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躬耕历史隆中三国诸葛亮 |
分类: 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 |
- 南北朝《水经注》记载:“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卽此宅也。”
- 南北朝《南雍州记》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井深五丈,广五尺,堂前前三间屋地址极髙,有孔明避暑台。宅西山临水,孔明尝登之鼔琴以为梁父吟,因名为乐山。”
- 清嘉庆年间,记载清政府镇压湖北、四川、陕西三省白莲教起义的专书《剿平三省邪匪方略》记载:“十二日甲子,松筠、姜晟、明亮奏言:窃臣松筠经过郧西郧县以及均州、光化、谷城等处察看沿江一带,河南臬司完颜岱、道员陈钟琛督率知州单可垚、知县林岚等带领兵勇在江北老河口、均州、泥嘴等处分段布置。”
- 《清光绪襄阳府志》记载:“汉水自谷城之茨河入襄阳境,又东迳白马洞,又东迳黄家河,又东迳竹条铺,又东鹤子川自泥嘴东南注之,又东迳柿子铺,又东迳万山北,又东迳郡城北,樊城南……”
- 《清光绪襄阳府志》又载“鹤子川源出南漳七里山阴,东北到双河店入襄,东北至鹤子山峡,又东北为石牌港,东迳隆中北流泥嘴东南入于汉。”
- 武汉大学历史教授石泉先生在他1988年出版的《古代荆楚地理新探》中,记载了他1980年到泥嘴镇考察的亲历:“四、五十年前的汉水主洪道比现在偏南得多,60多岁的公社主任古德明同志说,他十几岁时,在广德寺(泥嘴镇东南四里,隆中北面)帮工。那时的汉水码头就在广德寺著名的多宝佛塔不远,现在前面已成了一大片梯田地。汉水主洪道已移到北面十里外的位置去了。因此,现在的泥嘴镇过去并不存在。那就是汉水河床。汉水改道北移之后,才有了泥嘴河,过去鹤子川往东流过泥嘴南面不远,就入了汉水。”
- 《汉书》注引:“中庐,师古曰:在襄阳县南,今犹有次庐村,以隋室讳忠,故改忠为次。”
- 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义清县中东北至州五十八里,本汉中庐县地也。西魏于此置义清县后因之。中庐故县在今县北二十里,本春秋庐戎之国,秦时谓之伊庐,项羽亡将锺离昧家在伊庐也。”
- 《大明一统志》:“中庐城在府城南汉为县东汉时为侯国隋改曰次卢宋省入南漳县今城址在南漳县东五十里。”
- 《万历襄阳府志》:“中庐城,南漳县东五十里,汉为县,东汉为侯国。”
- 《大清一统志》记载:“中庐故城在襄阳县西南,古卢戎地。卢亦作庐,汉置县,属南郡,晋宋齐属襄阳郡。”
- 《(乾隆)襄阳府志》:“夫中庐故县在今南漳之东北,襄阳之西南,其境不临汉水,故城在南漳境内。”
- 清《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中庐城,(南漳)县东北五十里。”
- 明代《左传属事》:“今湖广襄阳府城南有中庐城。”
- 明代《春秋左传类解》:“庐,楚邑名,在襄阳中庐县,今襄阳府城南。”
- 清代《国语正义》:“庐,楚邑。庐卽中庐故城,在今湖北襄阳府南漳县东五十里。”
- 清代《春秋地理考实》:“中庐城在襄阳府城南。汉为县,隋改曰次庐,宋省入南漳,今城趾在南漳县东五十里。”
- 清代《春秋左传补注》:“庐,故城在今襄州襄阳县南。”
- 清代《三国疆域志补注》:“中庐县。今南漳县东北五十里。”
- 清代《尚书谊略》:“卢,今湖广襄阳府南漳县东北,中庐故城是。”
- 清代《水经注释》:“中庐故城在今襄阳府南漳县东五十里。”
以上罗列的史料,都明确、一致的记载了古代中庐城的位置,那就是在襄阳西南约三十八里和南漳东北约五十里的地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