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平安驾驶的8条经验小结

(2011-06-23 07:44:17)
标签:

转载

分类: 热文转载
开车安全是顶顶重要的,万万不能大意,转了这篇文章,就是让自己驾驶时,时刻清醒.人命关天.
[转载]平安驾驶的8条经验小结

如何平安驾驶,让驾车出游变成一种乐趣是每位司机的心愿……飞熊这篇已酝酿了许久的文章也应该落笔了——希望给新上路的司机一点帮助。

 

第一条:经验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绝对安全。

 

在漫长的驾驶生涯中,安全问题必须要警钟长鸣。一次的麻痹可能就会带来终生的遗憾。所以本文对您也仅仅是个参考,最终能不能平安,一切操之在你。阅读本文后驾车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与飞熊无关。另外,每个人的切身经验可能并不一样,飞熊的经验如果跟你的经验不完全一样是很正常的事,不必强求统一。

 

[转载]平安驾驶的8条经验小结
第二条:你注意安全,不代表你绝对安全。

 

在车道上正常行驶,并不能保证对面车道上的司机不会发神经来个720度前空翻给你的车来个亲密接吻。所以在有其它选择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尽量远离潜在的危险,包括:不要长期处在两个大货车之间,一方面你的视线被档,一旦前方出现意外,你就被夹成嫩牛五方中的嫩牛肉了……同理,如果跟一个大货车同向而行,还是尽快超越或避让为妙,并行久了,难免擦枪走火。

 

[转载]平安驾驶的8条经验小结
第三条:在视线之外的地方,就要假设有人躺在那儿。

 

这是平安驾驶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却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条。举几个例子:

 

1)在转弯的时候,如果弯道很狭窄导致在转弯前看不到弯道后的路面情况,那行车必须减速,而且要减到估计转过去刚好有阻挡物也刹得住车的速度;

 

2) 在上下不平的山路上行驶,快上到坡顶时会看不见前方的下坡路,这时也要减速。

 

[转载]平安驾驶的8条经验小结
第四条:多开车灯,行车更安全

 

1)在天色由亮转暗时,车灯开得越早越好。在你的眼睛慢慢适应黑暗时,可视距离不知不觉中缩短了,危险瞬间就到眼前;

 

2)转向灯一定不能偷懒不打,而且要尽量早打,最好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要转弯。这里除了交通判罚的责任之外,更重要的是减少事故。开了转弯灯,就算你一时没看到对方,对方预计到你要转向的机率也会增大而采取避让措施;

 

3)路上紧急停车一定要打故障灯以防追尾;

 

4)雾天开灯增加可视距离。

 

[转载]平安驾驶的8条经验小结
第五条:闪灯可以加强信息沟通,避免双方误判误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车灯就是汽车的眼睛,车开得有没有灵性,很大一部分就在灯上。近光灯和远光灯之间快速切换提醒对方注意自己的存在,有时更是表示一种决心,在会车时,闪灯表示抢道,对方务必要让道。闪灯比鸣笛更礼貌,甚至还更有效。有些司机开车听音乐使听觉迟钝。超车时,尤其是从同向行驶的车右边超车时,可以在超车前闪一到两下再超。对方司机的余光一般可以看到你,不会抢并你的线。如果在路上遇到行人横穿,闪一下灯也表示车速很快,不会减速让对方横穿。当然,如果在没有红绿灯十字路口,当你穿越时发现另一车辆横穿的同时闪灯,那只能拼命地刹车,否则一定撞上。

 

[转载]平安驾驶的8条经验小结
第六条:跟车行驶时,把目光放长远些,比紧盯着前面的一部车安全系数高很多。

 

当远方发生情况时,你无需等到你前面的车采取措施后再做出行动,这样保险系数高了很多。一般来讲,如果前面的车与你的车高度差不多,你就可以从对方的车后窗一直看穿过去看到前面的情况是最理想的。不要长期跟在挡住你视线的车(如大车,或后窗无玻璃的货车)后。如果不得已跟在这样的车后面,要留相对较长的安全间距。

 

[转载]平安驾驶的8条经验小结
第七条:把你的后视镜利用起来!

 

你还在倒车时头像拔浪鼓似的乱转吗?你在行车并线时还会头向后转查看进入道上是否有车吗?多利用你左中右三个后视镜吧!并线前从后视镜里看什么?一是可以看出后面的车离你多远,一般来讲,如果你还能在后视镜中看到后面车头的全部,这说明你们之间的安全距离还足够你并到对方的道上去。二是你看后视镜那一瞬间镜里的车如果是迅速变大说明它在超你。如果是,那就等它超过你再并线。

 

[转载]平安驾驶的8条经验小结
第八条:情况复杂路段,养成备刹的好习惯

 

备刹指右脚放刹车上但并不踩下去,伺机行动。早早把脚放刹车上就会减少刹车距离。而且也不会因为意外而一脚踩在油门上。

 

其实,平安驾驶的经验还有很多,这里无法一一列举,也欢迎朋友把你的经验拿出来给大家分享。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