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楼的历史和我的缘

标签:
宋体黑龙江日报黄楼南通火车站北安农校文化 |
分类: 散文散记 |
小黄楼的历史和我的缘
黑龙江日报原址小黄楼的身份几经变化,作为历史见证的小黄楼以北安博物馆向世人展示可能是最后的身份了。
在报庆65周年的前几天,记者在本报大楼见到了北安市副市长孙金梅,她告诉记者,北安博物馆项目经过几年的运作,明年就要对外开馆了。准备在博物馆里专门设一个黑龙江日报陈列室,这次来是和社领导商量如何建陈列室一事。
黑龙江日报从北安的小黄楼走出,走过了65年的历史,由当初的对开小报发展到今天的12开大报。但是,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根在北安,65周年报庆前,记者再一次回到北安,触摸着旧式的楼梯扶手,感受着历史脉搏的跳动,总是让记者回忆起悄然翻过去的过去。
65年前的1945年11月,来自延安的干部侯野烽、张向凌、章子冈、马彦(女)四人被省委派去接管北安康德新闻社,创办一张黑龙江日报。北安康德新闻社当时就坐落在北安镇北岗,即现在的北安市交通路东原北安农校院内。 1945 年 12 月 1 日,《黑龙江日报》的创刊号《时事新闻》正式出版,从此揭开了我省新闻史上新的一页。1949 年 6 月,随着形势的发展,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黑龙江日报也随省委迁到了齐齐哈尔,1954年8月,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黑龙江日报又迁到了省报现址一直到现在。
小黄楼见证了学校的历史。1981年,我毕业被分配到北安农校当教师。那时,小黄楼是学校的校部兼图书馆。
我每天都会往来于小黄楼,对小黄楼再熟悉不过,但并不知道它是黑龙江日报的诞生地,直到有一天文物部门在楼前挂了牌才知道小楼的辉煌过去。
北安农校建筑群是日伪时期留下的珍贵建筑群,道西是大灰楼(省委旧址),道东有小灰楼(黑龙江日报印刷厂旧址),花腰楼、小黄楼(黑龙江日报旧址),建筑群的前身是伪北安省和伪北安县公署的办公楼。小黄楼的建筑呈丁字型,风格简约,线条分明,主楼四条竖线从上而下,呈剑字型。小黄是整个建筑群的点眼之笔。我在农校工作校期间,常有日本客人来访,寻访一下当年他们生活过的旧迹。由于小黄楼特殊的地位,后来黑河市把它列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黑龙江省委迁出后,小黄楼作为省委原址的一部分由克山迁来的省农业专科学校占用。之后,东北农学院嫩江分院在省委原址成立,小黄楼成了学院的图书馆。那时的小黄楼成为学生们读书学习的天堂,也见证了农学院的辉煌,学院最辉煌时期在校生达到4000多人,并招过过朝鲜留学生,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由于发展的需要,在它的右侧建了办公大楼,对面建了实验室,左侧建了家属楼,而它门前的交通路也拓宽了,南通火车站北连黑河202国道。
小黄楼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1981年,我到北安农校工作时,那时的北安没有现在繁华,只有几家百货,电影院和澡堂子。60多年里,一个小楼的风雨一个城市的变迁,小黄楼周围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路宽了,车多了。而农校依然是北安人的后花园。以小黄楼为中心古树参天,树木成林,各种桃树、松树、榆树和各种花木构成了北安靓丽的景色,尤其是每到春天,小桃红盛开的季节,成了北安人争相观赏和留影的好去处。
1990年我考研离开了工作10年的北安农校,也告别了小黄楼。1993年,研究生毕业后,分到了省报,我突然想起了我工作的农校是第一张省报诞生地,我不知道是不是和黑龙江日有了缘。
为了新闻人的执着和热爱,我在报社又工作了17年,期间,我在黑河记者站工作了10年,每年或自己或陪领导数次到报社旧址小黄楼,并用相机详细地记录了它的每一次变化,并深深地结下了小黄楼的情结,2005年,黑龙江日报60周年时,社领导让我找人把黑龙江日报旧址小黄楼搞个微雕,放到报社一楼大厅做为永久性纪念,我想到儿子是学雕塑的,把这个重任交给了他。儿子几次去北安临摹和揣摩小黄楼,并参考我拍的照片,儿子园满地完成了这件作品。每天,我走进大楼,看到这个小楼的雕塑,我就会想起小黄楼,感到十分的样切。
同学王军来报社看我,拿着我的大作在小黄楼微雕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