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从古今汉江地理变化看南阳郡管辖隆中的原因

(2020-03-14 21:18:08)
标签:

躬耕

历史

隆中

三国

诸葛亮

分类: 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

      有些南阳网友喜欢找一些现代的地理图片去研究古代躬耕地理,并根据个别人未经广泛接受的观点对本来就不规范的地理图片进行涂鸦,制造对自已有利的所谓证据,用来否定和攻击隆中是躬耕地的历史公认事实。这种做法除了给他们自已带来一点心理安慰外,是达不到任何目的的。

      不过即然有人喜欢画地图,那我也学着画一画。当然本人能力有限,想象力又差,形态太奇特的地图是画不出来的,仅就古代汉江的走向和中庐城的位置,根据史料的记载在今天地图上做一些标注。

      首先,古代万山以西的汉江位置应该在今天的汉江以南,紧靠汉江南岸群山的山脚下。这一点古籍中早有记载。

  • 南北朝《水经注》记载:“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卽此宅也。”
  • 南北朝《南雍州记》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井深五丈,广五尺,堂前前三间屋地址极髙,有孔明避暑台。宅西山临水,孔明尝登之鼔琴以为梁父吟,因名为乐山。”

      “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和“宅西山临水”两句足以证明古代的汉江在今天隆中山的山脚下,而今天的汉江却与隆中相距约五公里。

  • 清嘉庆年间,记载清政府镇压湖北、四川、陕西三省白莲教起义的专书《剿平三省邪匪方略》记载:“十二日甲子,松筠、姜晟、明亮奏言:窃臣松筠经过郧西郧县以及均州、光化、谷城等处察看沿江一带,河南臬司完颜岱、道员陈钟琛督率知州单可垚、知县林岚等带领兵勇在江北老河口、均州、泥嘴等处分段布置。”


      从“在江北老河口、均州、泥嘴等处分段布置”的记载可知,清代嘉庆年间,泥嘴镇在汉江北岸,而今天的泥嘴镇却在汉江以南约五公里的地方。由此可以判断,当时汉江主航道应在今泥嘴镇和隆中山之间。

  • 《清光绪襄阳府志》记载:“汉水自谷城之茨河入襄阳境,又东迳白马洞,又东迳黄家河,又东迳竹条铺,又东鹤子川自泥嘴东南注之,又东迳柿子铺,又东迳万山北,又东迳郡城北,樊城南……”



      清代汉江从白马洞到万山是一路东流,而今天汉江是先向东北流过白马洞、黄家河,过牛首后再转向东南流过竹条铺到达万山,与清末一路东流的记载不一至。

  • 《清光绪襄阳府志》又载“鹤子川源出南漳七里山阴,东北到双河店入襄,东北至鹤子山峡,又东北为石牌港,东迳隆中北流泥嘴东南入于汉。”


      清代鹤子川是在今隆中北、泥嘴镇东南汇入汉江,但今天则是一路东流到万山才汇入汉江。

  • 武汉大学历史教授石泉先生在他1988年出版的《古代荆楚地理新探》中,记载了他1980年到泥嘴镇考察的亲历:“四、五十年前的汉水主洪道比现在偏南得多,60多岁的公社主任古德明同志说,他十几岁时,在广德寺(泥嘴镇东南四里,隆中北面)帮工。那时的汉水码头就在广德寺著名的多宝佛塔不远,现在前面已成了一大片梯田地。汉水主洪道已移到北面十里外的位置去了。因此,现在的泥嘴镇过去并不存在。那就是汉水河床。汉水改道北移之后,才有了泥嘴河,过去鹤子川往东流过泥嘴南面不远,就入了汉水。”


      以上历史记载都表明,古代从白马洞到万山这段汉江河道是不稳定的,如果出现大洪水,汉江河道很可能会出现变化,起码从清末以来就向北移动了十多里。显然在更久远的历史上这段汉江河道也不可能都是一成不变。

      如果死抱汉江南北分界南郡和南阳郡,那么现在就遇到一个问题,原来属南阳郡邓县位于汉江北岸的泥嘴镇,在汉江航道北移时难道就要划出邓县吗?



   下面再谈谈中庐城的位置。

    史书记载古代中庐城在襄阳城西南,在南漳县东北。

  • 《汉书》注引:“中庐,师古曰:在襄阳县南,今犹有次庐村,以隋室讳忠,故改忠为次。”



  • 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义清县中东北至州五十八里,本汉中庐县地也。西魏于此置义清县后因之。中庐故县在今县北二十里,本春秋庐戎之国,秦时谓之伊庐,项羽亡将锺离昧家在伊庐也。”
  • 《大明一统志》:“中庐城在府城南汉为县东汉时为侯国隋改曰次卢宋省入南漳县今城址在南漳县东五十里。”
  • 《万历襄阳府志》:“中庐城,南漳县东五十里,汉为县,东汉为侯国。”



  • 《大清一统志》记载:“中庐故城在襄阳县西南,古卢戎地。卢亦作庐,汉置县,属南郡,晋宋齐属襄阳郡。”
  • 《(乾隆)襄阳府志》:“夫中庐故县在今南漳之东北,襄阳之西南,其境不临汉水,故城在南漳境内。”
  • 清《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中庐城,(南漳)县东北五十里。”



  • 明代《左传属事》:“今湖广襄阳府城南有中庐城。”
  • 明代《春秋左传类解》:“庐,楚邑名,在襄阳中庐县,今襄阳府城南。”
  • 清代《国语正义》:“庐,楚邑。庐卽中庐故城,在今湖北襄阳府南漳县东五十里。”
  • 清代《春秋地理考实》:“中庐城在襄阳府城南。汉为县,隋改曰次庐,宋省入南漳,今城趾在南漳县东五十里。”



  • 清代《春秋左传补注》:“庐,故城在今襄州襄阳县南。”
  • 清代《三国疆域志补注》:“中庐县。今南漳县东北五十里。”
  • 清代《尚书谊略》:“卢,今湖广襄阳府南漳县东北,中庐故城是。”



  • 清代《水经注释》:“中庐故城在今襄阳府南漳县东五十里。”

以上罗列的史料,都明确、一致的记载了古代中庐城的位置,那就是在襄阳西南约三十八里和南漳东北约五十里的地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认,古代中庐县就在隆中以南约二十多里的地方。从地形上看,汉江南岸群山以南就是中庐县所在的平原,汉江南岸的群山是明显的分界线。而这一地带往东到襄阳县有万山、阿头山、摩旗山一线和岘山、虎头山、真武山一线等构成的两条南北走向的群山带阻隔,西边到山都县更是山连山,岭接岭。如果这三县要跨过崇山峻岭管辖从白马洞到万山一线的汉江南岸群山北麓的狭长地带,不论从古代交通的便利性,还是经济性来说,都是不现实的。

     同时由于古代汉江河道的不稳定,如果这一段以汉江划界,就有可能出现原属汉江北岸的土地,在讯期因河道变动跑到汉江南岸情形,从而造成南阳邓县管到汉江南岸结果。因此从白马洞到万山这一段,真正稳定的分界线应该是汉江南岸的群山。



     实际上,打开卫星地图就可以发现,从万山上溯到丹江口,汉江南岸都是多山的地形,而汉江北岸都是平原,在没有人工堤坝的情况下,汛期河道在平原上偏移是可以想象的大概率事件,因此汉江南岸的山势才是行政区划分界的最佳选择。所以我们看到,万山以西包括隆中所属的邓县在内的所有南阳郡辖县都跨过了汉江,我想汉江河道的不稳定应该是原因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