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思乱想】“常回家看看”岂能成为一种感情施舍?

(2013-06-30 21:35:03)
标签:

365

父母

孝道

思考

杂谈

情感

分类: 胡思乱想

    【胡思乱想】“常回家看看”岂能成为一种感情施舍?

    曾经有一首歌,红遍大江南北,它的名字叫《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写得好,十分感人,我也曾经唱过,也为之感动过。但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为何我们回家看看需要一首歌来提醒?只能说明,我们已经习惯了“不常回家”,我们已经习惯了让父母在等待中失望了一次又一次,于是这首歌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温情,所以才会火起来。

    然而,又带来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更为深度的思考:难道“常回家看看”已经成为了我们对父母的一种感情施舍?如果说“常回家看看”这种最为平常的事,也需要一首歌来提醒,那么只能说父母对我们的思念已经成为一种单向的情感,而这种单向的情感在我们的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在我看来,“常回家看看”不应该只表现在这首歌的歌词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的单向的情感。其实,“常回家看看”应该是双向的情感,不仅包含着父母对我们的思念,更应该包括着我们对父母的思念。“常回家看看”对于我们子女来说,起码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自身情感的需要。有些人以为,“常回家看看”是为了让父母开心,是为了宽慰父母思念自己的心。其实,真正在“常回家看看”中得到最多的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也思念父母,我们也希望在父母慈爱的目光中开心的生活。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无论在外面遇到什么的打击,受到什么样的委屈,一回到父母身边,就一切都显得平淡了,一切都会让你觉得不那么可怕了。因为父母无论多老,父母无论怎么样与现代社会脱节,已经无法继续指导你在外面的生活,但父母永远是你内心深处最信赖的依靠。与其说“常回家看看”是为了满足父母思儿的情感需要,倒不如说是满足自己思念父母的情感需要。如果说“常回家看看”需要一首歌来提醒,难道在你的心中就从来没有思念过父母吗?

    二是自身道德完善的需要。我们为人子,应该做好作为一个子女应该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人,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的一切。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中,“百善孝为先”是根植于我们民族文化最深层次的土壤里的道德要求。作为一个人,无论你有多大成就,无论你取得如何辉煌的业绩,如果不能做到一个“孝”字,那么你在人们心目中就什么都不是了。“常回家看看”不应是对父母的情感施舍,而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从道德上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需求。只有做到了“孝”字,我们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因为一个“孝”字并不难,也不需要那么崇高,也不需要那么伟大,而是我们每一个平常普通的人完全有能力做到的。

    三是言传身教的需要。我们很多人既是人子,也是人父母。当自己作为父母了,对于自己子女的教育往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你不仅要对你自己的子女负责,更要对我们民族的未来负责。对于女子的教育,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教导,更重要的是做人准则的示范。我们现在的很多年轻的父母常常会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们啊,哪里会想到父母啊,很多孩子一出去就不想回来了,不想父母了。是啊,如果我们“常回家看看”都需要一首歌来提醒,把“常回家看看”当成是对父母的一种感情施舍,你又怎么能够希望你的孩子将来会“常回家看看”?每当我们把工作忙、没时间作为理由挂在嘴边,常常自己在网上与不认识的网友能聊上半天,却说自己没有时间“常回家看看”,那么你的子女将来也会以同样的理由来说他没有时间“常回家看看”你。

    当然,还会有更多的理由,让我们觉得“常回家看看”不是我们对父母的感情施舍,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并不是因为父母需要我回去看看,我才回去看看的。相反,是因为我需要回去看看,是我想回去看看,是我想在他们的目光中能够得到温暖,简单一句话:“是我想我的父亲母亲了”。我回去,不仅仅是因为父母希望我回去,而是你自己内心里想回去。于是,今天下午有一点点时间,所以,我回去了。我看到母亲静静地坐在门前,我看到父亲看到我下车的目光,我内心里充满了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