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于总”快一年,根伟才给自己打及格分

(2006-12-18 00:24:59)
分类: 专门儿说泰达队,不嫌累
最近这几天,于根伟正和泰达俱乐部总经理李波一起身在欧洲,适逢俱乐部办公区改造的小工程进入尾声,于是在别的办公室忙着搬家或重新打扫、整理、布局的时候,于总的办公室就只能先铁将军把门,隔着玻璃门望进去有点冷清,也有点“蒙尘”的感觉。其实从今年2月5日农历年初八正式报到就任俱乐部副总经理,在外人的印象中,于总的办公室一直是非常清爽、利落的,比如文件、办公用品向来被他归置得非常整齐,让人一看就知道生活中他是个有条理的人;又比如时常有球迷送来一些鲜花、布绒玩具、工艺品,被他随手错落地放在办公桌、窗台或是饮水机上,办公室看上去便多了生气。
大约一个星期前,和于根伟有过一次长谈,话题的“起点”,是在我们采访泰达几线梯队的基础上,请他谈谈身为俱乐部主管青少年工作的“头儿”,如何看待目前梯队的定位,以及未来的规划,后来话题慢慢延展开,聊到了他退役之后“转行”做俱乐部管理工作这一年,确切地说是10个月以来的诸多体会和感受。

“后退役生活”——
几年前开始规划
《球迷》:自从你接管俱乐部青少年工作以来,给外界的感觉是梯队经常会有动静,比如U—19年龄段的队伍得到了全国联赛第二名;比如把触角伸向外地,在合作的基础上物色培养对象,使U—15年龄段队实现刚刚组队两个多月,就取得了全国该年龄段优胜者杯冠军的好成绩。现在让你谈谈俱乐部梯队的状况,你肯定能做到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因为谁都能想象到,这期间你做了很多工作,不过假如把时间向后倒退一年,也就是你刚退役还没有重新做角色定位的时候,包括此前那么多年做运动员,是不是平心而论你也和外界一样,极少关心一线队后面的梯队状况?
于根伟:好像还不能这么说。我觉得我对预备队一直都挺关注的,每年他们参加的几项国内重要比赛,大约打出什么样的成绩,基本我都知道,另外因为有时候我们一队也去团泊洼基地训练,跟他们预备队住在一个楼里,用相邻的场地训练,或者我们一队有需要的时候,预备队也到民园体育场来陪我们打对抗比赛,所以他们队里比较突出的几个队员,基本我都认识,对他们的特点也大致了解。不过预备队下面泰达足校那边更小的几支梯队,我了解的的确就少多了,在这方面我和大家一样,主要还是接触他们的机会少。
《球迷》:你说的一直以来对预备队的关注,我们应该理解成是被动“灌输”给你的更多,还是你主动留心了解的更多?
于根伟:我觉得还是我主观上愿意去了解他们吧。倒退到退役前好几年我就在考虑,当运动员不可能是任何人一辈子的职业,我必须对自己退役后的努力方向比较早地就有一个规划,等到要退役的时候,才不会措手不及。几年前我就想好了,无论如何我都不会离开足球,当时我想,不管是朝着迈进俱乐部做偏重于管理和服务的工作发展,还是朝着做教练发展,对梯队了解得多一些,至少就等于是对咱们天津的足球人才后备状况了解得多一些,对我自己总是有好处的。
《球迷》:看来你退役后的轨迹完全是你自己规划当中的。忙忙碌碌地一年就这样过去了,在谈你管理青少年工作的一些具体情况之前,能不能先总体上给你自己的工作打个分数?
于根伟:及格吧。我觉得及格也是我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肯定,毕竟在俱乐部领导的支持下,好多事我努力去做了。不过即便认可自己努力了,也没往上打更高的分数,是因为我觉得有些事我努力了,可还没达到自己想达到的效果,另外还有些事我一直想做和还没着手去做。

“我的2007”——
有件大事必须做
《球迷》:从运动员变成了一个管理者,从身处一线队十几年到经常要面对把你当作偶像的踢球的孩子们,能不能给我们大致讲讲这过渡的一年中,你大致的生活内容?
