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闲之刺庆帝——《庆余年》
(2020-12-14 23:33:13)分类: 读书笔记 |
这是去年《庆余年》最火的时候写的随笔:
《庆余年》前一段时间在屏幕上火的一塌糊涂,朋友追剧追到跑长途的路上也不放过,而且热心地塞给我一份电子版小说。我问:这是穿越啊?朋友答:穿越权谋科幻什么都有。我晕。
我一向对于太火的东西没有太大的好奇心,初初一看真是男主不帅女主不可爱(话说男主演的不错,此是后话),而且按照我的习惯,喜欢先看小说,结果小说看得很吃力——有小说不看完总是件很放不下的事,于是放下很久又拿起来看,还是觉得小说写得散乱——可能还是太长了,而且是日更,金庸先生的日更小说还要最后整体修改呢,何况他人?
另外就是人物性格,男主一直以来想要是什么?坚持的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弑父?脉络不够清晰。
唯一的亮点是“大东山”一战的前后铺排,写得还是比较紧凑的,算是书中比较精彩的部分。
然后又看了电视剧,觉得电视剧的改编是给小说加分了的。
终于把全书看完的时候,脑子里跳出这几个字“范闲之刺庆帝”。
一个身患重症肌无力的孤儿,死去后灵魂来到一个婴儿的身上,这个孩子就是范闲。
范闲出场的时候是户部侍郎司南伯范建的私生子,身边有一个身手高绝且无条件保护他的亡母仆人五竹。4岁就有天下第一用毒高手费介来教他调制毒药,身负从生下来就开始练的“霸道真气”,有五竹训练出来的灵活身手。16岁前往京都就被安排好与长公主的女儿郡主林婉儿成亲,然后接手最大的皇家商号内库。最大的特务机构监察院的院长陈萍萍视他如子,一心想让他继承监察院,更有甚者他本身就是庆帝的亲生儿子……
范闲顺着母亲遗泽铺就的路,顺利成为庆国第一权臣,周旋于两个国家和四大宗师之间如鱼得水——难怪网上有人调侃说这部戏又名范闲和他的爸爸们。
这样的人生,着实是开了挂的。
然而最终,这个故事怎么就变成一个弑父的悲剧呢?虽然,弑父的结局是必然的,因为在戏剧之中,最强者的交手永远是最吸引眼球的。
粗看原因,似乎是为母报仇。
作为一个有着清醒前世记忆的穿越人士,又是从小被当做私生子,在奶奶身边长大的人,范闲对母亲的感情,应该是从他置身京都开始的——母亲是一个传奇的人物,身后为自己留下了无数人脉。
这些比起一个浑身烟火气的父亲会更令人折服许多。
但是穿越的身份,从小没有情感交流的经历,对于无论什么样的父母,“孺慕”之情都不见得很多,所以对于陈萍萍也好,范建也罢,有的应该也只是相处过程中对方爱护的感激之情。
那么庆帝呢?书中说范闲早就猜到自己是庆帝的儿子,而庆帝也亲口承认了他的身份,天下皆知他是真正的皇子,身为帝王的庆帝也给了他比别的儿子更多的关注和纵容(虽然有利用他做太子磨刀石的意思),但是对于跟庆帝决裂这件事,他几乎没有什么犹豫。甚至于在导火索(陈萍萍之死)出现以前,他就一直在研究“怎么杀死一个大宗师”这个技术性难题。
庆帝确实是设计杀了叶轻眉,确实是对几个儿子用了手段心机,但是从帝王的角度,他也不算做错了什么,谁能超越自己的时代活着呢?要求一个封建帝王理解君主立宪,这是叶轻眉的幼稚,历史的改变,只能是水到渠成式的。
为了一个自己素未谋面的母亲,杀死一个每天出现在自己面前,对自己还不错的父亲,报仇之说,略有牵强。
再看弑父的直接诱因,陈萍萍之死。
陈萍萍可说是主动赴死的,然而作为陈陈萍萍,为什么要赴死?
陈萍萍原名陈五常,本来是前前任庆帝派到皇子——诚王府上陪伴皇孙的小太监。那时的诚王世子,也就是后来的庆帝与他感情深厚,在陪伴诚王世子和奶兄(也就是范建)去范建老家澹州过暑假的时候,碰到了逃出神庙四处游历的叶轻眉。
叶轻眉没有因为他的太监身份而歧视他,引他为姐妹,甚至在他双腿意外受伤后,给他做了一架轮椅,并在轮椅的扶手里藏了两把枪。陈萍萍感念叶轻眉对他的善待,于是执著地在叶轻眉意外身亡后追究她的真正死因,另一方面一路关照范闲。不止安排用毒高手费介做了范闲的老师,还在若有若无间,试图将范闲推上帝王的宝座。
不得不说,陈与庆帝最后一次见面的一段对话,是全书里写得比较精彩的一段,揭开了二十几年前叶轻眉之死的真相;
也不得不说的是,陈萍萍是最理解叶轻眉所谓“监察”思想的人,甚至在他口中说出了“开启民智”这个词,但是他也不是真的理解,他倒是把这个缘于“三权分立”的民主机构,变成了自己手中的恐怖力量,另一个“东厂”。
他也并不知道范闲穿越的身份和前生的平等思想,所以他想推上帝位的,只是叶轻眉的儿子,假如这个范闲不是这个范闲,一个武功高绝(庆帝死后,范闲应该是武功天下第一了,虽说他不是大宗师),心思狠辣(对于非亲近的人,他并不仁慈)的人登上帝位,谁能保他不是下一个庆帝?
庆帝说:范闲薄唇无情似足了自己,未尝没有道理。
还是那句——谁又能超出自己的时代活着呢?庆帝不能,他也不能。
所以他的报仇也只是报仇而已。
纵观陈在背后的种种小动作,比如指使影子刺杀庆帝,派人杀三皇子等等,庆帝对他的凌迟也只能算是这个强势帝王的“天子之怒”罢了,作为弑父的理由,还是牵强。
再度回到原题,范闲为什么要刺庆帝,而且是执著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刺?
如果说是为了所谓“坏的战争”和“好的和平”一类,那就更加有趣了,庆帝要一统天下发动北伐战争,而范闲为了不愿百姓流血,所以要大义灭亲。
这个理由表面上似乎说得通,但是假如硕果仅存的三皇子只是一个平庸懦弱的新君,那么若干年后,谁敢保证那个虽然爱上了范闲但并不受他左右的女皇帝战豆豆会不会发动一统天下的征南之役呢?万一这个实际上城府极深的三皇子想子承父业呢?……按照这个逻辑,范闲人生将变成弑父、杀妻、杀弟、杀侄、以至于杀子……皇帝从业者杀之不尽,范闲还真是得努力成为大宗师,否则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实在难以实现。
再度回到弑父的问题,为什么?
我觉得范闲之刺庆帝,不是报仇、算不上私怨,只是力量的证明而已。
从一开始范闲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皇帝左右不了自己生命的人,所以他勤练武功,暗中培养自己的力量,接管内库控制经济命脉,接管监察院控制黑暗力量,对外四处结盟……而掌握着皇权,又是大宗师身份的庆帝,对于他来讲,无疑是个无比强大及有威胁的存在,而在范闲的潜意识里是需要通过战胜他来找到自我的安全感,实现自我的价值,用弑父这种方法来表示年轻一代的掌权,就象猩猩群中不能有第二个首领。
只能说,范闲最后长成了陈萍萍希望样子。
结局的时候,范闲似乎是安全了,但是那个当了皇帝的李承平,会一生感念范闲把他送上帝位吗?猩猩群永远会有下一轮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