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2015-09-04 10:52:55)
标签:

佛学

分类: 随拍随走
扎旗我的梦,许兴军我的同学。
34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有写日记的习惯,我当年在日记中是这样记载我扎旗的同学许兴军的: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一天下午,开团员会,会议进行将近一半,门开处,走进一个穿蓝底卡上衣的高个子青年,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觉有些脸红,他左肩搭着羊皮垫,右手拿着英语书,脸紧绷着,不知谁说了一句:

“老许,打猎刚回来呀?”

引起人们的一阵哄堂大笑。

老许叫许兴军,实际年龄不过二十四岁,他家在内蒙古的一个叫扎旗的地方,在中学教了二年语文。

到这个班后,政治上表现一般,班级什么活动也不愿意参加,什么事也不出头露面。他很少说话,如果偶尔说一二句,能使你发笑。他为人诚肯,待人和气,微胖的圆脸笑起来显得很幸福。

他对世态有自己的见解,虽然老实,上起牛脾气也愤愤之。

34年后,再见到老许是在扎旗。没想到草原人还是这样的豪爽、热情,仍旧是火一样的格性。感谢老许,感谢扎旗。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扎旗,老许的家乡,我们醉了

三十四年师生聚会有感

        同学 李宏伟

时如逝水,永不止息。隔着两鬓霜色回望我们似已久远的青春岁月,那些恣意的快乐,亲密的时光,充实的学习生活都在记忆中闪着温暖的光芒。三十四年后,凭着这些未被岁月消磨的激情,分隔千里万里的老师和同学们从祖国各地和海外赶来,重新相聚到一起,而这些已不复年轻的脸庞上,仍带着从未改变的笑容。

自草原回来后的这近一个月里,同学们上传了许多照片,发表了一些精彩的文章和真挚的感言。我每次提笔都感觉有太多的话想说,不知从何处下笔,又有各位珠玉在前,因而屡屡作罢。然而这3天里老师和同学们欢聚的情景,草原辽阔奇丽的景色,时时浮现在眼前,仿佛催促着我一定要写点什么。思考良久,决定就从千头万绪中挑选那最令我感动的一幕聊起吧。

810老师和同学们齐聚哈尔滨,下午130分左右出发,驶向扎赉特旗——大家向往已久的草原。

刚进入黑蒙交界处,就看到许大哥又一次风尘仆仆驱车百里出迎,当我们步入许大哥和嫂夫人为大家精心布置的晚宴大厅时,一眼就看到了欢迎横幅,特别是旁边那面写着“79英语”的班旗更是格外令人动容。许大哥为本次晚宴特地杀了一口本地猪,可谓杀猪宰羊迎亲人;嫂夫人拿出了早已为同学们准备好的蓝色哈达,还有T恤衫和遮阳帽,这些T恤衫是嫂子特意从红色圣地为大家定制并背回来的,并且是按班级实际人数加老师和师母一共准备了39件,这是怎样的情意呀!何功连的一句话最能表达我们对这份深情厚谊的感受:“怎一个情字了得,怎一个谢字能括。”

11号早晨,嫂子又给大家送来了水果、矿泉水,还有祭拜神山的各种供品,这些水果是她专门从采摘园为大家运来的,售价远高于市场价。前晚大家休息时已近凌晨,7点多这些已被清洗干净的水果就送到了我们乘坐的车上,她是几点起来为大家准备这些东西的呢?原定由我们自己筹备的午餐,许大哥也坚持由他来安排,嫂子亲自切菜准备,那顿午餐丰盛得简直不能称之为野餐,而是盛宴。同学们一边欣赏草原风光一边品尝美酒佳肴,此情此景真让人陶醉,但当我注意到嫂子时,看到的是一脸的倦容,为了咱许大哥的这份同学情,她一直在忙碌着。晚餐前她递给我一盒笔说:“旗上不得签字吗?”多亏嫂子的细心周到,我们才没有忘掉如此重要的一项。晚餐时,许大哥家帮忙的那对夫妇告诉我,许大哥胃不好,平时从不喝酒,可这两次同学来他竟然喝了那么多,许大哥说:“这哪是看景来了,景有啥可看的,这不就是看人来了吗?”大哥正因为懂情,才如此重情。

12号临别扎旗的早晨,嫂子一身旗袍,许大哥也换上了正装,他们庄重地为老师和师母戴上了绣有吉祥图案的哈达,这是草原上人们待客的最高礼节,更是许大哥对恩师表达的至高敬意,嫂子还向每位都赠送了她亲手编织的玫瑰花。回程中,许大哥再一次驱车相送,我们在心中默祷:再见了扎旗,再见了同学,愿上苍恩泽这片圣土,使其水草丰美、六畜兴旺,保佑我们的同学和家人幸福安康,快乐吉祥。

扎赉特离我们渐渐远去,但发生在草原上那或欢乐或感动的一幕幕犹在眼前:全羊宴上老师豪饮四杯白酒,连声说“今宵难忘,难忘今宵”,许大哥说咱老师是他见过最能喝的王爷,我身边的雪娟也悄声和我说:“怎么没人倒酒?”是啊,人生中能有几个这样的夜晚,怎可不喝?怎能不醉?

回宾馆的途中同学们在车上一首接一首唱着歌,大家都醉了,从踏上草原那一刻起,扎旗的美景、许大哥一家的浓情就已经让同学们的心醉了。骆驼峰上的老鹰叼小鸡,草地上的丢手绢让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师生忘却了年龄,大家玩的那么认真那么尽兴;崔大哥本是一个需要照顾的人,可此次扎旗行,他拿出了全部精气神跟大家一起忙活;李文东全方位安排联系各种事宜,嗓子都哑了;汉科日夜兼程从五台山赶回接老师,并安排了扎龙湿地的游玩和鱼宴 ;何功连大哥从一开始就积极参与筹划,也是最先在群里向老师和全体同学发出了邀请。正是为了这份情,白大哥飞越了太平洋,李继红大姐纵跨中国,忻老师和同学们从长江两岸、黄河之滨、首都北京、三江平原跨越千山万水,重新团聚在一起。

12日晚返回哈尔滨时正是华灯初上,在此次同学会的告别晚宴上,老师和同学们频频举杯,感慨大家怀着期盼而来,带着快乐满足而归,真是不虚此行。是许大哥夫妇在资金和精力上的巨大付出,是一些同学的热心组织筹划,是老师和同学们的如约而至,才使得这次聚会如此成功,如此难忘。2015我们相聚在塞北,6年后,希望我们这些到时已六、七十岁的老师和同学都还健康,都还怀有激情,共同相约彩云之南!

同学30年,在我家: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032dd0102dqya.html

同学30前老照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032dd0102dr0k.html

同学十二生肖: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032dd0100dxsg.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