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为了拯救急性暴发肝衰的母亲,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广告专业大一学生钟颖,毅然割肝拯救垂危的母亲。这位善良女孩的惊人之举,让无数市民和学子动容落泪。他们掀起爱心狂潮,在短时间里捐献数万元善款。而令人欣慰的是,成功率只有20%的高难手术如获天助般顺利,孝心终于创造了奇迹。(见本报昨日11版)
钟颖坚如磐石的孝心,感动整个蓉城。她用那句毅然决然的“让我捐肝救妈妈吧”,回答了关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年追问。我们的感动,发自于内心深处对脉脉亲情的珍存和渴望,也源于现代社会对传统伦理的呼唤和复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钟颖的孝举闪动人性光芒,赢得公众的灵魂共鸣,可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然而,在这催人泪下的真情背后,却有着感动难以承受之重。
设想一下:假如当初钟颖没有含泪跪求父亲坚持手术,假如没有媒体跟进、市民援手,还能有如此温情脉脉的结局吗?面对10余万元的手术费用,就是一个生命的生死抉择。这不只是一个女儿的悲哀,更是一个社会的伤痛。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医疗救助机制,给那些无钱救治、濒临绝境的病人雪中送炭。
钟颖母亲无疑是幸运的,但是不要忘记,在幸运的母亲背后,还有更多不幸的母亲,她们在面临重病的时候同样需要亲情之外的救助。“割肝救母”的悲情际遇,在呼唤医疗救助机制的建立。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它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力。
从政府层面来讲,公共管理部门有义务提供一个覆盖全体公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还需要提供一个尤其针对弱势群体的重大疾病救助基金。这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需要。毕竟每个公民都享有生存和健康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不因贫穷而被剥夺,无论是钟颖的母亲,还是你和我的母亲。
公共财政不能包管一切,因此医疗救助机制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而在我国,民间慈善机构和组织还相当薄弱。社会救助力量需要改变以往“悲惨遭遇——媒体关注——大众捐助”的单一形式,而应着力搭建有组织的专业救助平台。本报“傅艳工作室”正在进行着这样的努力,并且已经有了成功的尝试:推动成立的成都市少儿住院互助金,是一项零盈利、纯公益的爱心工程;在成都慈善会设立接受社会捐款的专项救助资金,探索出一套媒体介入慈善事业的新模式。
当然,民间慈善力量的主角是千千万万的个体,需要你我他各尽其力。须意识到,公民社会不是相互孤立、游离的原子的集合,而是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有机的整体。当一个人在某个时刻献出爱心,也就意味着他在“爱心银行”里增加了一笔款项;当他以后也需要救助的时候,才能支取别人的关怀和温暖。在“割肝救母”的捐助行动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正加入到组建“爱心银行”的行动中来。
成都是一个充满友爱、善意和人间温情的城市,我们乐见各种爱心接力风生水起,给弱者以援手,让无力者有力。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从无处不在的孝举和亲情中感受温暖,而不用再体验那感动背后难以承受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