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017《心理学*感觉与知觉的规律》
(2016-07-03 14:51:39)分类: 读书 |
第四章
第二节
一、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觉的一个重要规律是感受性变化。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有其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成为感受性。
(1)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感受性可分为两种: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受性通常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感觉阈限相应也分为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感觉的产生同刺激物的强度有一定关系。太弱的刺激人们常常感觉不多。刺激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被感觉到。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绝对感受性的客观指标。绝对感受性低意味着需要较强的刺激才能引起感觉,表现为该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较高。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E=1/R.qizhong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人的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不同个体的绝对感觉阈限也有差异,而且感觉阈限也会因机体健康状况或生理状况及一些其他心理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这里需指出的是,处于绝对感觉阈限一下的刺激,虽然为被人感觉到,但不等于人对其无反应,一般来说,绝对感觉阈限一下的刺激也能引起一定的生理反应,知识这种生理反应没有被人感觉到。
2.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
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亦成反比关系。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大;繁殖,差别感觉阈限雨大,差别感受性越小。
19世纪前半期德国物理学家兼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差别感觉阈限与原来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用下列公式表示:K=△I/I。其中,I代表原有刺激量,△I代表增加的刺激量,K代表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在一般情况下,K值在视觉中是0.01,在听觉中是0.1,在重量感觉中是0.03。
了解差别感觉阈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实用意义。人美可以根据差别感觉阈限来认识、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费希纳在韦伯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定律。
3. 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定律
1960年初费希纳根据等距量表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符合对数定律:
1960年代初,斯蒂文森又根据比例量表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定律:
这两个定律各有其实验依据,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因此这两个定律都不是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普遍定律。
不论是绝对感受性还是差别感受性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会随内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二)感受性变化规律
感受性变化存在如下一些规律。
1. 适应
适应是感受性变化额普遍现象。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有时,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刺激的变化,机体的感受性需要调整,这种调整就是适应现象。各种感觉都存在适应现象。
一般而言,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但视觉的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
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与明适应。
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其机制一般用感受器内光化学物质的变化来解释。其变化过程常常用暗适应曲线来表示。
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赶到发眩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种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
2. 对比
对比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视觉的同时对比表现的较为明显。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叫继时对比。
3. 感受性的练习
感受性可通过练习、训练而提高。这种感受性提高现象在职业训练中是常见的。
二、知觉的基本规律
知觉的基本规律体现在知觉的4个基本特性之中,知觉的基本特性是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所谓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回绝背景。当做知觉背景的事物或现象,常常实在现实生活中索要对待的刺激,并将它们从知觉背景中有限清楚的反映出来。作为知觉背景的各种刺激常常为被知觉或被模糊的直觉。
人的知觉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未人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区别的。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来作为知觉背景的事物形象则较为模糊不清,结构也不确定,似乎在知觉对象的后面。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可以相互条换。
知觉选择性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自觉地遵循知觉的这一特性,可存进教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新城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油油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听方面对他加以理解。人对事物正确、完整、深刻的知觉与人对该事物的理解程度有关。
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不同。知识经验也会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语词在知觉的理解性中骑着重要作用。语词可以唤起人们以往的知识、经验,促进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同时,言语的提示和知识经验也可补充直接知觉经验的不足或缺陷,使人对事物的知觉更迅速、更完整。
知觉的理解性对人的知觉基友积极作用的一面,又有消极作用的一面。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此外,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应,还是形成事物表象,并转为科学概念的重要条件。
(三)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故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它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不是只对其中一个属性或某个部分来加以反映,而是把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映像。
知觉的整体性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符合刺激物。这种符合刺激物所包含的各种刺激,可以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的同一分析器或不同分析器。人的分析器对符合刺激物的各种属性或个各组成部分进行多次加工处理后,就会在人的大脑皮层上建立起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以后当食物的个别墅型或个别部分作用于分析器时,大脑皮层中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就会在活动起来,产生对事物的整体映象。
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知觉时,客观事物的各个组织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知觉恒常性在视知觉领域内研究的比较多。视知觉恒常性有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等。
1. 颜色恒常性
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人的颜色知觉映象仍然相对稳定。
2. 大小恒常性
对物体大写哦的知觉映像,不因距离远近的不同而改变。
3. 亮度恒常性
物体的照明度虽改变,但人仍倾向于对他的表面亮度知觉不变。
4. 形状恒常性
人观察物理的角度虽发生变化,但仍倾向于把它知觉为同一形状。
知觉恒常性不仅表现在是直觉上,还表现在其他知觉中,如方位知觉恒常性、听知觉恒常性等。
知觉恒常性对于人的生活具有实际意义。它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他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