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圣岳”、“不二”山,“不死”山,富士山在日本民族心目中不只是一个火山,也是一个圣山,是一个文化之山,民族之山,是日本民族的魂。
日本人认为登富士山是男子们一生中必定要完成的一件大事,有的人为此献出了生命也会在所不惜。古时,攀登富士山是一件非常隆重的宗教仪式,山上气候变化无常,自然界、生物界各种神秘现象很多都是未知数,造成人们对山岳的敬仰和崇拜,人们的登山热情很高,从古到今登山者如潮,许多人还以反复多次登山为荣。就是现在,富士山神奇的魅力也像巨大的磁石,每年都吸引着数百万人顽强攀登。这已形成日本的一种时尚。如今每年7~8月的登山季节,有200多万人攀登富士山,但真正能到山顶的只有40多万人。
富士山海拔3776米,堪称日本第一高峰

日本奉为“圣山”,视为国家象征

富士山,从古以来在日本民族中就享有“圣岳”之称,它位于九州岛的东南部,千百年来,它俯瞰着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同时,它以海纳百的胸怀,以山高万仞的气度,“安安静静俯视着她的土地与人民”。
富士山海拔3776米,堪称日本第一高峰,被称为“不二”山,“不死”山,富士也有美丽之意,它又是一座美丽之山。富士山是著名火山,日本奉为“圣山”,视为国家象征。
富士山的山顶终年积雪,戴着美丽的雪冠,再加上,瞬息万变的天气,她永远给人以神秘,给画家,摄影家带来无限的灵感,也吸引着中外无数观光客的向往。雪线以下,是岩浆和火山灰构成的20多公里的褐色山坡。由此直到山麓,垂直分布着针叶林、温带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北麓的富士五湖,南麓的白系瀑和音止瀑,以及静冈的富士游猎公园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富士山是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的中心,有温泉、瀑布,风景秀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特别是从山顶观日出,更绚丽多采。
瞬息万变的天气,她永远给人以神秘

我是从日本回国,在飞机上看到富士山的全景的,我的运气不错,正赶上一个好天气,那个很帅的空哥也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他见我有相机,就对我说,一会儿,飞机飞过富士山顶,如果运气好是能拍到的,许多摄影爱好者都不会放过这一机会的。当富士山从云中飘渺而来,我一下子被它的壮美惊住了,它冲出云霄,大气中的云带像白色的纱裙尽情地在它的周围飞舞。在浩宇中显得那样的神圣,阳光的照耀下,富士山好像一把倒置的白色大玉扇,显得十分美丽。我一下子想到了“玉扇倒悬东海天”,“富士白雪映朝阳”的名句来。
世界最大的圆锥体火山。“万古天风吹不折”

那天是在下午的三四点钟,飞机在云层的上面,我们象在大海上行驶的船,落日正缓缓地向云层之下坠去,日落余晖,万里波浪,犹如仙境一样。
去富士山那天正好是难得的万里无云的好天气。车子进入富士山区,不断地向山上爬去,一会儿,车子就在云中了,置身其中,就像在云中的飞行器,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车上导游介绍说,古代日本人登富士山以耗费灯油的数量来丈量高度,五合目就是烧去五盒灯油的地方。到富士山顶正好是十合目。五合目是盘山公路的尽头,再往上就要步行登山了。这里是看富士山最佳的位置了,这里设有商店、餐馆,有观台。在这里观看富士山虽不如山顶上那样的临风浩渺,但却能看见山下云滔逐浪,见山顶云雾缭绕,仙气香天。
富士山在日本民族心目中不只是一个火山,也是一个圣山,是一个文化之山,民族之山,是日本民族的魂。
在日本的神话作品《竹取物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以伐竹为业的老翁,在一次砍竹时,发现了竹筒中有个小女孩,女孩生得美丽动人。老人把女孩抱回家,让妻子把女孩放在竹篮里抚养,三个月之后,这个竹女出落成绝代美人。老人给她取名“赫夜姬”。不久她告诉老翁,她实际是月宫仙人,所以她要回月球去了。老人听到这个消息非常伤心,天皇得知后也十分难过,他准备派遣一支军队保护竹女,杀灭月球来的敌人。最后月亮里的人还是抢走了竹女。竹女赫夜姬离开前给养育她的老人留下一包长生不老药,又给天皇写了一封信。老人和天皇见物思人,天皇决定把药和信带到日本最高的山上烧掉。从此,这座山取名为“富士山”,即“不死山”。传说,焚烧后的烟气至今还在峰顶袅袅上升,与天上的祥云相接。
如今每年7~8月的登山季节,有200多万人攀登富士山,但真正能到山顶的只有40多万人

