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诗人宋宁刚诗享会在哈尔滨举行,诗人马永波主评。
文/图 司汉科
宋宁刚的诗享会是由哈尔滨梅女会,《东三省诗歌年鉴》编委会主办。梅女会会长陈泓梅主持。作家关向东,资深媒体人司汉科,黑大教授崔德群,五台山禅文化研究会会长刘之涯等出席。部分朗读者张春媚,宿晶波,春雨,曹颖,一涵,可心,杨欣燕,陈丰,孙毅等充满激情地朗读了诗人宋宁刚的作品。
宋宁刚,诗人、学者。1983年生于陕西宝鸡。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出版有诗集《你的光:2001-2016》(上海,2017)、《小远与阿巴斯》,(北京,2019),诗论集《沙与世界:二十首现代诗的细读》(北京,2017)、《长安诗心:新世纪陕西诗歌散论》(北京,2019),随笔集《语言与思想之间》(西安,2014)、《纸上的关怀》(上海,2019),译著《怪作家》(桂林,2019)等。曾获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评论提名奖(2016)、第四届陕西青年诗人奖(2017)等。
宋宁刚部分诗歌选
雨中的黑喜鹊
清晨 细雨中
一只黑喜鹊回头
看尾翼 确信没有将深长的礼服
拖曳在地
才继续它 树下的散步
行至潼关
抵达终点之前
火车先来到了潼关
入夜已深
雪片正大
车厢里一片沉默
最后的赶路人进来
头顶落满大雪
葬礼之后
早晨
埋葬死者的人们
扛着锨回来
许多人家的烟囱里
做早饭的炊烟
刚刚升起
你的光
像北方冬日的树
或者被犁铧翻开的深色土地
从年少起
就迷恋幽深斑驳的树林
时光从午后走向黄昏
愈发暗沉 顶着灰白伞盖的蘑菇
从脚下奇迹般长起
夜晚的村庄
夜晚村庄传来的
犬吠声
一阵接着一阵
叫人听了
有些心乱
又好像很心安
一只蚂蚁搅动午后……
一只蚂蚁
拖着另一只蚂蚁的尸体
前行。吃力,缓慢,
走走停停……却坚持不懈。
似乎它的坚持里蕴含着
一个生命强烈的激情
和巨大的悲痛
似乎它在以拖行
替代一场痛彻心扉的恸哭。
它沉默的行动在雷声中
回响
跟换牙一样?
早春时节
松针落了一地
爸爸问小远
你知道
为什么松树
春天落叶子?
小远摇摇头
爸爸说
因为松树不怕冷
等到春天
新叶子长出来
才会顶落旧叶子
就跟我换牙一样?
山里孩子
爸爸带小凡
到东边的城市去旅游
进了饭店
小凡见这也新鲜
那也好奇
爸爸笑他
怎么样 山里孩子
没见过世面吧
他有些不好意思
服务员阿姨
笑着对他说 没关系
我家也是山里的
你们那里的山叫什么
秦岭 你们那里的呢
昆仑山
快放出来
屠宰场新宰的羊
送到楼下
打电话
叫航航妈妈去取
一会儿功夫
妈妈提着沉甸甸的蛇皮袋
进门了
是啥?
