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换个角度看北大荒

(2010-09-10 09:31:42)
标签:

杂谈

分类: 汉科杂谈

换个角度看北大荒

----老片《老兵新传》、《北大荒人》的新启示

 

     因为身体不好,在家休息,就开始恶补有关写《父亲》的一些资料,由于父亲是北大荒人,开发建设过北大荒,自然就要开始读些有关北大荒的书了,所谓的北大荒文学这么多年也没什么像样的作品,能反映转业官兵的只有几本,如,有郑加真的《北大荒移民录》、林予的《雁飞塞北》。还有就是当年很轰动的两部电影,一部是以周亚光为原型,描写我国第一个机械化农场的通北农场,即现在的赵光农场。由崔嵬主演片中的主人公场长战长河,另一部是由崔嵬执导,由张平主演影片中的高建民场长。

    《老兵新传》是李准写的,李准小说印象最深的是《李双双小传》,后来改编成电影《李双双》,后期看过他的电影《大江奔流》,他获茅盾文学奖的那部《黄河东流去》,由于部头太大,没看完,李准是我比较敬重的农民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尽管也有那个时代的痕迹,但是,他是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作家。

   《北大荒人》是跟据林予的小说《雁飞塞北》改编的,最早他写过报告文学《雁窝岛》,后来在此基础上写了小说,之后又把它变成了话剧,之后话剧变成了电影。文革后期无书可读,还看过他和爱人合写的《咆哮的松花江》,当时觉得不错,现在回忆不起来什么内容了,大慨也是那个年代的两个阶级之争的作品了。

 

    《老兵新传》写的是东北解放初期,老战从部队转业至地方,主动请求去北大荒创办农场。他带领通讯员小冬子、总务科长周清和,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竖起“第一农场筹备处”的木牌,又动员一批城市失业工人和闲散劳力到农场安家。
  上级派农学家赵松筠任农场副场长。老战的儿子云生也从家乡来到农场劳动。为支援前线,老战提出立即播种万亩小麦,赵松筠认为生荒地须休耕一年,两人发生争执。老战的主张得到刚分配来场的青年学生们的支持。为搞好建场第一年的生产,老战简单地作出场内不准跳舞、不准恋爱的规定,引起青年们不满,他们画漫画讽刺老战的专制作风。
  不久,刚出土的麦苗出现病情,引起部分人员的思想波动,怕吃苦的周清和逃离农场。赵松筠因对老战有意见,也负气到省财委李主任处“告状”。在李主任的批评帮助下,老战主动与赵松筠搞好关系,克服工作中的粗暴、主观作风。
  麦子丰收在望,一群土匪突然袭击附近村庄,老战带领农场职工,帮助老乡打退土匪,夺回被抢的粮食。建场头一年喜获丰收,农场电站也开始发电,收音机中又传来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在庆祝丰收的大会上,老战在一片欢呼声中,作出明年扩大小麦播种面积的决定;同时主持云生等六对青年的婚礼,鼓励他们以场为家。
  不久,老战又接受新的任务,风尘仆仆转赴别处开垦新的农场。
 
     <北大荒人>是写转业军人高建民奉命率领一批复员军人在北大荒雁窝岛建立农场,被任命为农场党委书记。十八年前,高建民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斗争。他到岛上后,遇见了当年牺牲的老战友黄永和的父亲老猎人黄老清,以及曾被高建民救护过的小姑娘黄燕子。在规划垦荒计划时,农场副场长纪庆山凭老经验认为雁窝岛并不具备建立农场的条件,主张先修路后进岛,只能慢慢来。高建民认为事在人为,不能等待有了条件才建农场,他在黄老清的帮助和支持下,带领群众克服种种困难,把建设农场的急需物资和农业机械及时运到岛上,成功地建起一座新的农场,播种了第一批农作物,并获得了大丰收。
   
    开发北大荒,当时急着要粮,为国家做贡献,是好的,但不能违背科学,做为当时两个负面典型的副场长赵松筠、纪庆山都是学农学的专家,有过丰富的农业方面的经验,当时是做为负面典型写的,现在来看却成了正面典型了。
    赵松筠认为生荒地须休耕一年,科学种田,这样的想法却被认为保守,不敢想不敢干,从科学种田看,没什么错,而那个场长却硬来,并且让附近农村人齐动员来帮收割,能帮了一季,能帮一年吗?
   可贵的是片子中有一个逃而没逃了的农机科长,也是反面典型,现在看,说明当时人在困难的时候是有思想波动的,我们却没有去表现当时在向天斗的精神下的许多人的实现想法。
   我不太喜欢战天斗地式的人物,从当时的情况看也不可能。
    农场副场长纪庆山凭老经验认为雁窝岛并不具备建立农场的条件,主张先修路后进岛,这错了吗?另外,需要不需要在雁窝岛上开垦种地,我认为当时的决策者,是头脑发热,不顾三江湿地特有实际情况的蛮干。
 
   请看八五三农场提供的资料:
  

  

    雁窝岛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境东北部,挠力河南岸,属三江低平原区。是一个由挠力河、宝清河和镜面湖环抱的荒岛,方圆200平方公里。昔日,这里三面环水,一面沼泽,春夏秋三季,岛上草茂柳密,大雁、仙鹤、天鹅等飞禽在岛上筑巢栖息、繁衍,故名“雁窝岛”。

 

    我绝没有否定当年的北大荒精神的意思,但是你看了上述文字,你是不是有一种让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

    北大荒当时并不缺土地,干啥非要到湿地上要那2万耕地呢,按后来的草原法,这叫破坏草原或湿地。把方圆200平方公里的湿地留给后人,不是一笔财富吗?

 

观看老片《老兵新传》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0OTI5MTY=.html

观看老片《北大荒人》视频:

http://www.56.com/u24/v_NTE2OTc3MjU.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