于根伟:刚接手梯队工作那半年,为了了解情况,我差不多每个星期都往开发区那边的足校跑,有时候甚至一个星期能跑好几趟,所以好些人说经常在俱乐部见不到我。后来慢慢熟悉了,我去的次数才少一点,在俱乐部“坐班”的时间相对也多一些了。最近我们俱乐部内部重新进分了工,专门成立了青少部,除了青少部之外,领导把竞训部也交给我负责,感觉上我肩上的担子好像重了,其实我自己倒觉得因为每个部都有专人负责,不用我每件事都具体做,所以我反而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去实现一些我一直在想但却一直没做的事情。
《球迷》:一直在想但却一直没做的事情?比如是什么?
于根伟:比如2007年,我准备把以俱乐部为龙头的各区青少年培训点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形式上应该类似我小时候训练的业体校,和纯粹的足校有很大的区别。培训点就是单纯立足于选材,一方面有俱乐部的投入和扶持,可以把家长的经济压力降到最低;另一方面这种形式的选拔,可以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发现踢球的好苗子,我们大力培养,如果有些孩子单凭爱好来参加,过一段时间发现天资不够,我们也能尽早劝孩子和家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俱乐部从宏观上和财力上都非常支持我做这件事。
《球迷》:听你说恢复各区的培训点,好像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困难多、见效慢,也许恢复容易,难的反而是坚持和逐步扩大影响面实现良性循环。
于根伟:的确不假,可是我觉得这件事哪怕再难我也必须做。大家可能知道今年我主动走出去搞了一些合作,从外地引进了一些孩子,U—15梯队刚组队就得了全国优胜者杯的冠军,就能看出这种主动出击是比较成功的。可是我总也忘不了刚接手青少年工作的时候,第一次具体了解到咱们天津各年龄段注册小球员的人数,还有他们训练等方面的状况,我心里那种被吓一跳的感觉,我想大家跟我一样都明白,引进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想让咱们天津的足球能持续良性发展,就必须立足于抓本地“足球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看重知名度”——
老底子仍然有用
《球迷》:除了足球人口匮乏的问题,一年的工作中,还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困难?
于根伟:最让我头疼的,是咱们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进行十几年了,可到现在为止,足协都没有一套针对不同年龄段特点的训练大纲提供给地方俱乐部,好像直到最近,才推出了一个试行的草案。所以对我们来说,每个梯队训练的侧重点在哪,具体怎么练,上多大的强度,都要靠我们的教练凭经验和摸索来安排。有时候一提咱们的足球和韩日有差距总是笼统的话题,做了青少年工作之后我就有体会,要论差距,这方面就有差距,据我了解,韩日的青少年培养体系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训练大纲,都是非常完善的。
《球迷》:我记得今年年初,俱乐部在宣布你退役的同时,就对外宣布你成为了主管青少年工作的副总,在大家看来,你进入角色的确也很快,好像一切就那么顺理成章地推下来了,尤其最近俱乐部又给你的工作“加载”了,我们倒很想问问你,从退役到现在,在你自己看来,你工作内容的逐步变化是不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呢?
于根伟:就说我退役之后进俱乐部负责青少年工作吧,当时我也听说外界对这件事有一些议论,包括说这是俱乐部把我养起来、“挂”起来的也有,可是从一开始我就认为,这是俱乐部想好好地用我。大家可以想一想,我退役了,俱乐部要重新安排我,就必须考虑我的长处,老话不是常说用人得“用其可用之处”嘛,具体到我来说,如果不谈在球场上的作用,我觉得我的长处应该在外联方面,毕竟踢了这么多年的球,帮我认识了一些方方面面的朋友,赢得了一些知名度,这个资源如果放弃就太可惜了。
《球迷》:举个具体例子吧,知名度能给你带来什么帮助甚至捷径?