航航追着问
羊
快放出来让我看看
妈妈没应声
拖着袋子
走进厨房
地板上留下 几粒雪
对一场大雪的祝词
此刻 叫车马停住
叫手里的笔冻结
叫天地暗下来
再暗一些
叫树木的虬枝更黑一些
叫汁液从背颈流淌
叫四野的空旷
在呼喊中 更空一些
叫雪球滚动着变大
叫身体朝向过去
叫冰和雪
为世界赋形
叫白色与苍茫
写下另一种秩序
巴山之夜
夜晚
和两岸的山一起
暗下来
河谷中的楼房里
亮起灯
收拾完餐桌的女人
走向露台
晾自己的长裙
孩子的短裤和背心
客厅的光线更加充足
但不强烈
在夜色里
显得温馨 自足
是的 “黑暗在房间里
如同财富”
静谧柔和的光也是
多么美好
这一切
如果此时需要祈祷
愿每个夜晚的灯下
都有这样一个女人
愿她们步态安然
不必等候远行的丈夫归来
意外
夜晚的路上多次出现事故
司机和行人浑然不觉
道路知道这一切
它早已成了遭遇不测者的砧板
没有血。温软的肉质和脆硬的壳嵌进它的身体
硌疼着它
寒露降临的夜晚
草木有些僵直的身体舒展
松动,蜗牛醒来
爬上细细的草尖,啜饮,眺望
沉醉,走向草丛深处
或者大路,迎来一场始料未及的远行
女人的好
她们的好
有时在于唠叨
很多时候在于沉默
隐忍 不辞辛劳
更多时候在于听着
一个男人的失败与挫伤
而不做声
只是听 间或递上一杯水
有时也会无声上前
握住他因激动而颤抖的手
仿佛他无从说出的
她早已领会
父兄们的夏天
汗水浇透的夏天
浑浊与苦涩横流于背
这是我众多的父母兄弟所经历的
整个夏天
他们都不曾赞叹季节之美
他们只寻找过绿荫
偶尔休息时
他们掐下棵草叶
一片片扯碎
卜算自己的命运
当他们抬头
他们只寻找过风
乘车穿行于城市,想起普里什文
一个走向森林的身影
与我背道而驰
陈旧的工作装
高筒胶鞋直到膝部
花白的胡须如植物根茎
继续茂盛地生长
林中的水滴吸引你
草木,鹤群,土地邀约你
沉稳地走向飞鸟不惊的地方
湖水正泛起波澜
五月的森林与阳光
和十二月积雪一样,是盛大的筵会
在你的,也在我的心里上演
我敬慕这样一些人
步入晚境 无论外面的世界
多么喧嚣 他们神态安详
一双眼睛愈发沉静 深邃和清澈
与之相应 他们面目清癯
仿佛来自另一个天空 他们深谙
人生的减法 决不让浑浊 臃肿和倦怠
挟裹珍贵的时光 终其一生
他们保持清瘦 平和与洁净
当岁月的风吹起他们日渐稀疏
却细柔依旧的白发
染着铅灰闪耀于阳光下
仿佛他们一生的光辉都聚集于此
我敬慕这样一些人 愈到晚年
愈加轻盈 仿佛他们
是天使的追慕者 随时都准备飞升
三月之梦
——寄老马
我们在一张桌子前坐
你雄性的长发依旧
发根处的银白依旧
笨熊一样的身体瘦小了些
我们比肩坐着 更像一对兄弟
而不是精神上的父子
我的难过清晰如初
你写进书里的孤独
在梦里更加鲜明
这些天 它不经意地浮现
如三月土地的味道冲上鼻孔
让我一阵冲动 推开你南方的门
装作只是若无其事地路过
看电影(一)
三岁的儿子睡了
拧暗壁灯 我与妻看一部电影
夜里十一点光景
舒缓低沉如影片中的音乐
为着看电影的欣喜
小男孩撒腿狂奔
跌倒在乡间路上
扬起的灰尘掩埋了镜头
我们不禁喊出声
赶忙又掩住嘴
熟睡中的儿子翻身坐起
又睡眼惺忪中倒下
影片中的电影正在开场
过不多久 电影里的小男孩也将睡去
乡村纪事
二月间,岳母来打电话
跟妻子说起,隔壁的男人
去世了。不过五十来岁
癌症晚期,从查出病情
到走,不过几个月。
女主人走得更早:七八年前
雷雨天,骑着不稳当的单车
栽进路边沟里,再没醒来。
不幸的夫妻,留下两个
出嫁的女儿,和一个未婚
打工在外的儿子。
暑期回家,我站在岳母家外面看
邻居门前的菜地
豇豆藤荒黄了大半
葡萄藤蔓越过外墙,伸进院里
紫色的葡萄蒙着一层雾
在叶片下闪亮,无人摘取
赫尔岑所忆恋和背叛的……
四十岁以后,留着浓密胡髭的赫尔岑忆起
俄罗斯,尤其忆恋她那绿叶的清香。
赫尔岑说,那是他走遍英国和意大利,走遍
春季和盛夏,都未找到过的。就像
普鲁斯特的奶油蛋糕,只在文字间流香,
就像我,总是在雨后想起童年,笼罩在
厚厚的乌云下的田里,湿润新鲜的泥土味……
如今,它们只存在于我的鼻孔间
我们都是背叛者:赫尔岑从19世纪的欧洲
普鲁斯特从逝去的时光和记忆的床榻
我,21世纪的偷生者,从喧嚣的城市,
从夜晚怅望西北的高空的窗台……
“你曾经如何使用你的青春?”
