疆汉族人的饮食习惯与陕西、甘肃接近。
    不管原籍何处,新疆汉族人的饮食习惯同时也受维吾尔的影响,也爱吃点抓饭、烤肉、馕之类。
    而少数民族也是各自有各自的饮食习惯。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口里人到新疆吃饭方便吗?
    非常方便。这里有各省人开的饭馆,汉族人大都能吃到自己家乡的饭,比如江浙饭馆、广东饭馆、山东饭馆等,最多的是川菜馆,尤其贵州米粉在乌鲁木齐极为流行。当然也有不少本地维、回人的清真饭馆,别具风味,可供品尝。新疆的羊肉与口里不同,膻味较少,香味更浓,所以许多在口里不习惯吃羊肉的人到新疆都改变了习惯。

 

    ──新疆人平时都身挂刀子吗?
    新疆人中的一部分──维吾尔人有这个习惯,但也只是一部分人挂,单位职工不挂。挂刀子的人主要用它来切瓜、切肉、切馕,作用有点像西方的餐刀。当然,个别流氓在喝醉酒的时候,相互之间打架,也有可能拔刀。但这与口里流氓打架拔刀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所以不必担心。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新疆是否文化人、科技人员极缺?
    不,由于从五六十年代开始的毕业生分配政策和导向一贯提倡到边疆去,到艰苦地方去,所以乌鲁木齐等城市积攒下很多知识分子,据说知识分子占城市人口的比例,乌鲁木齐在全国也是前列。但因为科技文化均不发达,所以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不少人改行、或流失回口里,这里把这种现象成为“孔雀东南飞”。
    现在乌鲁木齐缺的是具有现代眼光的经营者、投资者,以及具有创新意识的科技人员(原来的科技人员(包括我自己)在落后环境下已失去了敏锐创新的意识),这些人在新疆是大有可为的。口里的文化人在新疆也有干头。

揭开新疆神秘的面纱

    ──在新疆钱好挣吗?
    我不参与经营,不太清楚。不过从表面现象看,似乎既好挣又不好挣。
    因为生产、经营均不够发达,所以挣钱的路子恐怕不如口里广,规模也不如口里大。
    但正因为新疆的落后,反倒给口里人留下了许多可乘之机。
    比如在劳务行业中,乌鲁木齐人一般比较懒,好面子,不愿干“失身分”的粗活,木工、电工、装修工、卖菜、修鞋、理发等许多服务行业都有大批口里民工挣钱。这种现象和口里大城市如北京如出一辙。
    在大宗商贸活动中,也是口里人主宰,尤其浙江人。新疆人诚实、豪爽,好面子,不斤斤计较,所以极易上当受骗,即使口里的骗子恐怕在新疆也更容易得手,可见其它口里人在新疆挣钱也不难。竞争也不如口里激烈。
    总之,带着传统观念的人到新疆挣钱难,而带有时代意识,精明能干的人在新疆挣钱比口里更容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