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龙江日报《沿边行》之二十:“抚远鱼”生金

(2009-09-29 08:51:03)
标签:

鲟鱼

达氏鳇

黑龙江日报

沿边行

大马哈

抚远

杂谈

分类: 图片新闻
“鱼都”抚远鱼生“金”

                                   
http://epaper.hljnews.cn/hljrb/res/1/20090929/66291254178258631.jpg
忙碌的渔民每天都在收获着喜悦。本报记者 井洋摄

  □本报记者 李飞 井洋

  “鱼都”抚远,心慕已久。

     9月17日,夜色中如愿以偿,投入抚远县城的怀抱。

  次日清晨,记者起个大早。出宾馆百余米,转入沿江大道。顺石阶而下,一个规模不大的鱼码头已是人声嘈杂。绕过沿岸江水中丰茂的草木,乘驾二三人的机动渔船陆续进港。江岸地上,摆放着十几条用塑料布铺罩的刚上岸的大马哈,每条三四斤重。卖主是两位大嫂,一聊得知,雄鱼每公斤50元,“怀孕”的雌鱼每公斤90元。正要细聊,随着“突突”声渐息,围观者将刚靠岸的一条渔船团团围住。“上大鱼了。”“我出7000,再加200元给你们下饭店,卖不卖?”惊叹声、讨价还价声中,记者挤入人群。船主一过秤,是一条11公斤重、活蹦乱跳的鲟鱼。

  人们渐渐散去,一位快言快语的大嫂和记者唠了起来。今年春天,新捕捞的雌鲟鱼每公斤3600元,谁捕的鲟鳇鱼多,谁就发了。这些天,抚远沿江500多条渔船每天能捕到鲟鳇鱼十来条,一对渔民夫妇5天里捕到3条“大个儿”,卖了好几万。眼下,大马哈捕捞开始进入旺季。)“抚远是中国鲟鳇鱼、大马哈鱼之乡,全国80%的鲟鳇鱼受精卵和幼鱼产自这里,所以我们历来享有‘鱼都’美誉。”伴着县委宣传部同志的介绍,记者来到抚远县鲟鳇鱼繁育养殖有限公司(同时也是鲟鳇鱼鲑鱼放流站、国家级鲟鱼原种场)。十几条重达300多斤的达氏鳇、百余斤重的史氏鲟和从俄罗斯引进的西伯利亚雌鲟鱼在池水中遨游,大马哈、鲤、草、鲶、鳌花亲鱼隔池相伴。站长朱翥告诉记者,放流站的鲟鳇鱼活体取卵等技术全国领先,去年共放流鲤鱼幼苗四五千万尾,其他鱼幼苗二三百万尾。今年截至目前,这组数字改写为四五亿尾、四五百万尾。重点扶持养殖户30多户,每户毛收入20万元。全县有6个捕鱼点,500多艘船。一个捕鱼季,渔民户均净收入3万多元,最多的几十万元。

  主人引导下,记者走进同院的黑龙江鱼展馆。“两鱼回游聚乌苏,富裕东土一方人”。该馆负责人介绍,黑龙江有105种鱼类。其中,被称为水中“活化石”的达氏鳇鱼卵营养丰富,被誉为“黑色软黄金”。

  同院的鱼品加工厂,大门紧锁。陪同同志几个电话打出去,经理滕培东才露面。他介绍,加工厂生产10多个品种的产品,多年来供不应求。其中,鲟鳇鱼鱼子酱最珍贵,远销上海、广州等地,近年还向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出口了一二吨,售价每公斤8000~9000元。

  抚远把鱼经济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自有其理由。朱翥给记者算了几笔账:全县不到12万人,七八千人吃渔业饭;年孵化能力5000万尾,年产值5000万元;投资1000多万元,大力加湖建有全国最大的鲟鳇鱼网箱养殖基地;全县个体鱼品加工企业100多家,年销售收入1.2亿元;2008年,全县自然捕捞量1000多吨,上岸价七八千万元,销售增值30%,加工增值则可翻番。“抚远的鱼本身就是金子,近年通过保护、繁育、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产业化经营举措,实现了‘以金生金’。”

  驱车30多公里,赶往乌苏镇,本想亲眼目睹有200多条渔船的码头景观。可惜,在公路下道处,沙石泥坑挡道。轿车哼喘中,记者遗憾而返。

  

 

  记者手记   

   

    等你来

  驱车3个多小时,从同江赶到抚远已是深夜。第二天上午,围着主题“鱼都”采访。抚远县城段黑龙江水面浩浩荡荡,渔船点点此即彼离,新捕捞上岸的鲟鱼、大马哈鲜美肥壮。弥漫了鱼腥味的江边,让人感觉仿佛走入了鱼馆的厨房。不禁感慨:“鱼都”名副其实,不虚此行。

  采访结束,午饭照例是火锅煮江鱼。记者根据个人的体验提出疑问:为什么大马哈做熟了,肉色有红有白?朱翥揭秘,江里的大马哈做熟了,肉为红色,海里的大马哈脂肪多,做熟了肉为白色。“要想吃粉红的纯大马哈,办法只有一个,到‘鱼都’抚远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