“你曾经如何使用你的青春?”
1858年,福楼拜问一位朋友,并坦陈:
“我的方式是非常美好而内在的。
……我梦想过爱情,荣誉,美。
我的心胸和世界一样宽广,
我呼吸着天国所有的风。然后,
渐渐的,我磨出了老茧,失去了光泽。
我不责怪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我把自己托付给荒谬的情感体操。
我从反抗自己的理性,折磨
自己的心灵中获得乐趣。我抵制
赐予我的人类的陶醉。对自己发怒,
我用双手将自身之中的这个人
连根拔起,双手中充满自豪和力量。
我希望将一棵长着翠绿叶片的树
制成一根光秃秃的柱子,为了在它的
顶端放置,就像在祭坛上放置,我知道
并不神圣的火焰……这就是为什么
我在三十六岁时发现,自己如此空虚
并且有时如此疲惫。我自己的这个故事
是不是和你的有点像?”
是不是和我的有点像?展读这封
来自另一时空的信,我问自己。
我的三十六岁,正在门外观望。
黄昏是美好的
黄昏是美好的
太阳从满是雾霾的城市边上沉落是美好的
下班回家是美好的
向不很熟悉的人打招呼是美好的
经过一群穿粉色T恤的中学生身旁是美好的
小店铺里美丽的母亲和女儿一起做保健操是美好的
有序的行进是美好的
汽车低沉的鸣笛是美好的
在绿灯的保护下穿过十字路口是美好的
公交车开进站台是美好的
人满为患的车厢 送进清风是美好的
透过车窗玻璃看到另一辆车里安详的表情是美好的
孩子在老妇的怀中熟睡是美好的
修地铁的女民工走出铁皮隔离区擦脸上的污垢是美好的
住宅区里响亮的炒菜声是美好的
喝一碗淡淡的玉米粥是美好的
红而多籽的石榴是美好的 小个头的苹果是美好的
为了压住晕车的恶心深深喝一杯水是美好的
抬起头来听窗外无边的宁静是美好的
臧棣(诗人、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宁刚的诗写得很纯粹,这种纯粹又不同于纯诗的纯粹,它践行的是诗的一种古老的功能,通过言述内心的志向,来完成一种生命的自我教育。在写作态度上,他的技艺偏向一种语言的耐心,诗人努力把生存的感受沉淀在词语的安静之中。于是,诗的安静成就了内心的风景。
周公度(诗人、作家):有一种慢,又有一种迅疾,同时在宁刚的诗中出现。但他不是在研究速度,而是在分析静何以成为美的构成机制,并努力以最自然的形式体现它。
沈奇(诗人、诗评家):宁刚有些诗的“结”,结得特别老到,不显山不显水,细读进去,蓦然会心,那山高水远的景深所在。其潜隐于许多诗中的互文技法,得法而不炫技,颇见少年老成的心境与功力。这位青年学者写得最好的诗,在我看来,大都是那些化学问之思入诗性运思的作品。
李洁(青年批评家、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小远与阿巴斯》,在看似小巧的诗集中,实则蕴含了多种情思走向。“阿巴斯集”的静观与哲思意蕴,“致意集”的恳切深沉,“小远集”的烂漫童趣,“叙事集”中的豁达深沉,看似不同的主题,却又统摄在浑然天成的风格之中。诗人相当节制的语言风格、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不经意间的诗意流露。细细品读,你会发现诗人的节制甚至带上了吝啬的感觉,但正是这种审慎的态度,无意之间让读者得以窥见诗的魅力。在最应该渲染的地方收手停笔,于最抒情的时刻悄然离开,决绝利落的笔法造就了最诗意的表达,这也是诗最诱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