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意大利领事馆被谁挤压?

分类: 散文散记 |
哈尔滨意大利领事馆被谁挤压?
文/
媒体报,哈尔滨保护建筑意大利领事馆被新建的高层建筑挤压,为了保护它,被它挤压了整整24年的电力大厦被拆了,哈尔滨市规划部门表示,为了保护好这一古建筑,承诺建一个3500平方米的绿地广场。
如今承诺的广场没建,在贴着古建筑的墙根上拔地而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松雷大厦,再一次受到挤压的保护建筑,旧愁刚去又添新愁,这一次的挤压怕是暗无天日,再等24年站在它旁边的巨人也不会被拆掉了。
对此,政协委员刘广力感叹,除了把保护建筑留下来,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保护,这么高的大楼把意大利领事馆显没了,保护了什么?
什么是一个城市的文化?
记得在80年代初期,我第一次去黑河,黑河给我的印象是异国风情。当时住在江边的地委招待所,饭后散步,看到一栋栋俄罗斯木克楞房子,仿佛置身于俄罗斯小镇。透过白色的窗帘的小木屋总是看到每户人家窗台上摆着花盆,一种温暖感觉油然而生。
后来,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异国风情的小木屋变成了火柴合子式的垃圾建筑,从此,黑河成了没有文化建筑的城市。现在黑河人常常感叹,要是木屋不拆,该是黑河的一种文化符号和异国风情小城的象征。
前些年,我陪李立三的外孙子到黑河来寻找其外祖母当年在黑河过境的旧迹。并准备拍一些黑河老建筑作专题片,找遍了黑河,只是在黑河日报附近找到一个有异国特色的老房子拍了拍,他姥姥眼中的30年代的黑河只是一个遥远的梦,他带着遗憾离开了黑河。
说到遗憾,有两处不能不说,也是让黑河人最痛心的地方。
一处是在黑河日报集资楼的原址的小红楼。
据说,当年是黑河一个姓毕的大户仿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当时和后来绝对是黑河的一景。后来,此楼交给黑河驻军某部,后来,驻军走后又交给了市政府,市政府又给了黑河日报,此楼与俄布市隔江相望,绝对是盖住宅楼的好地方。
结果呢,最有文化单位把最有文化的建筑给扒了。据老报人回忆,小红楼由于质量好,墙体坚固,费了几个星期的好力气才拆掉。我们拆掉的不仅仅是一个楼,一座墙,我们拆掉的是一座文化金山和一个城市文明的符号。
另一处是,前几年,黑河扩建黑龙江公园,江边的马占山公馆小楼在省文化厅、省报和有关专家的反复干预下,当时的黑河领导顶风而上,硬着头皮给扒了。据说,扒掉此楼的理由是,马占山公馆与扩建的黑龙江公园风格不协调,留着有点不伦不类。马占山是民族英雄,是黑河名人,英雄的故居只能增加一个城市的文化含金量,诺大的一个黑龙江公园容不下一个小公馆?
打造文化名城,多了几个古建筑,不比建几个广场,盖几栋高层强多了吗?怎么老百姓都看得明明白的道理,官员却糊涂了呢?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一个城市的血脉,这其中不但依法执法,更要有一个懂文化的一把手,一把手不懂文化这个城市一定没有文化。
前几年,道里区田地街林拆迁,那是一个仅存的日本建筑群,我当时写了内参,希望当时的哈尔滨市领导能把这片建筑群保护下来,建成日本文化一条街,成为哈尔滨一个旅游文化景点。那一任市领导还是一意孤行,日本老建筑在推土机声中轰然倒下。
黑龙江省医院对过有一片建筑群,是一群完整的俄罗斯建筑群,我听说要拆,起大早去拍,把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拍了下来,作为一个媒体人,我改变不了历史,但是我却能记录历史。
在田地街,有一天半夜11点多,我采访那些住在其中的老住户,这个中年汉子说着说着哭了,他说,我住的这个建筑是当年日本军官住的房,质量非常好,我从小一直住在这里,后来我们般到了新房,可是老太太住惯了,不愿意走,我就怕半夜开发商突然袭击,一帮土匪给推了,把老太太吓着那可咋办?
突然袭击也许是中国式拆迁了,国外一定没有。
2008年黑河东大庙面临着拆迁,我一面让本报来记者采访,一面给当时的市委主要领导打电话,希望他们把这个百年大庙留下来。
但土匪们的速度比我快,那天我在北安采访,黑河日报的朋友告别我,半夜11点多,来了两台推土机,东大庙被推平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差点哭了。
Md,没有领导发话,开发商有这个胆吗?(关注汉科微信sihankes).
有着70多年历史的意大利古建筑的外围水泥围栏是二类建筑,是仿植物叶子建造的精美建筑,每一个柱子上有一个自然开放的花瓣,全国绝无仅有,但是有一天,一群土匪们却让它不翼而飞,至今下落不明。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血脉,是凝固的艺术。
消失的不只是这些,老道外的二期拆迁和即将拆走搬家的霁虹桥,哪一个拆迁的背后没有一个正明瓦亮的脑门?这其中的“利”字是导致城市文化符号拆掉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