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央大街,岁月的面包石传递远去的马车声

(2011-01-15 16:59:24)
标签:

妮娜

哈尔滨

中国大街

中央大街

马迭尔宾馆

文化

分类: 散文散记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最具俄罗斯风情的一条街,当年白俄在哈尔滨有5万人之众,这里成了他们蛰居国外的后花园。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开始铺设,防洪纪念塔的松花江南岸的古河道渡口成为卸货的码头。这里原来是一望无垠的草甸子,白天打鱼的人放歌收网,晚上蛙声一片,破草蓬子里不时传来山东老客的咳嗽声和老娘们的呼喊声。中东铁路在这个小渔村的铺设,破坏了这片“晒网场”的宁静,小镇上的小酒馆里不时光顾着高鼻子、黄头发的老毛子,他们头晌二半夜地喝着“沃特加”。
    老毛子的中东铁路工程局所需的筑路机械和各种建材,从远东的伯力溯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运抵哈尔滨码头。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便是当年的卸货场。运送筑路器材的马车在沼泽和苇塘中碾出了一条泥泞的土道,形成了一条街。这条街就是后来的中国大街。建铁路可是个大商机,老毛子给的钱还多,打鱼的渔夫甩了桨当了小工,山东人一窝一窝地闯关东,来傅家店做打工仔。
蜂拥而来的山东老客都来阿勒锦掏金,道外,道里成了山东人和一批跑盲流人的贫民窟,南岗和香坊成了老毛子的居住的天堂。那时的中国大街,雨后泥泞不堪,天晴尘土飞扬,一派中国农村乡镇景象。那时,骡马车夫和挑夫穿着土布黑卦,一脸菜色,在这条大街行色匆匆,向外国人吆喝着针头线脑。
    白俄在沙俄时代是贵族,老列同志领导的十月革命,割了他们一家伙,所以,有一部分就跑到了哈尔滨,他们携带大批财宝,相中了中国大街,开始大兴土木,按照自己民族样式建起街道、商店、宅园,这些在异国他乡的贵族佬,把哈尔滨当成了他们失去的乐园,这样美好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
    建筑师们尽情地挥洒着他们的设计天才,几乎是一夜之间,这条中国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就冒了出来。这条中国大街的异国情调,圆了他们的莫斯科梦、巴黎梦。“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就这样传开了。这其中坐落这条大街上的道里秋林公司、马迭尔宾馆在整个远东地区已是名声远播。在这条最时髦的大街上,俄国的毛皮、英格兰的呢绒、法兰西的香水、德意志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利坚的食品罐头、瑞士的钟表等应有尽有,只要你想买就只管掏腰包。
    1924年5月,俄国工程师特姆特拉肖克设计,把中国大街铺上了方石,贫民小巷变成了贵族大街,随后,改叫中央大街。当时使用的方块石形状大小如俄式的面包,后来,人们也把它叫面包石。据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块银元,而当时一块银元足够寻常人家一个月的伙食费,足足有一公里长的中国大街真可谓是黄金铺路。
由于俄国人统治着这块地方,随后中国大街的区街也变成了俄文街名,高加索街、沙曼街、八杂市街、哥萨克街……充斥着异国味道。
    你漫步在中央大街上,这里的欧式建筑,五步一典,十步一观,使得中央大街成为远东最著名的步行街道。每个到这里来的游客都想体会一下欧陆风情,中央大街不但成了外地游客的向往之地,也成了本地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晚上吃饱撑着的时候,到街上的面包石上溜达一下,不但做了足底按摩,也浏览了街两侧的优美的建筑风光。
    在这条全长1450米,路宽11米的街上,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主义等欧式风格建筑71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建筑艺术长廊。建于1906年的马迭尔宾馆,展示了新艺术运动的简洁、舒展、自由流畅的风格。原为松浦洋行的教育书店,造型生动,轮廓丰富,是冰城最大的巴洛克建筑代表作品,也是中央大街的标致型建筑。原为协和银行的妇儿商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尽情表演着文艺复兴式建筑的风姿。哈尔滨市教委建于1925年,原为万国储蓄会,正门入口处设两根壁柱,摆脱了任何多余的繁琐装饰,总体给人的感觉是古典主义建筑的庄重、大方和朴实。
    看够了建筑的美,你会在街上的某一处驻足,在马迭尔三楼的阳台上听着俄罗斯人演奏的萨克斯曲《回家》,那悠悠的声音,让你想到远方那异国少女忧郁的眼神。每一个小街只要你驻足,你都会看到有一个乐队,在闭着眼睛尽情地陶醉表演,他们全然不顾路人是否驻足倾听,是否拍巴掌叫好。老人们就坐在路边的石凳上打着磕睡,溜狗的会让会表演的狗家伙站立,有时让畜生们戴个小眼镜,表演个鬼脸什么的,逗路人一乐。
    看够了这条街上的百态百相,你可以品一下老街上的小吃,撑死你的感觉,会让你多年之后想起都不后悔。
    中央大街112号的华梅西餐厅是哈尔滨有名的俄式大餐,你要领着朋友到这里来体验一下老毛子的正宗西餐。华梅布置的典雅,有着俄罗斯人的雍荣华贵。 到这里来,俄式的火煺、俄式大串、色拉、烤肉饼、苏波汤比较地道,你一定得尝一下俄式黑列巴面包,用俄式工艺酒花发酵,柞木炭烘烤,入口清香浓郁,别有味道。
     之后,你在华梅对面的啤酒一条街找地方坐一坐,要一杯大扎酒,要一碟小田螺,几个烤串,与你的朋友爽一下,中国人喜欢吵,在吵的氛围里,你大声说着自己当年的往事,这样的感觉,一定久违了。
    喝完了酒,你摇摇晃晃,顶着一街的霓虹,再吃上一根马迭尔冰棍,吹着酒气慢慢地舔着冰棍,解酒。一定要吃马迭尔的哦,华梅的也行,都是地道的哈尔滨冰棍,奶味十足,好吃着呢。 
    在这样的异国异地,你会乐不知疲,或者找不到北,更愿意找个地方去细细地品一杯苦咖啡。建议你去露西亚西餐厅,这里也是私人办的哈尔滨俄侨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妮娜的俄罗斯女人。
   从门前走过,你会看到,古典花式吊灯,蕾丝花边的台布和窗帘,暖暖的,舒服。进屋后,俄罗斯少女会很热情地把你带到一个卡桌。你要一杯咖啡,细细地打量着老屋,在大厅的一角,放着一台制作于19世纪的钢琴,琴盖上几本俄文图书,还有一些银器,墙上挂了很多黑白的相片,都是妮娜和她的亲人们在上个世纪的留影。相片上青年时代的妮娜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少女,隐隐透着一种高贵的矜持。房子里有一个壁炉,现在没有用了,上面的台子上放着一对很漂亮的银制烛台,上方的墙面上挂着一幅油画,是一个看书的女子。
    喝着咖啡,听着音乐,读着这里自办一份叫露西亚小报的刊物,上面有一部份文字是译自妮娜写于1929年的日记和几首哈尔滨俄侨写的小诗,感觉如同坐在妮娜家的客厅里,和他们一起追忆似水年华,听他们讲述那段时期的爱情和怀念。这样的感觉真好。
 
 
1、晒网场:满语哈尔滨意思
   2、阿勒锦:哈尔滨早期的名子音译
   3、傅家店:哈尔滨别称,是哈尔滨早期的一个区,由山东人老傅家兄弟最早开埠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