被日本人奉它为“圣岳”,“不二山”的富士山更是日本文学家、艺术家讴歌的主题。千百年来成为日本人顶礼膜拜的偶像,已经容进了日本民族文化和性格中。中国清末诗人黄遵宪出使日本,见到富士山时称赞它“插地摩天独自高,莲峰涌出东海涛”。日本最古的和歌集《万叶集》,就记载着发生在富士山的动人故事。奈良初期的宫廷歌人,号称36歌仙之一的山部赤人,赞美富士山“巍巍一秀峰,举目趣无穷”。江户前期诗人、独创一格的松尾芭蕉赞美富士山“云雾萦峦时,须叟绘百景。”诗人安积艮斋脍炙人口的名句是“万古天风吹不断,青空一朵玉芙蓉”。
富士山是座休眠火山,因为至今它仍有喷气现象,每年还发生10次左右轻微的“火山性地震”。富士山地区原是一片平地,在2300年前当时的郡河国“平地震撼、突起高山”,即涌出了一座富士山。后来,富士山在历史上多次震怒,它先后喷发过1000多次,有几次非常猛烈。据当时记载:814年爆发时“轰然”一声,山麓崩裂,飞砂走石,如海潮决裂,狂奔澎湃,方圆200里,几成荒野。喷射出来的炽烈火焰,高达60多米,经10多天火犹不灭。爆发造成的死伤无数,惨不忍睹。富士山最近一次爆发是在1707年,喷射出的黑色岩砂,直达100公里以外的东京,火山灰落东京达15公分,砂土远扬到400公里以外的地带,“山下之民,殆不可问,怵目伤心,莫此为甚”。尽管,富士山偶尔发点脾气,但仍不能改变日本人对它的崇敬之情。
富士山顶是许多日本人心中的圣山和理想天国,登富士山是考验日本人的攀登精神,认为“不登富士非好汉,不登山顶非英雄”。
富士山由火山灰、火山沙砾堆积形成,山上一片死寂,不见一寸生命,山上本没有路,为了保护山体,也没有修路,只有行人踏踩形成的山路小径,陡峭崎岖,难以攀登。登山人要用脚尖顶住砂土中的岩石,一步一步往上挪,在这里只能勇往直前,而不能后退,后退只能无功而返,半途而废,让人瞧不起
“千山鸟飞绝,万踪人迹灭”,有的只是一种氛围:庄严、肃穆,空旷、宁静。

攀登是从六合目开始的,为了省一些登山体力,一开始还有人雇马,从2700米的七合目再往上爬,别的代步工具全不管用了,路越走越险,陡峭的山壁,到处是嶙峋的怪石,气温也骤然下降。这里既看不见密林花丛,也听不到松涛余韵,更不会有动物的出没,“千山鸟飞绝,万踪人迹灭”,有的只是一种氛围:庄严、肃穆,空旷、宁静。
若攀上3250米的八合目,人们往往会在人造小木屋里过夜,这是为登山者临时休息而建的小屋,登山者有的半夜就起来匆忙赶路,以便登颠观望日出。从八合目至山顶这段路是最艰难的一段,行路难,难于上青天。这时顶峰一片漆黑,寒冷打骨,天空时有阴雨阵阵。“风吹雨打衣,寒风阵阵袭”。在这500米落差的路上,一条灯光隐现的游龙蜿蜒伸向上山顶,这条奇特的景观制造者是一些夜间的登山者。他们中有的戴着头灯,有的挂着腰灯,有的拿着手电筒,不畏艰难,力挺顶峰。在经过九合目后,东方渐渐露出鱼肚白,也隐约可见云雾缭绕中的山峦。登山者的长龙不断向山顶缓缓游动,他们中不仅有青壮年,还有老人、妇女和孩子,却都自己走。在静悄悄的凌晨,不时会听到“加油!”的互相鼓励声,人们开始向十合目冲刺。
清晨,染墨施黛的富士山,有着无尽的魅力。
剑峰上,一块约2米高的大石碑刻着:“富士顶峰
3776米”的字样,山顶上,登山者的张张笑脸,洋溢着胜利的喜悦,这喜悦随着悠扬的乐曲声,荡漾在富士山顶。顶上有一个很大的火山口,象只大钵盂,日本人称它为“御体”,它的直径有800米,深220米。富士山是以这个火山口为中心,均匀地堆积起来的高高山峰。山底直径约40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圆锥体火山。“万古天风吹不折”的诗句,并没有言过其实。
富士山的日出是绚丽的,放眼望去,只见波涛翻滚的云层,一会儿如重峦叠嶂,一会儿像万马奔腾。开始时,云层还是淡灰色,转瞬间又变得圣洁纯白。忽然,云层上方露出一道金光,金色的光芒越射越多,白云抹上了淡黄、橙色、浅紫各种色彩,满山遍野尽染朝晖,顿时,整个山区异彩纷呈,一片斑斓。突然,从五彩缤纷的东方跳出一轮红日:太阳出来了!一刹那,富士山奇妙的日出景象,一览无余的呈现眼前。
太阳冉冉升高,浓浓的彩云渐渐散开,这时,旭日的光辉又将富士山染成赭红色。悠然飘扬的淡紫色的云霞渐渐又变成乳白色。站在剑峰,只见碧空在上,白云却在山腰围绕,富士山的景色,真是千变万化。
从富士山顶可以一睹日本“八瓣芙蓉”的风采,除最高的剑峰外,还有远眺白山峰、药师峰、大白峰、伊豆峰、成就峰、驹峰和三岛兵峰。这8个山峰很像8片莲花瓣。这时登山人领略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真正含义了。
站在剑峰,只见碧空在上,白云却在山腰围绕,富士山的景色,真是千变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