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三国志“襄阳之樊城”是晋代行政区划!
 (2018-10-10 21:30:47)
	
			
					(2018-10-10 21:30:47)		| 标签: 躬耕历史隆中三国诸葛亮 | 分类: 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 |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记载“正始二年......夏五月,吴将朱然等围襄阳之樊城。”
有卧龙岗人士据此欣喜若狂,认为此句证明三国时邓县樊城就已属襄阳郡了,那么邓县隆中也必然属襄阳郡。那么诸葛亮《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肯定不是指已属襄阳郡的隆中。
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卧龙岗人士的可笑和无知!
- 史学界公认,陈寿《三国志》使用的是晋代行政区划!
这一点在《三国志》中有多处体现。比如《三国志》记载: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
“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人,来歙之后也。”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
《晋书》记载:“及(晋)武帝平吴,分南郡为南平郡,分南阳立义阳郡,”又载“义阳郡太康中置。统县十二,户一万九千。新野......穰、邓......蔡阳、随、安昌、棘阳、厥西、平氏......义阳、平林、朝阳。”
根据《晋书》记载,义阳郡在晋武帝太康年间才设立,但却出现在《三国志》中,足以证明陈寿在写《三国志》时使用的是晋代初年的行政区划。
- 史书记载三国时的襄阳郡并不包括樊城等原南阳郡邓县地域。
根据《晋书》记载:“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又分南阳西界立南乡郡,分枝江以西立临江郡。”
曹操设立的襄阳郡只包括南郡北部,并不包括汉江北岸的南阳郡地区。
《清光绪襄阳县志》记载“建安十三年,曹操分置襄阳郡领县七:襄阳、宜城、中庐、临沮、邔、山都、旍阳。三国属魏,景初元年分襄阳郡临沮、宜城、旍阳、邔、四县置襄阳南部都尉。晋仍郡名,领县八:宜城、中庐、临沮、邔、襄阳、山都、邓城、鄾。”
可见,建安十三年曹操分置的襄阳郡含七个县,并不包括邓县,而到了晋代原属南阳郡汉江北岸的“邓城、鄾”才划到襄阳。
根据以上史料可知,“襄阳之樊城”明显只是晋代的区划。
- 其实,从《三国志》的文字表述中,也能得出樊城在当时并不属于襄阳的结论。
《三国志》记载:“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又有“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
又有“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
又有“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
又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
又有“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
上述关羽“围樊城、襄阳”的这些记载,都把樊城放在襄阳的前面,体现的是樊城重于襄阳。如果当时樊城真的是襄阳郡所属,那么做为郡治的襄阳如何可能放在樊城之后?都听说过襄樊,何时听说过樊襄?可见樊城在三国时并不从属于襄阳郡,而是与襄阳城并列甚至对魏国来说是比襄阳城更重要的城池。
-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时间上的先后。
正始二年即是公元241年,吴将朱然等才围“襄阳之樊城”。而诸葛亮做出师表时是公元227年,且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都在史书记载“襄阳之樊城”的时间之前。
也就是说公元241年才载于史料的“襄阳之樊城”,无法证明公元227年和公元234年的邓县之樊城就属襄阳郡,更无法得出当时隆中就属于襄阳郡的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多种史料都证明“襄阳之樊城”只是晋代的行政区划,根本无法得出三国时的邓县樊城和隆中就属于襄阳郡的结论。

 加载中…
加载中…