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日子咱中国的“三大球”项目总是输来输去的,偶没留神,男足的国少还悬点儿输给东帝汶国少。我认识一个球迷老大哥,瞅见自家球队输球就嘬牙花子,这在“东帝汶问题”上,悬点儿都把那几颗后槽牙嘬出血来了。
可能“流血事件”属于个例,不过说实在的,瞧男足、女排、男篮那兵败山倒凑热闹的架势,仿佛非得输到极端不关心体育的人,小碎步儿往前赶那极端关心体育的人,道儿上还捎上对体育模棱两可二把刀的人,然后大家伙儿站齐了,“一、二、三”高喊“三大球没落啦,三大球没戏啦”,这才踏实。
就在这裉节儿上,中国女篮在亚锦赛决赛上赢了韩国队20分儿,奖杯抱怀里了,世锦赛的参赛名额也揣兜儿里了。谢天谢地,这冠军拿的,简直比一天没吃饭有人端来大饼卷酱牛肉、米饭炖肘子更能体现嘛叫“来得正是时候”。冠军啊冠军,总算让人找着点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感觉了——咱的女篮是打不过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是总在世界排名第十的上下晃悠,可好歹在亚洲能说说道道“占山为王”。嘿嘿,容我唠叨一句哈,刨去跟中华台北队的比赛打得稍微有点儿费劲之外,女篮其他的比赛就算“兵不血刃”,这种出手不论轻重缓急,使兵器不管是炮轰还是使弹弓子打,都能无往而不胜的滋味儿,拽个酸词儿叫“久违的美妙”。
心理科的大夫总爱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挂在嘴边儿的,认为这是治红眼儿病、气犊子、悲观不自信等等老些心理不健康症状的万能良方儿。也搭上我在学校里学过点儿三脚猫的心理学知识,所以甭管是以月论还是以年论,我可是没少了问自个儿,这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理论,撂体育圈儿里适用吗?
要说适用吧,体育精神是嘛?是更高、更快、更强,没事儿总往身后看,混个“半瓶醋”,哪儿还高得上去、快得起来、强得出人头地?要说不适用吧,运动员也是每天得“三个饱一个倒儿”的血肉之人,压力大了、弦儿绷紧了,他们岂不也得有人劝劝、稍微缓缓?
连我自个儿都说不清楚过了多长时间,有一天我忽然就想明白了,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劝自个儿也是有条件的,说白了得有个底线。好比郑智刚去凯尔特人,人生地不熟的进不了主力阵容没关系,当个替补先混上每场踢半个钟头儿总行吧?这就是他能“比下有余”的底线。万一混到跟周海滨在埃因霍温那样儿,只有去预备队一条道儿,底线就算扯破了,往下还跟谁比,难不成跟看门儿大爷、厨房大师傅比?
同理,像国足、女排、男篮,他们不让人心疼,大概其也是把底线给扯破了,让普天下的球迷觉着,作为给球队捧场的特殊“顾客”,非但没找着一星半点儿上帝的感觉,相反净上当了,那大伙儿岂有不动怒之理?至于是暗憋暗气还是跳脚儿卷街,那就是球迷们个人风格问题了。
抱歉,我话说得有点弯弯儿绕。说白了吧,标准很简单,撂学校里,考七八十分儿的学生,还有点儿“比下有余”的资本,老师、家长乐意给个好脸色鼓励鼓励拉一把,可要是考一二十分儿或者干脆大零蛋,往下还跟谁比去?赶上家长简单粗暴武力解决,也基本认头活该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