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预警短信”之争反思城市防灾能力
(2012-07-24 23:37:37)
标签:
杂谈 |
这次暴雨,北京市气象部门连发5次暴雨预警,并通过网络、手机、电视、广播、街道显示屏等渠道向公众发布了预警信息。有网友质疑称,气象部门为何不通过短信将预警信息送达所有市民手中。北京市气象局此前回应称,手机预警信息发送尚有技术障碍。(《新京报》7月24日)
对于“手机预警信息发送尚有技术障碍”的说法,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齐声否定,电信业内人士直言,“电信运营商在防灾、抗灾、救灾通信技术保障方面从来没有‘做不到’这个词。”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是,7月24日,今年第8号强热带风暴“韦森特”在广东台山登陆,广东移动配合气象部门,连夜向深圳、中山等预计受影响最严重的五个城市发送预警短信3000万条。至此,“预警短信发送存技术障碍”一说不攻自破。
在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看来,在这次特大暴雨中,短信没有发的原因应该归结到两个方面,一是应急预案考虑不充分;二是应急信息通道不畅通。这话说得相当官方,其实翻译过来就是,预警短信没有发送给所有市民,不是技术原因,而是人为原因。
在气候灾害发生之前,气象部门该不该向全体市民发送预警信息,需要对灾害性质、风险的大小有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发得太晚,造成信息延误,而发得过早,事后又被证明灾情没有预计的大,那么也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所以,这需要对灾情有一个精准的预判,而并非公众所认为的想发就发。尤其是此次北京暴雨灾害,灾情之迅猛,后果之严重,恐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这一定程度上也给气象部门提出严峻的挑战,仓促之下,预判性不足其实在所难免。只是,公众可以理解气象部门在工作上的疏忽和失误,却不能理解以“技术障碍”为档箭牌试图掩盖这种显而易见的疏忽和失误。
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雨,冲出北京乃至中国许多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的薄弱。由此,雨果的“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成为近来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名人名言。但事实上,对于北京暴雨,需要反思的,不止硬件,还有软件。自然灾害谁也无法阻止,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观,然而,政府部门的预警能力、应急体系,尤其是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传达的制度构建,可以通过某一次的灾害而得以迅速提升。可以说,软件上的提升是提高城市防害能力、降低灾害损失最为有效的途径。
此次北京暴雨,如一些媒体所说,政府表现可圈可点,但不足之处也无需回避,气象部门没有及时向全体市民发送预警信息就是一个值得解剖的例子。需要反思的是,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该做怎样的判断和处理,如何将不确定的信息通过科学的疏理和分析,总结成一套灵活的应对体系,进而上升为一种成熟的制度。倘若一次失误的判断能换来制度上的健全和改进,这那才是不幸中之万幸,才算得上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而反思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能够正视问题和过错,而不是相反,出于自身形象的考量或者因为害怕被问责,而掩盖问题和过错,甚至以无视事实的方式敷衍民意。这样,不仅不会从教训中获得成长,而且还将一次次为自己的过错交学费。北京暴雨中,涌出许多感人至深的场面和事迹,舆论也是多以正面报道为主,譬如北京精神的闪耀,微博等自媒体在救援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民众之间的守望相助,尤其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身先士卒和令人赞叹的牺牲精神……灾害面前,我们需要这样正面的声音来慰藉民众,温暖人心,但感动之余,我们更需要的是深刻的反省,以及对责任的担当。北京不是第一次遭遇暴雨灾害,近些年来,全国也有许多城市屡屡发生类似的“内涝”之患,问题是,我们的防灾防患能力有多大程度不同的提升?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现代化”的宏大命题,更是一个关于政府部门如何从管理细节做起,从量变追求质变的现实命题。经过一场61年不遇暴雨洗礼后的北京已是晴空万里,但现在显然还没有到真正可以松口气的时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