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汉科杂谈 |
记得在80年代初期,我一次到黑河,黑河给我的印象很是异国风情的。记得当时住在江边的地委招待所。饭后散步,看到江边一栋栋俄罗斯木克楞房子,仿佛置身于俄罗斯小镇。那时,透过白色的窗帘的小木屋总是看到每户人家窗台上都摆着花盆,一种温暖感觉油然而生。
后来,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异国风情的小木屋变成了火柴合子式的垃圾建筑,从此,黑河成了没有文化建筑的城市。失去了,才知其价值,现在黑河人常常感叹,要是木屋不拆,该是黑河的一种文化符号和异国风情小城的象征。
前年,我陪李立三的外孙子到黑河来寻找其外祖母当年在黑河过境的旧迹。并准备拍一些老建筑作专题片,找遍了黑河,只是在黑河日报附近找到一个有异国特色的老房子拍了拍,他姥姥眼中的30年代的黑河只是一个遥远的一个梦了,他带着遗憾离开了黑河。
说到遗憾,有两处不能不说,也是让黑河人最痛心的地方。
一处是现在在黑河日报集资楼的原址的小红楼。据说当年是黑河一个姓毕的大户仿欧洲建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当时和后来绝对是黑河的一景。后来,此楼交给黑河驻军某部,后来,驻军走后此楼又交给了市政府。政府又给了黑河日报,此楼与俄布市隔江相望,绝对是盖住宅楼的好地方。
结果是最有文化单位把最有文化的建筑给扒了。据说,小红楼由于质量好,墙体坚固,费了几个星期的好力气才拆掉。我们拆掉的不仅仅是一个楼,一座墙,我们拆掉的是一座文化金山和一个城市文明的符号。
另一处是,前几年,黑河扩建黑龙江公园,江边的马占山公馆小楼在省文化厅、省报和有关专家的反复干预下,当时的黑河领导顶风而上,硬着头皮给扒了。据说,扒掉此楼的理由是,马占山公馆与扩建的黑龙江公园风格不协调,留着有点不伦不类。马占山是民族英雄,是黑河名人,英雄的故居只能增加一个城市的文化含金量,这个连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我们的官员怎么就不明白了那。据黑河的一些知情人说,这其中的“利”字是导致文化符号拆掉的主要原因。
黑河在打造文化名城,能不能恢复几个有标志性的古建筑,比如,马占山公馆、毕家小楼等,这比建几个广场,盖几栋高层强多了。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