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光污染,别等“闹大”再治理

(2016-09-03 16:06:04)
标签:

杂谈

夜幕降临,摩天大楼灯火璀璨,街边店铺霓虹广告流光溢彩。“不夜”的明亮城市诉说着繁荣的同时,也暗藏隐忧:灯光之下,无法再看见璀璨的星空,超亮的户外广告牌带来的光辐射,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小的危害。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光污染问题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治理。(《经济参考报》8月15日)

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但相比于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光污染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公众层面,都处于严重弱化的地位。据广州市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2014年公安部门接到的投诉仅有70宗。这一数据足以表明,光污染的治理滞后与公众并没有把光污染当回事有着紧密的联系。

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称,由于光污染问题,现在地球上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看不到夜空中明亮的银河。这一略带伤感的诗意表述背后,显现出的是光污染日益严重的现实。比如研究表明,光污染不仅会引发视疲劳和视力下降,还会增加压力和焦虑,诱发癌症。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妇女罹患乳腺癌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再比如,光污染还会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凡此种种,都说明光污染不容小觑。

光污染之所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源于认知上的不足。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光污染不存在可见的污染物,不属于传统污染,加上各人的接受程度不同,很多人并没有把光污染当成一种污染源,也认识不到光污染对环境对人体的伤害。另一方面,也与地方上过度追求城市形象有关。现在,不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有大量的景观工程,其中灯光是不可缺少的无素。“面子”思维下,灯光的滥用已然成为城市形象的工具,即便明知有危害,往往也会被选择性忽视。

对于光污染的治理,我国不仅滞后于其他国家,并且陷入了一种象征性治理的困局。比如国家和地方近年来也相继出台一些行业管理标准和规范,但大多是中看不中用,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对此,专家总结了几点原因,譬如标准不全、认定困难,譬如缺乏社会共识,源头预防不足。这些,都强调的是技术层面的原因,但事实上,光污染的治理困局主要源于意识问题。

无可否认,由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持续恶化,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构建也越发健全,但总体上还未走出这样一种认识误区:即某种污染不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不会真正花力气去治理。雾霾如此,水质恶化也如此,现在的光污染更是如此。从目前来说,光污染似乎还未到特别严重的程度,民意反响也不十分强烈,在主政者看来,那就不妨先等一等、看一看,毕竟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

环境治理应当树立这样的共识:只有先治理,才能多受益。任何一种污染都有一种漫长的形成过程,因此预防是关键,越早治理,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非得等到“闹大”、甚至不可收拾的地步再治理,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不说,效果也决不会理想。

民众可以后知后觉,但政府不能目光短浅。需要提醒的是,光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而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会变成城镇,人口也会越来越集中。这些新农村或者说新城镇,基于政绩诉求和发展冲动,对形象建设会产生一种迫切感,光污染可能要远比我们想象得严重。对此,不能不早做准备。

http://news.sina.com.cn/c/zs/2016-08-15/doc-ifxuxnak0247081.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