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超季鲁能夺冠毫无悬念,但当冠军真正到手后,狂喜的鲁能俱乐部最乐意对外表述的,是他们怎样以不到8500万元人民币这个远远低于往年的赛季投入,小成本地挑落这个冠军:队里的华班主力刘金东、韩鹏、王永珀、吕征、李微等人,都是俱乐部青训体系培养出的产品,今年唯一引进的邓卓翔,按足协规定还是个零转会,鲁能只不过掏了点“补偿费”,内援方面着实省了一大笔。鲁能为今年花钱不多、办事不少而欣喜,保级成功的深圳队亦然,粗略地拢一下账,他们今年的投入为大约3500万元人民币,掏这点钱在中超混个保级,绝对要谢天谢地。】
搞足球就是烧钱。这句话发明创造于上个世纪,却一直古老而崭新,因为日子一年又一年地过,钱也一年又一年地烧,火苗子压根儿没有变小的迹象。
2008年,看国奥在自家当东道主的奥运会上都输得丢盔卸甲、满地找牙,一位在某中超俱乐部工作的“普通一兵”忿忿不平地发牢骚,说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改了15年,从甲A到中超,一级联赛的俱乐部投入,15年里头百亿不止,这些钱扔井里都能激起千层浪来,可扔足球场上,白糟践了。百亿元啊,多吓人,高楼大厦都够盖几十座了,可在足球项目上,果真只落得镜花水月一场、空中楼阁一座。前天看国奥0:3输给日本队,两年前的这段旧话忽然又从脑子里冒了出来,竟一点都不过时,顶多再脱口而出的时候,关于所谓的“一级联赛俱乐部投入”得再加点码,把这两个赛季花出去的钱算进去而已。
这些年见多了一提搞足球花钱,就嘴撇得像瓢、脸抽抽得像苦瓜的老板们,对他们来说,甭管是自己头脑发热蹦进了足球的火坑,还是有明确的目的与诉求,明明白白地上了足球的贼船,反正硬生生地往里砸钱都是别无二致不含糊的。2010赛季,因为反赌扫黑在先,中超被冠以重生、干净之类美好的概念,问题是假使真的重生了、干净了,好像刨去能踏踏实实地料理好球队踢比赛之外,涉及钱财问题,俱乐部们依然瞪眼儿从中找不到任何的利益或便宜。
俱乐部谋求财务状况改善、赤字变小,无非就开源、节流这两桩。首先每家俱乐部都想开源,做梦都想从各方神圣的兜儿里往外划拉赞助,可在眼下的足球大环境里,基本就死了这条心吧。至于节流,掂量工资、奖金、引进内外援教练组、赛季训练比赛开支这几大项出处,仿佛要想球队不走样、成绩不走板,哪一项都不能随便节流,否则要么队里会场乱子,要么立竿见影地在成绩上找齐,到了儿着急上火地想辙凿补挽救,还得花更多的钱。
曲折打听了超过三分之二中超俱乐部的2010赛季投入,多的过了亿,少的就像深圳那样花了三四千万,可别忘了,花钱少的几家俱乐部,是以球队一个赛季没赢几场球“节省”了胜场奖金,以及出门儿比赛跌份住快捷酒店为大前提的,其中金德、力帆还付出了降级的代价。拢拢总账,大概其今年中超俱乐部的总投入有12亿元之多,平均每家俱乐部七千多万,除了像鲁能这样极个别的俱乐部,对比往年投入居高不下今年少花了点钱,就几近乐出鼻涕泡之外,绝大多数俱乐部都说这个干净重新的赛季,并不比以往赛季省钱。诚然,12亿元人民币折合成欧元,在欧洲转会市场上兴许买俩C罗都不够,可是要是拿这钱对比咱中国足球的国情,大伙儿依旧觉着性价比低过脚面。
怎么才能让俱乐部经年累月花出去的钱,成为推动中国足球进步的动力?这个命题比哥德巴赫猜想都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