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居者拆迁补偿安置龙滨黑河 |
分类: 记者的眼睛 |
冷暖常牵挂,居者有其屋
----黑河市民生工程纪实
花园城市,宜居家园,是黑河市委、市政府执政为民、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对改善居民交通、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推进城区东西部均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几年来,黑河市的旧城区改造工作成效显著,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棚户区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市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打造宜居城市,让老城区换新颜
如何让一个城市美起来,让城市有文化品味,让市民生活在花园中,是近两年来,黑河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程,为此,他们加大了对老城区的改造力度,道路面积增加了11.6万平方米,排水管网新增13.7公里,给水管网新增26.2公里,新建公厕11座,增设路灯375盏,改造旧小区庭院25个。 2006年完成了黑河市垃圾处理厂建设,日处理垃圾297吨,解决了市区周边环境及土地的污染问题,改善了黑河市区的生态环境。完成了市区污水提升泵站建设,使城市上游排放的城市污水整体下移至市区下游进行排放,解决了黑河市区沿江和大黑河岛周边水环境污染的问题,也为将来污水处理厂建设奠定了基础。2007年,重点完成了中央街东段道路拓宽改造、龙滨路龙源路人行道升级改造工程和市区内16条巷道硬化工程,并在龙滨路、龙源路的居民聚集区修建了6处停车场。 通过近两年来的努力,黑河的城市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完善和发展。
加快旧城区改造,加大拆迁力度
多年来,由于黑河城区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棚户区卫生、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制约了黑河的城市发展。从2005年开始,黑河市政府对西部棚户区、老城区和东部城区相继进行了改造建设。截止到2007年底,完成了包括益民小区、龙滨A区在内的17栋回迁楼约9.2万平方米的回迁楼建设,同时完成了双拥大街、环城西路、兴林街延伸、西三路、龙源路、站前二道街道路及给排水、人行道等配套设施建设,总计投资1.6亿元。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住上楼房,城市建设者规划蓝图,加大拆迁,尤其是近两年的西部棚户区以及今年启动的东部棚户区拆迁改造项目使该市的拆迁总量达到历史新高。2006年拆迁总建筑面积76713平方米,拆迁总户数1383户,拆迁补偿安置资金6289万元。2007年拆迁总建筑面积为56670平方米,拆迁总户数为968户,拆迁补偿安置资金为6454万元。经过这两年多改造建设,棚户区尤其是西部区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切实改善了棚户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民生工程,细微之处见真情
旧城区改造是一项事关民生的复杂工程,好事一定要办好。在拆迁过程中,他们做到“四个不批”。即拆迁方案不落实的不批,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批,信访措施不落实的不批。并通过张贴《拆迁公告》、设立《公示栏》、召开拆迁现场动员会等形式,向拆迁群众宣传讲解拆迁项目情况和补偿安置政策。
对选择货币补偿的,对房屋在依法补偿的基础上上浮20%给予照顾,并把提前搬迁奖励标准由原来的700元提高到2000元,给予再购房免征交易契税的政策;对选择产权调换的,回迁楼设计多个户型,可上靠两个户型,原房面积执行“拆一还一”政策,超面积部分按800元/平方米补差价,这比成本价还要低;对符合条件的特困户及残疾人,在原房合法建筑面积基础上再增加3平方米的货币补偿予以照顾。
2007年下半年市政府启动了东部棚户区改造项目。该区域共涉及拆迁总户数297户,拆迁建筑面积18847平方米。仅对选择回迁安置的,搬迁补助费由原来的300元提高到3600元。现已有100多户签订了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并按期搬迁。
为工程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郝会龙书记、张宪军市长等领导多次到重点工程项目工地检查指导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既推进了工程进度,也鼓舞了士气。
旧城区改造过程中,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周边居民的民生问题,对因工程建设而对周边居民产生的影响交通、给水、排水、通讯、有线电视、噪音等问题,均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决不让政府的民心工程变成百姓的“闹心”工程,最大限度把工程建设期间对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此举不仅为顺利推进工程创造了条件,而且还体现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较好地解决了工程建设与居民日常生活的矛盾,达到工程建设、居民生活和谐共存的目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