于根伟:比如说我刚刚提到的,我想把各区业体校性质的培训点重新恢复起来,这是我的主观美好愿望,可是具体到实际就不是我一厢情愿能实现的了,需要有喜欢足球,想投身足球的家长和孩子们的支持,尤其是家长们,我们需要他们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我想俱乐部牵头来恢复各区的培训点,“泰达”本身就是个值得信赖的招牌,而换一个角度说,所有关心天津足球的球迷,应该都很清楚我的生长和发展,由我具体来负责这件事,对家长和孩子们来说,在考虑是不是要响应和参与的过程中,对我的信任应该也能对他们最终的决定起一定的影响作用吧。

“还清旧债”——
无债才能一身轻
《球迷》:你刚才提到你的知名度对家长和孩子是会有一定影响力的,那么在实际接触过程中,梯队的孩子们会不会因为你是于根伟而对你有距离感呢?
于根伟:你说的这种距离感的确有,尤其是我刚负责青少年工作的时候,每次我去队里看训练、比赛或者开会,只要注意观察一下,经常能发现有些孩子情绪上会变得有点紧张。一般来说我会尽量主动地和孩子们说说话、开开玩笑,消除他们和我的距离感,另外直到现在为止,我都很少在类似开队会这样的正式场合讲话,即使是对有些队员在比赛里的表现不满意,我也很少公开批评他们,讲问题我还是更乐意在私下的场合说。
《球迷》:你负责青少年工作对梯队的孩子们有影响,那这份新的工作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于根伟:当然有。比如说过去我也算身经百战了,代表天津队甚至国家队,打过很多压力很大的比赛,可回头看看,好像都没给我留下因为什么比赛特别紧张的印象,反而是今年里梯队到外地打比赛,赶上一些关键场次,到他们比赛的时间我都会很紧张,随时注意手机有没有电话、短信来,像U—15那支队在优胜者杯打决赛那天,最后教练的电话打回来告诉我得冠军了,我就特别激动。
《球迷》:除了对泰达本俱乐部的梯队状况比较熟悉,我想经过这一年,你应该对国内各俱乐部的整体梯队状况都比较了解了,能不能跟大家讲讲你认为目前泰达的后备力量大约能排在怎样一个位置?
于根伟:就以中超各俱乐部的梯队状况分析,山东鲁能和上海申花两家俱乐部还是排在最前面的,他们重视梯队建设比其他俱乐部都更早一些。剩下十多家俱乐部,虽然我不敢说我们和谁相比优势明显,但是事实上我觉得我们至少排在中上游水平,属于梯队工作比较系统和规范的代表,甚至我认为像国安这样的老牌顶级俱乐部,在很多方面都不如我们。
《球迷》:最后想问你一个好像和今天的话题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现在的国家队一方面吸纳了很多非常年轻,甚至还不到20岁的年轻队员加入,让人感觉他们成材迅速,可另一方面这些球员有特点的少而又少,在大家看来,大多属于“鸡肋型”用不用两可,你怎么看这个现象,尤其在泰达的培养体系中,怎么避免这个现象?
于根伟:大家觉得现在有特点的球员少,我认为从根本上说,还是现在基本功特别扎实的球员太少了。如果让我说心里话,可能就比较尖锐了,我觉得现在的新人缺乏扎实的基本功和个人技术特点,是中国足球在给职业联赛初期球市火爆,方方面面都把眼睛盯在一线队的成绩上,很少有人踏下心来搞青少年培养,给青少年培养环节投资、升级硬件等等整体状况还债。这个话题反回头来说,又得说到现在哪怕有困难、有压力,都必须做好梯队工作的重要性,否则中国足球还怎么对“明天”抱有希望。联系到我自己,这也是我为什么从一线队退下来之后,特别有热情投入到青少年培养工作的原因,通过自己过去的成长过程我就特别有体会,只有在青少年阶段把基本功做足,才不会在进入成年队后有欠债的感觉,无债一身轻才有可能出成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